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模大战到具身智能,2025AI投资的3大生存法则

发布时间:2025-09-20 00:37  浏览量:1

2025年8月,AI圈投融资数据挺有意思。

投融资事件比去年多了不少,可融到的钱却少了近一半。

智能机器人、AI医疗、芯片算力是热门赛道,这说明投资人出手更勤了,但掏钱时明显谨慎了。

AI投资早就过了“只要沾边就有人投”的疯狂阶段,现在大家都在挑挑拣拣,想搞清楚到底谁能真赚到钱。

要说AI技术层,最热闹的当属大模型,2022年末,ChatGPT横空出世。

其发展态势如疾风骤雨,仅历经短短两个月,用户数量便突破亿级大关,展现出惊人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紧接着国内就掀起了“百模大战”,百度、腾讯、阿里这些大厂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王慧文、李开复等大佬也带着创业公司冲了进来,当时不少项目都成了香饽饽。

但现在再看,技术层基本成了大厂的天下。

零一万物天使轮估值就有10亿美元,月之暗面融资更是动不动几十亿,这么多钱,普通投资机构根本扛不住。

而且这些项目估值涨得飞快,MiniMax短短一年估值翻了五倍,机构这边还没研究明白,那边就已经投不起了。

大厂投大模型是没办法的事,它们怕错过AI时代,就像当年怕错过移动互联网一样,就算短期不赚钱也得咬牙干。

那小机构就没机会了吗?实则不然,垂直领域的模型或可成为一个关键突破口。

诸如医疗、金融等行业的专属AI模型,可直接助力企业达成降本提效之目标。

其商业化路径明晰,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清智资本投了几个这类项目,现在都已经开始赚钱了。

本来想跟着凑大模型的热闹,后来发现对小机构来说,深耕垂直领域才是正经事,毕竟通用大模型的战场,早就被大厂占满了。

如果说技术层是大厂厮杀的战场,那基础层就是“卖铲子”的生意,稳得很。

AI基础层包括算力、数据、模型工具这些,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不管上面的应用怎么变,地基的需求一直都在。

最典型的就是英伟达,2025年一年净利润就有七百多亿美元,毛利率高达75%。

国内的寒武纪也很厉害,上半年就赚了十多亿,股价还曾超过茅台。

这些公司就像AI圈的“卖水人”,不管别人淘金能不能成,它们卖工具就能稳稳赚钱,不过想在基础层分一杯羹,得有耐心。

阿里、腾讯投资寒武纪这些公司,是为了给自己的业务铺路,毕竟它们的电商、云计算都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

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也爱在这布局,毅达资本投了一家做芯片材料的公司,看重的就是它在AI光电芯片领域的核心价值。

很显然,基础层不适合想赚快钱的人,得沉下心来做长期布局。

现在AI投资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应用层,机器人、无人机、AR这些领域,天天都有融资消息,投资人也愿意在这里花心思。

具身智能机器人最近火得不行,梅卡曼德、智元机器人这些公司要么融资要么准备上市。

但仔细看会发现,现在机器人“大脑”进步很快,可“小脑”也就是运动控制这块还跟不上,未来几年说不定会有技术大变革。

英诺天使投机器人公司时,不光看机器人本身,还会布局核心零部件,就是怕押错技术路线。

低空经济也是个热门,上半年融资事件涨了近五成,无人机项目尤其多。

虽然现在很多项目还没开始赚钱,但国家把低空经济当成战略产业,地方也在搞试点,大家都想先占个坑。

AR行业也慢慢走出了“年年是元年”的尴尬,小米AI眼镜现在能实现骨传导、AI互动,海外大厂也开始在国内布局核心配件产能,这些信号都说明AR真的要落地了。

如此看来,AI投资已经进入深水区,基础层靠稳取胜,技术层大厂垄断,应用层看似热闹但得看落地能力。

那些光靠讲故事、炒概念的公司,怕是走不远了,未来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懂行业、能把技术变成实用产品的玩家。

AI的未来,不是一家独大,而是技术、资本和产业相互配合,一起把蛋糕做大,这才是最靠谱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