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千园一面”到“特色立园”?

发布时间:2025-09-23 03:11  浏览量:1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如何从“千园一面”到“特色立园”?

邛崃经济开发区。

悦湖科技城。

四川紫宸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产业发展依赖于独特的产业生态。产业方向越精准,产品市场越细分,就越有竞争力。

抓经济必须抓园区。去年10月,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注重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园区要持续进阶,“定位”要更聚焦,“特色”要更鲜明,“边界”要更清晰!

武侯区微波射频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以微波射频作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邛崃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是我市唯一实现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规模化产出的区域,而其负极和隔膜材料可支撑起四川超50%的锂电产能。

它们是精准定位的代表,填补“空白”,“特色”出状元。

特色何以“立园”?唯有精准定位、垂直深耕、做到极致。一年来,围绕“特色”如何定、“特色”何以立、未来如何走得远,园区干部员工干劲十足,市场主体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寻找最优解。

特色“种子”如何破土?

以点连线活化优势资源

破局“千园一面”,破除“似曾相识”感,“特色立园”要对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精准判断与深度转化——或瞄准新兴赛道,通过链主引领、集群培育,在空白领域“种”出特色产业森林;或挖掘先天优势,让文化、生态等资源成为产业生长的沃土。

驱车行驶在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筑工地热火朝天,重点企业纷至沓来,重大项目拔节生长。

今年1—8月,邛崃经开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约258.5亿元,同比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7.9%……故事还要从融捷集团签约落户讲起。

彼时,融捷集团在邛崃投资20亿元注册成立成都融捷锂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年产2万吨的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

“成都融捷锂业的落地给园区种下了一颗关键的‘种子’。”管委会副主任唐国利如是说。成都融捷锂业是园区锚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后引入的第一家链主企业。

但从全市看,以新能源为发展方向的产业园区不在少数,拥有链主企业的园区也不止一个。如在金堂经济开发区(成阿工业园区),长期深耕锂电正极材料的巴莫科技落户多年,园区也欲在锂电产业上闯出更大天地。

如何在跻身相同赛道时错峰前行,是摆在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面前的现实问题。

“未来怎么走?必须马上敲定方向!”唐国利说,“以点连线,我们便将目标瞄准了锂电的另外两大主材——负极材料及隔膜。”锂电材料行业头部企业璞泰来也随之成为下一个招引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璞泰来旗下卓勤基膜和涂覆一体化项目投产了。不久后,璞泰来旗下四川嘉拓锂电池智能设备制造项目、四川紫宸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项目也相继落地。

“在今年7月底,我们给卓勤交付了一套湿法隔膜拉伸生产线!”四川嘉拓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喻薛刚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湿法隔膜拉伸生产线,为锂电池隔膜生产线的国产化带来突破性进展。

距“嘉拓”项目约3公里,四川紫宸科技有限公司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厂房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也在4月完成了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刘东任信心满满,“四川紫宸全面建成后,将形成28万吨负极材料的年生产能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之一,规划年产值120亿元!”

这一年,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节奏越来越快。园区内,越来越多入驻企业正将产业链“编织”得日益紧实,快速推进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池全场景覆盖。

如果说邛崃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的“特色立园”主要靠“后天”功夫,即引入特色产业并培育,那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的“特色立园”则更强调先天禀赋,凭借文化资源让产业萌芽。

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主任陈林悦表示,“特色”如何定,首先要梳理园区的“家底”。

“成都中心城区近70%的文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地标性建筑都在文创谷辖区范围内,包括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四川大剧院、成都博物馆等。”陈林悦说,这里还聚集了各级非遗项目106个、非遗传承人超160个、老字号34个。

但有了文化“底子”,还要有发展“路子”。路在何方?

在陈林悦看来,园区要以“演艺演出”为发展特色,关键是用好载体平台、盘活企业资源,“园区有大大小小的演艺空间、场景38处,还有天府演艺集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歌舞剧团、大德文景等演艺演出头部企业,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根固根从何发力?

