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移民新政深层影响:企业外迁、中产埋单、美国承压

发布时间:2025-09-21 22:54  浏览量:1

北京时间9月20日下午,美国媒体扔出个重磅消息,特朗普政府宣布要给H-1B员工签证“涨价”,每年每人收10万美元。

这钱可不是员工自己掏,得雇主来承担,科技行业首当其冲要受影响。

微软、摩根大通这些大公司动作很快,已经私下提醒手里握有H-1B签证的员工,要么赶紧留在境内,要么抓紧时间回美国。

不光是签证费飙升,白宫还抛出个“黄金卡”永久居留通道,要拿这卡得掏100万美元,只不过具体咋操作还没敲定,这政策一出来,不少想靠H-1B留美的人都懵了,毕竟H-1B签证里,印度籍申请者占了七成左右,他们怕是最有体会这政策的分量。

这政策还有些细则得说清楚,美东时间9月21日0点01分它就正式生效了,有效期一年。

明年9月会不会续期,得等下次H-1B抽签结束后,国务院、司法部、劳工部、国土安全部这几个部门一起给总统提建议,而且这政策主要针对的是现在在美国境外,打算靠H-1B签证入境的人。

国土安全部部长手里还有“豁免权”,要是觉得符合国家利益,不管是单个人、某家公司的全体员工,还是某个行业,都能豁免。

国务院则负责签证的审核和指引工作,分工倒是挺明确。

政策一落地,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那些在美国读完书,想靠工作签证留下来的年轻人,他们里有刚毕业的程序员、做数据相关工作的人,也有在实验室待了很久的科研人员。

以前他们吐槽最多的是工作签证名额少,抽签全看运气,现在更尴尬了。

雇主算成本时越来越精细,不少公司嘴上说着欢迎全球人才,可一旦人事预算收紧,最先砍掉的往往是给海外新人的岗位。

抽签规则也比以前严了,说是为了防止名额被滥用,看似更公平了,可实际申请时能操作的空间小了很多,一旦错过申请窗口,基本没啥补救办法。

年轻人本来就爱比,看到身边同学转身去了加拿大、英国,那边申请流程简单,雇主态度也温和,心里难免打鼓,自己花了更多钱,最后会不会只落个更不确定的未来。

不光年轻人犯愁,中产家庭也被这政策搅得没了主意,就说上海有个家庭,夫妻两人年收入加起来有一百万人民币,孩子在美国读本科,就算过得再节省,一年学费加生活费也得四五万美元。

以前家里把这笔钱当教育投资,盼着孩子毕业后能在当地找工作,慢慢转身份,投入和回报还能平衡。

现在这条路每个环节都在变窄,学生签证面签审查得更细,动不动就因为被怀疑有移民倾向被拒。

孩子进了大学想找实习,雇主愿意提供赞助的也少了,就算顺利找到工作,抽签能不能中还是未知数,就算抽中了,后续的费用和各种审查也跟着来。

家里一开始只准备了四年的开支预算,现在看来得支撑六七年,而且花了这么多钱,孩子能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还不一定,这家庭不是掏不起钱,关键是对未来没了准谱,这种不确定性才最熬人。

企业这边日子也不好过,微软、摩根大通早早给员工提了醒,其他科技公司也在想办法,Adobe这两年一直在印度招人,班加罗尔、诺伊达的工程和产品岗位就没停过招聘。

还有些公司干脆把核心团队搬到加拿大、欧洲或者新加坡,也有的直接在印度本土扩大招聘规模。

另外,不用把员工弄到美国就能雇佣的模式也越来越规范,像Deel这种雇主记录平台,慢慢成了很多公司的标配,合规审核、发工资、交社保、管合同这些事,它都能一站式搞定。

对资本来说,人才在全球流动很正常,在哪雇人做远程工作差别不大,而且把员工从旧金山湾区迁出去,薪酬预算还能降一截,倒也算是个无奈之举。

其实稍微往长远看就能发现,2000年以后,美国一直需要更多移民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岗位增加。

劳动力市场的缺口越来越大,不管是农业、建筑这些靠体力的岗位,还是科技、医疗这些需要高技能的岗位,都离不开移民来填补。

美国农业部有数据显示,2020到2022年,雇佣的作物工人里,本土出生的只占三成多,剩下的大多是移民。

高技能领域也一样,2000到2019年,移民在STEM岗位里的占比涨了不少,光计算机和数学领域就从17.7%升到26.1%,科技行业对全球人才的依赖,显然不是靠一个政策就能改变的。

更别说移民对美国消费和创业的拉动作用了,2019年,以移民为核心的家庭消费差不多有1.3万亿美元,占了美国国内需求不小的比例。

创业方面,至少四分之一的高增长初创公司是移民创办的,不少研究机构长期跟踪的数据都能证明,移民在创业领域的占比一直在涨。

美国中部那些老龄化严重的州,年轻人都往外走,地方财政主要靠社保和税收,移民缴税、参保,其实缓解了这些地方的财政压力,要是移民政策继续收紧,这些地方恐怕会最先受冲击。

如此看来,对想移民美国的普通人来说,得做好长期准备。

先得把钱算明白,未来两三年的固定支出、移民相关的各种杂费、翻译公证费、体检费、面签的差旅费,都得列出来,还得额外留一成到两成的钱应对意外。

只要能扛住两年,手里的选择就不会变少,别死盯着美国一个国家,申请美国的同时,也可以试试加拿大、欧洲、新加坡这些地方。

哪个地方先给出清晰的签证政策和入职路径,就先选哪个,等以后真拿到美国签证或者H-1B了,再把其他备选方案停了,这样风险能降一半。

找工作时也得换个思路,主动往雇主愿意花钱的岗位上靠,像护理、半导体工艺与封测、工业软件、网络安全这些领域,市场需求大,申请时也更有说服力。

选项目时,优先考虑有企业合作资源、能提供带薪实习、搞产学联合培养的,别太看重学校的综合排名。

签证方面,尽量避开抽签这种不确定性强的方式,要是有机会通过L-1签证内部调动,就早点跟公司沟通。

还有非营利研究机构、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H-1B签证不占常规名额,竞争逻辑和普通岗位不一样,也可以多留意。

最后,得让自己具备“可迁移”的能力,比如打理好开源平台账号,写英文博客,多参加行业演讲,积累线上课程成果、白皮书、专利,还有客户的推荐信。

这些都是在跨国场景里能用得上的“资产”,把这些东西准备好,就不用太怕政策变来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