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错误的生活态度
发布时间:2025-09-23 11:38 浏览量: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不因客观事物的好坏而悲喜的状态,成了很多人所向往的境界,尤其是那些修行的人,当自己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学有所成。但是当一个失去了悲喜的能力,还算是人吗?这样的人还有活着的意义吗?
我们之所以会去逃避悲喜,是因为我们认为悲喜是相生的,有喜一定会带来悲,有悲也就会有痛苦,没有人会喜欢生活在痛苦中。所以我们会认为要超越痛苦,也就是要超越悲喜,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然也就不会有痛苦,但是一个人要如何才能做到不悲不喜呢?
前面讲了悲喜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情感,是我们的心灵在面对事物时的本能感受,就像当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就会本能的开心,看到弱小就会本能的生出悲悯同情心。所以只要我们是在用心生活,在用心感知、用心体验每一个当下,一定就会有悲喜的存在。
没有悲喜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是死寂的,是不在当下的,只有当我们是活在思想的理性中才能做到没有悲喜,因为思想可以告诉自己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是空无,一切都是瞬息等等,当我们认同了这些思想自然也就不会有悲喜的产生,也就能做到我们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没有悲喜的人本质上是活在了自己的思想里,完全失去了对当下的感知。这样的人虽然没有了痛苦,但是同样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欢愉,这样的活着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超越痛苦本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的超越痛苦是以失去心灵的感知为代价,我们也就是在舍本逐末,因为心灵的感知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用思想的理性去控制悲喜,本质上就是在阻止心灵的感知,这本身就是违背自然的行为,最终的结果不是导致冲突,就会导向麻木迟钝。
我们之所以会用理性,也就是思想去控制心灵的感性,是因为我们认为痛苦就是由感性所带来的,如果我们没有对快乐、悲伤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会有痛苦产生。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的痛苦真的是由悲喜所带来的吗?
去观察我们处在快乐和悲伤的那些时刻就会发现,在我们快乐或是悲伤的那个当下我们显然不会痛苦,就像我们见到美景的那个当下,我们就会本能的快乐,只有在我们要离开却还依依不舍的时候,失落痛苦也就出现了。我们处在那些悲伤的时刻也是一样的,在我们看到那些因为各种天灾人祸失去一切的人,我们就会本能的感到悲伤,但是处在悲伤中的那一刻我们并不会痛苦,只有当我们去抱怨天地无情、去抱怨人事不修时痛苦也就产生了。
所以真正带给我们痛苦的并不是悲喜本身所带来的,而是我们对悲喜的反应,也就是因悲喜而引发的思想才带来了痛苦。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去感知,我们也就是处在与天地同悲、与天地同喜的存在状态,也就不会有冲突的产生,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我们也就是鲜活、宁静、敏锐的存在。这样的人也就才是真正拥有生命情感的人。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要去放下思想,减少来自的思想的反应,去增加我们的感知力,去让我们的生命情感得以呈现,我们才是在顺应生命的本性而为。如果我们的修行是用思想的理性去控制我们心灵的生命情感,那么我们的存在也就是死寂麻木的,因为任何思想都是属于过去的,也就都是死寂的。所以去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定是一种错误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