以“园中园”为抓手实现高度集成

特色“种子”想生根发芽,就要不断擦亮鲜明标识、塑造品牌形象。这其中,离不开快速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调研组发现,不少园区纷纷将“固根”举措落在了“园中园”上。

在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张雨放看来,“园中园”模式在大园区内打造出专业化微集群,将显著提升产业聚焦度和运营效率。这一点,在四川成都武侯经济开发区显得格外明显。

华日通讯产业园里,上演着“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故事。“在无线电频谱管理领域,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成都华日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项目部经理高英表示,凭借链主企业的“龙头效应”,30多家微波射频产业链企业汇集在华日大厦,涵盖测试检验平台等多个服务平台,形成了产业链条。

距华日通讯产业园一街之隔,西部智谷微波射频产业园是支撑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的另一个支柱。“西部智谷分为ABCD4个区,其中D区主要以微波射频为核心产业。”运营中心副部长陈志芳说,武侯区的微波射频企业有320余家,西部智谷D区就集中了114家。

凭借华日大厦、西部智谷这样的专业化“园中园”,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24年产值迈上百亿级台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各项专利超3000件。

展望未来,武侯经开区目标非常清晰——力争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翻一番”,基本建成全国知名微波射频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目标既定,就看行动。这次,武侯经开区再次紧握“园中园”这一“法宝”,今年3月再添新“引擎”——

武侯经开区微波射频科学城正式亮相。它定位为全国微波射频科产融合高地,将打造产业服务、技术创新、中试孵化等六大功能中心。目前,“科学城”已建成专业楼宇27个,在建项目10个,未来将新增产业载体超100万平方米。

调研中,“细分”一词在记者耳畔频繁出现。这是“特色立园”的核心基础。想让发展合力最大化,就要在同一赛道上划出不同跑道,既要做到不碰撞、不冲突、不内卷,又要实现相互成就、舰队出海。

调研组来到成温立交旁,获悉峨眉电影制片厂即将焕新。9月30日,峨影1958园区将开工建设。

峨眉电影集团经营管理部副主任杨泽祥称,“这里将建设集拍摄制作、旅游观光、科技应用、文化消费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呈现影视演艺、沉浸体验、博览研学、文娱旅游、餐饮酒店等全业态消费场景。”

将视线拉开,把视界放大,峨影1958园区只是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12个特色“园中园”之一。

17.58平方公里的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覆盖西御河、少城、草堂、府南、金沙5个街道及多个“飞地”园区,这个初看似“无边界”的园区却有非常鲜明的产业发展“主心骨”。目前,园区有“四上”企业687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集聚了5900余家文创企业,2024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109.16亿元。

那些遍布园区的特色“园中园”,不光是“点睛之笔”,它们总是在产业“大厦”的关键位置,发挥着“承重墙”作用。

“祠堂街艺术社区关注艺术体验,西村大院聚焦体育+,非遗博览园主要布局国际消费场景,少城视井形成了楼上办公楼下剧场的复合业态……”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主任陈林悦细数着12个特色“园中园”的发展路径,可谓“各美其美”,但同时也打出“组合拳”,服务于一个统一的大主题——激活演艺演出、文博旅游、影视音乐、创意设计等“流量密码”。

持续发展何以赋能?

在“人”“城”“势”中寻找突破

特色产业的发展,“立”是第一步,接着要面对要思考的是,如何立得稳、走得远?向前走的时空中,不同的产业总会遇到不同的瓶颈。从问题切入,在“立”与“破”中寻找机遇。

发展之路,向人才要动能——

“从一线技能型人才到工程师,再到管理型人才,我们都需要,很迫切!”四川紫宸副总经理刘东任告诉调研组,作为紫宸科技布局全国的6个工厂基地之一,四川生产基地产能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优,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大,“两期满产后,需要在岗超过2000人。”

如何实现更好地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考验的是园区以人为本、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

“‘人、城、产’融合发展”是邛崃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国利给出的一个关键词。

“园区持续聚焦产业人群的生活需求,打造了以2111亩泉水湖湿地公园为生态绿心,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活宜居的公园城市产业新城。”唐国利说,园区规划和建设中,植入了精品酒吧、民宿、特色商业街区、运动健身等业态,就近满足企业群众商贸消费、文体休闲等生活需求。

未来之路,向城市要空间——

“烟囱里26M”的前身,是有着60余年历史的成都人民饭店。如今,一群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聚集在这片新空间,成了伙伴、邻居、搭档。以化工场剧场为核心,艺术工作室、茶文化空间、音乐厅、戏剧疗愈工作室、咖啡实验室等业态相继扎根、生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影响着附近的文旅和消费生态。

“我们期待和更多有创意的朋友一起‘共创’。”“化工场”创始人刘正东的热切期待,源于他对城市厚重文化的感受、对园区清晰定位的感知。

“共创”,既要兴产业,更要优生活。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副主任杨玲表示,“中心城区的迭代升级受空间限制,城市有机更新必须‘以点带面’。”在她看来,当园区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绑定,产业融入生活后,能催生更多可能。

