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AI时代的意义思考
发布时间:2025-09-21 21:16 浏览量:1
“佛系”“躺平”“不劳而获”等近些年出现在网络和青年口中的“口头禅”不应该成为新青年的标签,更不应该成为自我定位的选择!将当代中国部分青年中出现的这种现象置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希望我的观点能启发性读者的思考。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解读“物质富足下精神抚养缺失(特别是劳动教育缺失)导致青年追求不劳而获及其心智异化”的问题。
要理解“不劳而获”的危害,首先要理解劳动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Gattungswesen)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自然,而人则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来改造自然,并在这一过程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的确证。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点)。
2. 劳动是实现“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理想的状态下,劳动是人发挥其创造力、智慧和体力的过程,是个人才能得以展现和提升的舞台。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外部世界,也改变了自身,实现了心智的成熟、技能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这是人通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当青年追求并习惯于“不劳而获”时,他们恰恰经历了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异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其结果同样是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我们可以用它来镜像分析“不劳而获”者的心智状态:
1. 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自身反而越贫穷,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立。
“不劳而获者”:他们大量消费的产品,并非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Objectification)。他们与产品的关系是纯粹的、抽象的消费关系,而非创造关系。他们无法理解产品中凝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也无法体会创造的喜悦。产品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可供消耗的“物”,其来源和意义是空洞的。这导致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变得肤浅和扭曲。
2. 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他在劳动中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折磨,感到自己像动物一样。
“不劳而获者”:他们根本脱离了劳动活动。这看似摆脱了“折磨”,实则更可怕地脱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实践活动。他们的精力无处对象化,无法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价值。生命活动变得空虚、无聊,需要不断用消费和刺激来填充,从而陷入一种更深的无意义感。
3. 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者: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不劳而获者”:他们的“类生活”——即作为人类成员的普遍性——被彻底阉割了。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人的类本质,在他们那里完全缺失了。他们不再作为一个创造性的主体而存在,而是退化为一个纯粹的消费性动物。这正是其心智异化的核心:他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特性。
4. 人同人相异化劳动者: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不劳而获者”:当他们无法通过劳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时(协作、交换等),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他们容易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或提款机,难以建立基于平等、尊重和共同奋斗的健康社会关系。他们无法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价值,容易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或与社会脱节的孤独感。
青年的这种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物质富足: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实践(劳动)创造的成果。但这是一种未经他们自身劳动实践就获得的“既成存在”。
精神抚养缺失/劳动教育缺失: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教育引导,没有跟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家庭和社会只提供了消费的资料,却没有提供进行价值创造的实践机会和观念引导。
这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错位,直接塑造了青年“不劳而获”的意识和行为模式。他们的意识,是由他们那种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正确思想、健全心智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生产劳动。
劳动教会人认识客观规律(如何做事)。
劳动培养人的毅力、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如何做人)。
劳动让人理解价值与价格、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如何认识社会)。
脱离劳动,就等于脱离了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因此,这些青年的认知结构必然是残缺的,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很容易陷入片面、虚幻和扭曲,即“心智的异化”。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在物质富足条件下,如果忽视劳动教育(精神抚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导致青年追求和习惯于“不劳而获”,这确实会造成其深刻的心智异化。
这种异化的本质在于:他们被剥夺了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确证、自我发展和与社会产生健康联系的根本途径,从而与人的类本质相背离。 他们虽然物质上富足,但精神上可能处于一种“被剥夺”的状态,成为消费主义奴役下的、空虚的、与社会关系对立的孤立个体。
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是退回贫穷,而是追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劳动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今天的启示在于:
对社会而言:需要在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对教育而言:必须将劳动教育置于核心地位,让青少年在任何物质条件下都有机会通过实践(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去体验创造价值的艰辛与喜悦,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家庭而言:真正的“富养”是精神上的富足,是培养孩子独立、奋斗和感恩的品格,而不是提供无条件的、无需付出的物质满足。
最终,人的自由和幸福,不在于摆脱劳动,而在于将劳动从一种谋生的沉重负担,转变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充满创造性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这才是克服异化、实现人的解放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