先别骂!班主任为何成“烫手山芋”?老师躲着走:背后真相很扎心

发布时间:2025-09-21 15:20  浏览量:1

日前,湖南嘉禾县的一个小学老师在问政平台上的关于“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帖子在网上传开,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不少老师留言表示在很多学校都有类似情况,班主任岗位无人问津,老师们躲着走,每到新学期,校领导都为选班主任发愁。

班主任岗位怎么就成了“烫手山芋”呢,是不是老师们责任心滑坡了?相关讨论在网上热起来,有的人不调查原因,为了博人眼球,上来就是一顿喷,又是指责老师没责任心,又是叫嚷要让不当班主任的老师退出教师队伍。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班主任这个岗位为何会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

有老师自嘲,班主任是“学校最小的官,却管着最多的事”。他们不仅要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还得操心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甚至是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全能”的角色,也是最“操心”的存在。

正如那位湖南老师在帖文中说的那样:领导出差了,学校照样运转正常,但班主任不在班上,班级立马就“乱成一锅粥”。班主任的工作,远不止上课那么简单,既要当老师,又要当家长,还要当心理医生,甚至还得扮演“调解员”的角色。可以说,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和责任,远超普通教师的岗位。

班主任工作岗位如此重要,为何没有老师勇挑重担?首先班主任的事情实在是太繁杂,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各种非教学任务迎接各类检查、填写各种表格、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组织课后服务、处理家长工作,甚至还要被迫关注各种公众号、转发文章、点赞任务等等。这些“形式主义”的工作,让班主任们忙得“焦头烂额”。有老师吐槽:“现在的班主任,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材料,不是在应付检查,就是在处理家长投诉。”这些话,道出了班主任们的心声。

其次,班主任工作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现在的教育惩戒权难以真正落实,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总是“畏手畏脚”,生怕一不小心被家长投诉或者被学生举报。比如,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班主任想批评几句,结果家长就跑到学校“理论”,说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学生犯了错,班主任想适当惩戒,结果又被家长投诉到教育局,说老师“体罚学生”。

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是管严了不行,管松了也不行,班主任真是“左右为难”。一旦出现家校矛盾,班主任往往成了“出气筒”。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常常把压力转嫁给班主任,甚至要求他们“妥协”来解决问题。这让很多班主任感到“寒心”,工作积极性自然就低了。

班主任的工作量大、责任重,但付出和回报却不能成正比。虽说大多学校都有班主任津贴,但每个月十几二十块,或者一个学期几百块的微博津贴实在有点不值一提。

要想让老师积极担任班主任,其实也不难,首先就要严格落实校园减负的各项规定,让班主任从各种表格,检查中挣脱出来,回归育人本位。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敢担当,为班主任“撑腰”,让班主任管理时有足够底气,让他们在合理合规行使教育惩戒权时,不用担心被家长投诉或者被学校施压,避免他们卷入过多的处分、诉讼和责任承担中。

当然,要想让老师们们愿意担任这个岗位,就必须在经济待遇和职业荣誉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回报。一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让他们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应该把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和成绩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力量。只有让班主任们真正感受到“有尊严、有回报”,他们才愿意继续担任这个“烫手山芋”的岗位,才能真正为学生们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