突破之路,向趋势要灵感——

“就在这个月,我们将上线微短剧,通过植入非遗产品内容,实现在微短剧里看非遗,用流量热度强化品牌声量。”成都诗婢家文化公司执行董事柏添计划推开一扇新世界的门。

诗婢家肇端于1920年,如今,105岁的诗婢家要勇闯微短剧新赛道,这是其再一次拥抱潮流、创新求变。

从实体文创、数字藏品,到熊猫IP、跨界联名,近年来诗婢家有过不少尝试和探索。柏添直言,“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贴合市场需求、符合当代审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话’。”

“通过‘特色立园’,成都正实现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的深刻转变。”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张雨放表示,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得以优化,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协同效应得以强化,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得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拥有了新动能。

智库视角

“特色立园”推动园区专业化进阶

牛治强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产业园区特色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本质是打造一个高效的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企业的“物理聚集”,更将促成产业内部的“化学聚合”。成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关键重点,优化园区差异化发展布局,加快推动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对于园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与产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准定位,推动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以特色产业布局为导向,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一园区一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摒弃“装进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模式。例如,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聚焦“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围绕现代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已吸引300多家创新企业入驻。二是制定“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以产业链思维为牵引,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引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例如,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依托重汽成商、TCL等龙头企业,2024年引进产业化项目88个,总投资496亿元。

其次,要突出特色,推动强链延链补链。成都正加快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1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和1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园区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前瞻部局未来产业,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打造难以复制的产业链条完整性优势。双流经开区和悦湖科技城就是典型案例。双流经开区通过引进中国商飞、空客等龙头,带动飞机拆解、航材维修等19家企业和11个配套项目落地,形成航空智能制造集群辐射效应。悦湖科技城则着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高端软件及关键战略材料融合发展的“1+2”产业生态圈,是值得观察的样本。

第三,要优化布局,促进协同联动发展。产业园区布局优化不是简单的“摆积木”,而是要从“单一分区”变为“混合协同”。一方面,成都可以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并同步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握产业升级的契机,通过新型基础建设,提升园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此举不仅能提升园区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园区的品牌建设赋能。

调研笔记

与建设者同行

触摸一座城市的奋进律动

产业发展注定不会一路坦途,但挑战与突破中总会藏着机遇。是否能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发展,对投身产业的各级干部和一线员工而言,都面临更大考验。这既考验其有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也考验其在面对各种问题与矛盾时能不能找到方法、找对路子。

调研过程中,有3个人让我们印象深刻——四川邛崃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国利、成都市金天之微波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洋和成都诗婢家文化公司执行董事柏添。

唐国利身上,写着两个字——干劲。

唐国利一直在与园区、产业、经济打交道,是深耕20余年的“工业老兵”,但他感叹,“现在站上了新起点。”

“我们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才刚起步,未来会有广泛应用。”唐国利口中的“新起点”,说的是园区产业,也是工作状态,“最近这一年,项目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忙。”

调研当天,唐国利接待了不少于5批访客,有园区内的企业,也有来调研考察的外地官员。

吴洋是一个耿直的人,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企业最大的诉求——安心。

“修建360多平方米的净化间,投入超百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为此,吴洋希望找到一个稳妥的场所。历经两次搬家,“金天之”选择了西部智谷。

“一切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我们全力支持。”在吴洋看来,这是一颗带着温度的“定心丸”,也昭示着政企之间一场基于信任的双向奔赴。

柏添的打法,则告诉我们,发展的核心离不开——创新。

作为诗婢家第四代传承人,柏添带着105岁的诗婢家玩文创、做数字藏品、进军短剧市场。

柏添和诗婢家,在文化传承之路上持续探索。青羊区少城国际文创谷也如此,手握丰富的文化资源,思考着如何实现资源活化,让优势更优。

一切宏大叙事,终归人本坐标。产业发展、企业成长、文化传承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紧密相关。

唐国利、吴洋和柏添,是这座城市中建设者的缩影,也是这个时代中奋斗者的切片。无数他们,以智慧、汗水拼出这座城市勇毅担当的精气神。

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组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李柯雨 孟浩 赛迪四川 殷长明 徐杨岚 王诗宇 成都市工信院 刘爽 严苗 瞿伟

统筹 杨扬 张婷婷 张元龙 李影 何晓蓉 张舟

出品人 高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