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胖宝宝”到真实“打工人”,机器人还需几步?
发布时间:2025-09-21 17:35 浏览量:1
人形机器人,无疑是今年科技圈最火也最吵的话题。
从春晚扭秧歌到马拉松跑步,再到开运动会、逛展会,这玩意儿隔三差五就刷一波屏。
连往年主打大模型的WAIC,今年都腾出C位给机器人站台。
年初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一句“人形机器人就是泡沫”,捅破了很多人不敢说穿的窗户纸。
网友们也纷纷吐槽:视频里飞天遁地,现实中开门都费劲。
这话虽糙,但理不糙。
虽然我个人坚信,具身智能这条路最终会走通,它是人工智能走向物理世界的必然路径。
但咱也不能光喊口号不看现实,这个行业确实还卡在几个要害问题上,甚至连圈内大佬都还没吵明白。
比如技术路线至今分裂:强化学习派与世界模型派谁更强?数据重要还是模型重要?各家自说自话,难以合力。
可说到底,不管走哪条路,目标都是一致的,让机器人参与劳动,提升生产力。
说白了,就是要叫机器“打工”。
但现实很骨感,现在它们连“打工”的资格都还没挣到。
最要命的是缺数据。
当前一个大模型要想“智能涌现”,至少需要百亿到万亿规模Token的数据,最好是参数量的10倍以上。
可现状呢?大部分研究仅握有几个亿的数据,最大公开数据集也不过10亿左右。
没数据,就像厨子没米、战士没枪。
训练不充分,技能泛化性就差。
现在的机器人,基本还是实验室里“圈养”的胖宝宝,见不得真实世界的风雨。
数据瓶颈,死死卡住了它们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家庭的路径。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外滩大会上也点出:数据,尤其是真实交互数据,是目前最大短板之一。
但话说回来,不能因为难,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
有人和华为云做具身智能的工作人员聊过。
华为员工表示:“问题是真的,但解法也在慢慢浮出水面。”
而这个解法,很可能就藏在“云上”。
既然现实采集数据困难重重,何不直接在云端生成?
这已是全球头部玩家的共识。
英伟达前阵推出Cosmos基础模型,正是用云端合成数据训练物理AI;国内如华为云,也搭建了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在云端复刻现实环境,生成海量标注数据,直接解决“无米下锅”的窘境。
这就好比让机器人在《黑客帝国》式的虚拟空间里疯狂练级,技能点满再回归现实。
具体怎么实现?分两步走:
第一步,造数据。
华为云靠自研的MetaEngine引擎,低人工、全自动地重建物理场景,生成高拟真数字孪生世界。
再通过数据增广,模拟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行为,生成带标注的RGB图像、深度信息、时序数据等。
正如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所说:“未来合成数据将占训练数据绝大部分”,但这背后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不是谁都能做。
第二步,练技能。
CloudRobo训练平台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无限试错、加速进化。
传统方法得真人演示、动作捕捉,累且低效;上云之后,训练效率只取决于算力与电量。
你在现实中搭一天环境,云端可能已经练了两年半。
更关键的是,学成之后,模型可通过运行平台无缝部署到实体机器人,开机即用。
这不是空谈。
华为云曾演示过从CloudRobo“毕业”的双臂机器人,在分光盒中完成高精度操作,成功率超90%;
也让工业喷涂臂快速学会新零件喷涂,人形机器人实现产线搬运上料。
除了数据与训练,云端还能破解另一行业难题:标准混乱。
当前机器人厂商就像功能机时代的手机品牌。
各搞各的接口、系统,无法协同。
华为云推出R2C协议(Robot to Cloud),相当于机器人界的Type-C接口,实现即插即用、生态聚合。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拓斯达、优艾智合等头部机构已纷纷加入。
行业正在从“乱战”走向“联合”。
高实时、高安全场景仍需本地计算。
但云的价值正在于处理复杂任务,如场景识别、任务规划、模型调度,这些耗算力的环节交给云,机器人本体则更轻量、更专注执行、也更便宜。
这叫“云本体化”。
王兴兴在WRC演讲中也指出,人形机器人本体难以部署大规模算力,必须依赖分布式集群算力。
宇树科技王兴兴
而这,正是云的优势。
就在这几天,华为发布了Atlas 950/960 SuperPoD超节点,支持最高15488张昇腾卡,互联带宽、算力规模全球领先,并构建了百万卡规模的集群算力底座。
华为昇腾芯片
这为具身智能的未来突破,备足了“粮草”。
说到底,无论上云还是本地,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关键在于让机器人早日走出实验室,真正参与劳动、创造价值。
那些质疑声并非全错,它们指出了真实的行业困境。
但只看到困境,就容易忽略破局者在做的事。
所有新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喧嚣到沉淀的过程。
而机器人,终将在螺丝拧紧、物料搬运、焊缝精准之间,证明自己的价值。
具身智能这条路很长,也很复杂。
它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争论,而是更多修路的人:先别急着造机器人,不妨先把基建搞好,把数据平台、算力网络、行业标准铺稳。
而最重要的基建应该是,当机器人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后,对应行业的人类劳动力,该走向何方。这是最重要的,最急需的,也是最必须要回答的答案。
毕竟,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好,而不是让人类没有活路。
只有这些路修宽了,才可能跑出更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