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教育的“商业外衣”:为国家未来守住育人初心》

发布时间:2025-09-20 14:02  浏览量:1

“学校成了公司,老师成了员工,学生成了顾客,家长成了取款机”——这样的说法,虽是以偏概全的极端表达,却戳中了公众对教育商业化倾向的焦虑,也折射出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切守护。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若任由功利主义、商业逻辑侵蚀教育的内核,不仅会扭曲一代人的成长,更会动摇国家发展的精神根基。我们当清醒认识到:教育的未来,从来不在“账本”里,而在“人”的心里。

教育的本质,从不是“买卖”,而是“唤醒”。学校不是追逐利润的公司,而是孕育理想的摇篮——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习加减乘除、诗词歌赋,更要懂得是非对错、家国大义。就像百年老校里,那些斑驳的黑板、晨读的书声、老师课后的谆谆教诲,藏着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传承,而非“成本核算”“业绩考核”的商业规则。教师也不是按流程履职的员工,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夜批改作业的灯光、为学生困惑的耐心开导、对“问题孩子”的不放弃,这些无法用“工资条”衡量的付出,才是教师职业的底色。若把讲台变成“服务岗”,把育人变成“走流程”,教育便失去了温度。

学生从不是被动消费的“顾客”,家长更不是任人支取的“取款机”。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智慧,这个过程需要“严师出高徒”的坚持,需要“因材施教”的用心,而非“顾客至上”的妥协——若为了迎合所谓“顾客需求”,不敢批评、不愿管教,看似满足了“服务要求”,实则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而家长对教育的投入,本质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而非“被收割的成本”:从陪孩子读书到关注其身心,家长的“投入”更多是时间与心血的付出。可当教育被商业化裹挟,各类违规收费、天价教辅、变相培训层出不穷,才让家长被迫成了“取款机”,这既背离了教育公益属性,更催生了社会焦虑。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异化”从不是教育的主流,更在国家的坚决整治之中。从“双减”政策重拳出击,斩断学科类培训的利益链条,减轻家长经济与精力负担;到规范教育收费、严查学校违规商业化行为,守住义务教育的公益底线;再到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一系列举措,都在为教育“去铜臭味”,让学校回归育人本真。我们看到,许多乡村教师扎根山区数十年,用自己的青春换孩子们走出大山;许多学校坚持开展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责任与担当;许多家长不再盲目“内卷”,开始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些,才是中国教育的主流模样。

国家的未来,藏在今天的课堂里,藏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藏在教师坚定的初心和家长温暖的陪伴里。教育不是生意,不能用“盈利”衡量价值;成长不是商品,不能用“交易”定义关系。唯有守住教育的公益属性,让学校成为纯粹的育人之地,让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读书、家长不再焦虑,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让国家在一代代人的健康成长中,拥有源源不断的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