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复婚妻子出上联:新房新床新被子,丈夫的下联让人哭笑不得

发布时间:2025-08-25 12:27  浏览量:1

才女王书雨的婚事,搅得扬州好几个大户人家都头疼。你说一个姑娘家,琴棋书画样样都行,还长得水灵灵的,不到二十,门口提亲的人都快把街踏平了。可这王家千金偏偏不乐意,任凭父亲王员外把“好亲事”摆到她面前,她就是那句:“爹你别费劲,女儿不愿意。”

其实,这事儿,在咱们小城,是要被街坊邻里说穿了的。那年头,亲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姑娘多半讲究个顺从。只有书雨,就吊着那点傲气,耐着耳根子硬气,谁劝都没用。但你要说她是闹脾气,那可不尽然。王书雨说得很明白,她想过的是自己能端得住主意的日子,丈夫要能让她心服口服,才不枉这辈子一场。心里头那点倔,比扬州城里江水还深。

王员外也不是个死脑筋,虽然头两回被女儿搅黄了亲事,气归气,嘴上抱怨,心里却隐隐觉得,自己闺女就是该活得张扬。“那不行,我得绞点脑汁。”有时候父亲也不是一点不懂女儿,他就站在王书雨院子外,偷听她弹琴作诗,弄清楚了这丫头其实爱才,也爱准自己做主。偶尔我想啊,要是王员外生在咱们这个时代,没准早就给女儿办个才艺选拔了。

话说回来,王书雨到底还是出招了。她挠了几个月脑袋,琢磨了个方法,说是开门招亲,谁能对上她的上联,谁就有资格跟她再谈谈。这事一传出,扬州城书香门第都坐不住了。王书雨想了个上联,写在门口红榜上,字扎得生猛:“王不出头难做主。”这话说得直白,其实把她想要的都摆在了明面——既要有主见,又得有点火气。

好戏才刚刚开始。街头巷尾的秀才,各家家的公子哥,写了一摞摞的下联,有的甚是漂亮。但王书雨看来看去,就是没那个能让她心跳的。这上联,王和主也就隔了一笔,年轻人一头栽进字里行间,琢磨个爱。直到三天后,一个姓刘的小伙子递来了下联,纸墨都还冒着新鲜:“天若顶破是你夫。”这话不只是巧,还带点调侃,带点狠劲儿——合该让人想,敢跟天比高,那人到底什么样?

王书雨听了,下意识先“哼”了一声,又故作冷静地在心里翻江倒海。谁料父亲也没多问,只是当着一屋子人,笑着说:“把刘公子请进来。”这气氛,像是变天了。两人见面,眼神一撞,就懂了大半,隔着杯盏,没聊几句,反而是沉默里有了点意思。我见过的老扬州人,都说王家那场亲事,活脱是一场戏剧,有人吃瓜,有人心动。最终,两人也就顺理成章,走进了王家祖宅,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故事传出去,坊间传了好多年,先说“才女选夫”,后又叹“嫁得其人”。但这事你要说完了吗?也不尽然。谁能保准后面不会有酸甜苦辣?每一场热闹背后,总有点不得而知的余味。这就是人生吧。

谁能想到,经历了几百年以后,换了名字换了人,故事还在上演。这次主角叫秦书瑶,离王书雨那个年代,隔了几个世纪,可女人心里的天平,未必变。

说起来,秦书瑶过得有点艰难,单亲妈妈,拉着个孩子,房东敲门,孩子发烧,她困在夜班下不来,不愿跟人诉苦。她有时候会自嘲,“谁让自己命硬?”可嘴硬归嘴硬,身子骨撑不住的时候,就会在厨房里不吭声地掉泪。咱们常说,没有爱只剩责任的时候,家像个壳,进出都寒。

好在父母还在,给她帮衬;但幼儿园一放学,女儿仿佛跟小朋友隔了一堵墙。老师找来,说孩子不爱说话,怕影响学习。秦书瑶那天晚上,看着女儿睡着的脸,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会缺点什么,说不出来。

她想了很久,鼓起勇气找前夫。两个人本来关系疏远,见面都生分。可说起女儿,前夫皱眉叹气,还是软了心。慢慢地,男人开始时不时陪孩子玩,一起逛公园、做手工。几个月下来,孩子像是换个人,笑多了,会主动牵爸爸的手。

其实,秦书瑶和前夫,这几年各自变了不少。不说谁对谁错,只是低头的时候,都有点难说的悔意。他们曾以为分开是解脱,后来才知,带着孩子的日子,哪有谁真能放下。于是,为了女儿,也为自己的心安,两人憋着一口气,坐进了民政局。

复婚那晚,屋子里有点尴尬也有点新鲜,大人都怕冷场,孩子却拉着两人一起折星星。“你们得对对子吧!”小姑娘要闹。秦书瑶灵机一动,逗趣开口:“新房新床新被子。”她以为只是一句打趣,谁想男人憋了半天,竟对出一句:“老手老路老搭档。”屋里一阵笑,带着点酸,又带点暖。

故事说到这儿,我常常在想,人这一生,想要做主其实不易。王书雨那样的人,能在众目睽睽下选自己喜欢的,可天下的秦书瑶,多半只能在柴米油盐里慢慢商量。爱情、亲情、命运的手里,谁不是在试着对出那个懂自己的下联呢?有时候,对上了,也未必都是喜剧;但没对上,还不得不过日子。

旧时才女,今朝单妈,故事的情理、叹息始终相似。只是各家烟火不同,有的人一生要跟命运比高低,有的人只求屋里能暖一点。张贴在门口的红榜上联,和桌上的玩笑对句里,有血有肉的日子,还剩下多少真实?又有多少人能,把自己那句“做主”,喊得响亮——还是,终归只在心里悄悄嘀咕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