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赚百万” 是陷阱,“职业背债人” 被包装骗贷,最终欠债又获刑

发布时间:2025-09-22 11:19  浏览量:7

2025年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案例,其中一起“职业背债人”案件格外扎眼。

张某某等11人本没有购房资质,却被宁某等人“包装”了一番,靠着伪造的首付凭证,在10个月里骗走了银行738万多元贷款。

可到头来,张某某这些背债的人没拿到承诺的高额酬劳,反而被法律风险缠上了身,“职业背债人”这行当,本质就是帮别人扛债换点报酬。

有人说“只要出信用,就能躺赚百万”,不少信用记录干净的人听着心动就入了局,但实际情况是,酬劳没拿到多少,个人信用先毁了,严重的还得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很显然,这些人就是黑灰产里的“替罪羊”,在社交平台上,招募“职业背债人”的帖子藏得挺深。

小红书上有些帖子看着是揭露“职业背债”内幕,评论区里却全是招募的话,有人留言“想背”“拿钱回家躺平”,还有人问“能不能先拿到钱”。

也有人提醒“这是诈骗”,可急着赚钱的人往往听不进去,湖南郴州的曹某云就是这样,他没工作没固定收入,还想“捞”一笔,经中介阿阳介绍去银行贷款,打算拿到钱就不还。

两人跑了广东、江苏、贵州好几个地方,贷款都没办下来,本来想就此放弃,可两人“快速致富”的念头没断。

后来他们到了湖南株洲,找上一个骗贷团伙,曹某云被包装成某网络公司员工,通过银行手机App“快贷”平台拿到了18.43万元贷款。

结果呢?曹某云只分到2万,阿阳拿了0.4万,剩下的钱全被团伙分了,最后曹某云因贷款诈骗罪被判了9个月,还罚了3万,阿阳也判了6个月缓刑,罚了2万。

这样的结果,说“得不偿失”都算轻的,这些想快速赚钱的人,怎么被一步步包装成“优质客户”的?整个链条里,中介是核心。

他们前端招没资质的人,中端做假材料,后端对接银行骗贷,福建南平市的黄某礼53岁了,没固定工作靠打零工过活,中介跟他说“能从银行贷80万,只还一年就不用还,代价就是当老赖”。

黄某礼想了半个月,还是答应了,他说“我不在乎背多少债,只在乎能拿到多少钱”,中介给黄某礼造了假身份,让他成了当地一家建设公司的工人,月薪报6000元。

靠着假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黄某礼先从银行贷了34万房贷,这套二手房实际只值20万,被炒房客游某抬高到42.5万,就是为了多贷款。

贷款下来后,近15万被游某转走,中介也拿了分成,黄某礼没拿到现钱,名下却多了套房。

后来他又被中介安排贷了装修贷、农户贷,前后共骗了48.2万,这些债最后都得他还,“我还不上钱,绝对还不起”,黄某礼的话里全是无奈。

可别以为背债人只是欠钱,他们要面对的法律后果比想象中重得多,浙江绍兴有个案例,班某夫妻做生意缺钱,找中介南某办贷款。

南某安排人垫资,以班某夫妻名义买了套350多万的二手房,实际成交价才190万,从银行套了120万左右,但班某夫妻一分钱没拿到,钱全被南某等人分了。

北京市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的王丽艳说,很多案例里,背债人只能拿到贷款金额的5%到10%,大头被团伙拿走,可债务和法律责任全得背债人扛。

北京声驰(南昌)律师事务所的汪能文说得明白,背债人明知自己没能力也没打算还款,还配合造假,客观上让金融机构受了损失,这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条件。

《刑法》里规定,诈骗银行贷款数额较大的,最高能判无期徒刑。

宁某因为贷款诈骗和信用卡诈骗,两罪并罚判了16年,罚了80万;中介翟某某骗贷1160万,判了12年;班某夫妻作为背债人,也各判了2年左右,毫无疑问,这行里没人能全身而退。

面对这样的黑色产业链,监管部门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2025年3月,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一起部署了为期6个月的打击行动,重点查信用卡诈骗、骗取贷款这些犯罪。

地方上也没闲着,广东监管局排查线索,终止和违规中介的合作,还追责失职的金融机构;上海检察机关办案时,确保中介和背债人一个都跑不了,实现全链条打击。

2025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发了风险提示,提醒大家别信“贷款不用还”的话,要珍惜个人信用,别找非法中介办业务,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

王丽艳还提到,现在“职业背债”的套路又有了新变化,开始渗透到健身房、培训机构这些民生领域,还用AI造假、骗农民老人,甚至搞“征信修复”二次诈骗。

如此看来,打击这类黑灰产,既需要监管部门发力,也得靠每个人提高警惕,汪能文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职业背债’的馅饼其实是陷阱”。

信用是个人经济生活里的“第二张身份证”,为了眼前一点小钱毁了信用、丢了自由,真的不值,希望大家都能看清这行的真面目,别再跳进这个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