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报考纪委了?

发布时间:2025-09-23 11:44  浏览量:1

前段时间我们这县直单位公开选调,县纪委计划从乡镇和县政府工作部门中选调6名公务员,但是到了报名截止的前一天,一共才报了4个人。

根据报考人数与计划数比例不得低于2:1的要求,如果还没人报名的话,这次县纪委的选调至少要核减掉4个岗位。

于是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县纪委开始发动内部人员拼命地转发选调公告,动员大家积极报考县纪委。可是一直到报名截止,也才报了7个人,而以加班闻名的县委办和组织部,报名的人数却又20多个。

我有点想不明白,纪委可是热门单位、实权单位。可是为啥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选更累的部门,也不愿意往纪委呢。

要我说,那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已经变了。过去图稳定、图面子,现在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体验。

纪委的工作,表面光鲜,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也有着年轻人扛不动的压力。

在体制内,大家都知道,有两个部门不敢惹,一个是管戴帽的组织部,另一个就是管摘帽的纪委。组织部和纪委的干部,谁见了都会客客气气的给几分面子。

可是外人都不太了解纪委的工作。都说县委办和组织部加班厉害,但纪委的加班是外人看不见的。我同事的老公在纪委工作,去年一年加班的天数比休息日还多。查案件、跑线索、写报告,动不动就出差,有时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

他说,最崩溃的不是工作累,是那种随时在线的状态。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半夜领导一个电话就得爬起来。这种工作节奏,年轻人一听就头皮发麻。现在的年轻人,更在意的是生活的平衡,没人愿意把清楚全都耗在无尽的案卷里。

纪委办案查的都是体制内的人,今天查的可能是同学的叔叔,明天可能是岳父的朋友。在一个小县城,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年轻人本来就注重人际关系,没有人愿意承受这种人情社会的压力,比加班还心累。

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纪委的人没朋友”。我认识的几个在纪委工作的人,平时打交道仅限于工作,下班以后从来没有联系过,更没有一起吃过饭。“年轻人谁愿意去纪委啊?那地方天天得罪人”,这大概是体制内的人的一致看法。现在纪委的地位高了,但“得罪人”的标签一直都没撕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不光看待遇,更看重的是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就像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这些部门,听起来就觉得体面。而纪委却让人觉得不好相处,这种认知偏差,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吗。

我当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同乡,他连续考公四年,后来考进了县纪委,今年已经工作五年了,还是一个小科员。和他同年考进组织部、县委办的几个人,早已解决副科了。之前他向我吐槽,在纪委,想提拔太难了,领导岗位就那么几个,老同志不挪位置,年轻人就得一直熬。

纪委专业性很强,干的时间长了,容易被框住。在纪委干了十几年,尽管能成为办案能手,但是想要跳出纪委系统,并没有什么优势。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两办、组织部这些综合性强的部门,接触面广,将来换个岗位也容易。

年轻人并不怕吃苦,而是怕吃了苦以后看不到希望。因为纪委工作的特殊性,晋升体系封闭,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一般人真的受不了。

纪委的工作大多都是监督执纪、查办案件,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大概也只有发现问题线索了。我那个同乡对我说,查案子到时候,虽然能抓几个腐败分子,但平时更多的都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在内耗。

在纪委工作,他不像在农业局、民政局、工信局、住建局、公路局这些单位,干的工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做了什么事,马上就能看到成果,还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比如说在民政局,今天又批了几个低保、五保,老百姓得到实惠了,自己心里也有成就感了。

再看纪委办案,有可能一个案件办下来,要持续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中间还得承受各种压力。年轻人长期处在质疑、调查的氛围里面,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自己干着都没劲。

说到底,年轻人不愿去纪委,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害怕吃苦,是因为他们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他们想要的是有生活、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工作,是有盼头的晋升通道,是能够被理解的社会认同,是有成就感的职业体验。

不是年轻人变了,是这个时代变了。毕竟,没人愿意在最好的年纪,把青春耗在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