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选秀选手主持BBC争议片,外国人为何力挺泰国?

发布时间:2025-09-18 00:11  浏览量:1

2025年9月刚过中旬,BBC突然放出一部纪录片的预告片,片名是《泰国:天堂的黑暗面》。

按他们的说法,这片子是要“揭示泰国旅游业的黑暗面”,可没成想,预告片一出来就炸了锅,泰国国内外的讨论声直接掀了起来,现在这事儿已经成了舆论焦点。

说实话,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片子内容,而是主持人的选角,28岁的ZaraMcDermott,之前是《舞林争霸》的选手,压根没做过新闻调查的活儿。

当时我就琢磨,这么敏感的题材,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怎么会找个没新闻经验的人来主持?这操作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也难怪刚公布选角,质疑声就没断过。

其实这也不是BBC第一次在亚洲国家报道上出争议了。

我特意去查了些过往案例,2023年他们做过印度农村贫困的报道,镜头里全是破旧的村落和穷苦的村民,却压根没提印度当时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政策,那些政策帮不少村子修了路、建了合作社,这些积极的变化完全没出现在画面里。

到了2024年,他们又说越南旅游业有“宰客”问题,翻来覆去就说那几个个案,越南旅游局后来推出的监管措施,比如设立游客投诉热线、严查黑导游,他们是半个字都没提。

如此看来,这次泰国纪录片引发不满,更像是之前偏见报道的延续,而非偶然。

泰国人对这片子的态度很直接,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批评BBC“以偏概全”,说片子里的内容根本不是他们日常的生活。

连全球其他地方的观众也看不下去了,BBC官网的评论区里,好多人留言质疑,说他们明显是为了制造冲突感,故意挑那些负面素材剪辑,完全不管普通人的真实体验。

就在BBC这边争议不断的时候,一群在泰国生活或长期旅行的外国人站了出来。

他们没说什么大道理,就是晒自己的真实经历,反而比任何辩解都有力量。

有个外国人坦言,他在泰国住了五年,从来没觉得不安全。

“你要是来欣赏风景、感受文化、尝尝美食,只要懂礼貌、守规矩,压根不会有问题。

”老实讲,这话我挺认同的,去任何地方旅行,尊重当地的习俗和规则都是基本,你拿出友善的态度,人家自然也会对你客气,泰国人本身就以热情闻名,没道理会刻意为难游客。

还有人把泰国和英国的街头安全做了对比,说“在泰国街头比在英国踏实多了,这儿几乎没什么犯罪,晚上独自出门也不慌。

反观英国某些城市,我根本不敢一个人晚上出门。

”本来想觉得这说法可能有点夸张,后来发现不少在两国都待过的外国人,评论里都提到了类似的感受,看来这不是个例。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关于曼谷贫民区的经历:有人背着价值3000英镑的相机在贫民区散步,本来还担心会遇到麻烦,结果四个年轻人主动给他让了路,还用流利的英语说“晚上好,先生”。

他自己也感慨,要是在英国遇到类似情况,相机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

这事儿一下子就打破了“贫民区=危险”的刻板印象,也让更多人看到泰国普通人的友善。

我还在YouTube上刷到一个叫Mark的博主,他是英国籍,已经在泰国住了8年。

最近他专门发了条视频,拍的就是自己日常逛曼谷夜市、跟当地商贩聊天的场景。

视频里,他拿着刚买的芒果糯米饭,对着镜头说“纪录片里的‘黑暗’我见都没见过,多数泰国人就是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对陌生人也特别友好。

”除了Mark,Expat.com上还有个针对外国旅居者的投票,参与的人里,大部分都觉得“泰国是东南亚最安全的旅居地之一”。

这些来自不同人的声音,拼凑出的才是更真实的泰国。

聊到这儿,其实能发现一个问题:现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和“吸引力”好像总在打架。

很多媒体为了赚点击率、涨关注度,总爱放大那些负面元素,反而把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给忽略了。

久而久之,大家好像都习惯了“负面新闻更有看点”,可这样一来,真相反而被藏起来了。

我查过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2024年的一份报告,里面提到全球范围内,负面导向的国际新闻,传播量比中性或正面的新闻高不少。

尤其是西方媒体报道非西方国家的时候,负面题材占比特别高,比报道他们自己国家负面新闻的比例多出一大截。

这就不难理解,BBC为啥总爱盯着泰国的“黑暗面”拍,毕竟负面内容更容易博眼球。

面对这次争议,泰国也没一直被动应对。

9月18号的时候,泰国旅游局发了声明,说要联合外国旅居者搞一个“真实泰国体验计划”,邀请全球游客走进当地社区、走进普通家庭,亲身感受泰国的文化和生活。

他们还提到,“欢迎客观的媒体监督,但坚决反对片面抹黑”。

这种不回避问题、同时主动展示真实的做法,我觉得比单纯反驳要有效得多。

其实这次BBC纪录片的争议,不只是一家媒体的报道失准,更让大家开始思考:我们该怎么看待一个陌生的国家?谁又有资格定义一个国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