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经典洞照古今(726)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9-22 16:03  浏览量:6

《外篇·在宥》(5①)

“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宽容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任物自在,无为而化。《在宥》的主题就是反对人为,提倡自然,无为而治。

今天学习《在宥》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庄子没有讲故事,而是论述他的主张。

原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⑴常出乎众哉?因⑵众以宁,所闻⑶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⑷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解释:

⑴曷[hé]:何、什么。

⑵因:依、顺着。

⑶所闻:学到的知识。

⑷揽: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此处引申为贪取。

译文:

世俗世界的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学到的知识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希图治理邦国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利而又看不到这样做的后患的人。这样做是凭借统治国家的权力贪求个人的侥幸,而贪求个人的侥幸而不至于丧失国家统治权力的又有多少呢?他们中能够保存国家的,不到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自身一无所成而且还会留下许多祸患。可悲呀!拥有土地的统治者是何等的不聪明!

庄子在这里批判了世俗社会中的一些人,总想出人头地。作为个人来说,你总是没有能力超越众人,毕竟你所学总不如众人,这是个人的悲哀。但这不是庄子想说的重点,庄子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统治者,如果你想做一个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希望能治理好国家。那你一定会照搬夏商周三代统治者崇尚的“仁义礼乐”等统治手段。而这些统治手段都是“人为”的、“有为”的,是违背自然法则、束缚人性本真的统治手段,必然会带来人性的异化、社会的混乱,最终很可能自己一无所成,国家却要遭殃而亡国。这些统治者是多么地愚蠢啊!

译文: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⑸。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⑹,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

解释:

⑸物物:第一个“物”是动词,引申为“主宰”,第二个“物”是指万物。

⑹六合:常用于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译文:

拥有土地的国君,必然拥有众多的物品。拥有众多的物品却不可以受外物所役使,使用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所以能够主宰天下万物。明白了拥有外物又能主宰外物的人本身就不是物,岂只是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啊!这样的人已经能往来于天地四方,游乐于整个世界,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独自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叫做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贵人。

庄子在这里指出,那些想成为“圣人”的统治者,应该懂得一个道理。“有土”,即拥有土地,象征你拥有的世俗的权力和财富;“大物”,也是指世俗世界中的权力和财富。这些外在的“大物”,不管多么地“大”,也并非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作为一个拥有“大物”的统治者,很容易被“大物”所奴役,被权力和财富所惑、所困,所以“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才是真正地主宰外物,也就保持了内心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能够感悟和掌握的“道”,能够遵从自然法则、遵行客观规律,这才是真正的“独有之人”。而且,这样的人,“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这段话表达了庄子对权力和财富的超然态度,强调了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自由和独立。拥有“外物”“大物”,还能不被它们所困惑、所束缚、所役使,这才是最高的尊贵。庄子这种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原文: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⑺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⑼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⑽。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解释:

⑺挈[qiè ]:带、领。

⑻挠挠[náo náo]:纷乱貌。

⑼颂:容貌、仪容。

⑽有有:第一个“有”是动词,取得、获得、占有。第二个“有”是名词,即各种物象,指客观事物。

译文:

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躯对于身影(身形走到哪里身影随到哪里),传声对于回响(每一声都有响应),有提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作出应答。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引领着人们往返于纷扰的世界,从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或出或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身形和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也就没有什么自身。没有自身,哪里用得着占有各种物象!看到了自身和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过去的君子;看不到自身的各种物象的存在,这就跟永恒的天地结成了朋友。

理解这一段,重点句是“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睹有”,指关注具体存在的事物,如法制法令、社会规范、道德责任等等,其实就是儒家、法家所提倡的那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包括世俗世界中规范人的一些道德标准。“昔之君子”,指的是那些儒家推崇的,遵循传统道德,致力于社会治理的人。也就是说,传统的“君子”,注重现实世界的秩序和责任。

睹无”,指超越具体的客观存在,关注“无”,或者说“道”的境界;“天地之友”,是指那些与自然和谐共处,超越世俗道德束缚的人,他们能领悟到“无”,即“无为”的境界,与天地合一,拥有更高、更纯粹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这种能“睹无”的人,代表着更高的智慧,体现了对“道”的追求。

庄子对这种“有”和“无”的对比、思考,强调了超越现实,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我们一方面应该肯定庄子的这种主张的进步意义,以及在哲学上的探索和启迪意义;同时也得明白庄子摒弃“仁义礼乐”,反对治理手段的局限性。这个前面若干章都有论述,这里略过。

今天,我们重点分析理解庄子的思想,明天,我将就庄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做重点分析。

好,明天继续学习感悟《在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