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本山:志道遊艺自欣乐

发布时间:2025-09-23 11:01  浏览量:1

当今画坛,不患画家不众,不患风格题材单一,也不患无人敢为天下先,为吸引世人眼球去做惊世之举,惟患有太多太多的“画家”、“大师”无学养,底蕴薄,不知何以为学,何以为画,何以为艺术而已。所以,当日初遇马君欣乐,听说他是英语专业大学毕业后攻读国画专业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很是为绘画队伍增加了一个虽是半路出家但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的人而高兴。

1996年5月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西方艺术硕士学位

很惭愧,事后知道,欣乐非但不是半路出家,而是真正的“童子功”,且经过高手大家的调教,出身名门。他自幼师从一代大家黄胄先生,并时常得刘文西先生耳提面命,是地道的长安画派中人。他基本功深厚而坚实,天资聪敏而勤奋,画路宽,题材广,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广泛涉及且成绩斐然。但他不满足,不想只在西北这个地方被人叫好。于是,他远赴引领西方美学潮流的美国,攻西画专业研究生并获油画硕士学位。他不同于其他镀金的“画家学者”,也不同于那些除了会说国语别的什么都不会,只能学点油画皮毛表象技法的留学画家,他能从文化的深度解读西方绘画的根由,从而比较中西方艺术的不同特点和内涵。他在西画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得到美国艺术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与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成为好朋友,多所美国著名大学请他去任教。不局限于眼前既得,勇于走出国门开阔视野是因为他的学识,见识西方艺术而能深入理解,然后又反思深悟中国水墨的人文理念、绘画本质,更是因为他的学识。

《多利亚之秋》马欣乐作

为何要强调学识、见识?因为“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石涛《画语录》)”,“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董其昌语)”笔无书的滋养,就缺少灵气,人无书的涵养,灵智就迟钝。“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才情,“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学养。放眼今古,若无才情为前提,以学养为内涵,想在艺术之路上攀登一个个高峰无异是痴人说梦。

欣乐深知学历不等于学养,阅历不等于悟道,所谓学问,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格物以致知。所以欣乐的注意力始终在于如何写好自己的“文章”,而不是背诵多少他人的文章。他把别人的思路、技巧、感悟,甚至精彩的语言词汇都作为“写”自己“文章”的有益材料,故其绘画能技不分中外,法不拘古今,创作出一系列让人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作品。

《陕北老人说书图》 马欣乐作

人物画自古流衍至今,虽风格各异,门派嬗替,千变万化,不变者无非“形”“神”二字。师造化以形写神、模移传写遵从前人法度、不师造化不师古,只求神韵意趣的墨戏是中国绘画的三大分类。不管是何种流派,均离不开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王履《华山图序》)”欣乐人物绘画的形、神关系或形、意关系的处理,充分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人的笔墨才情。

首先,他注重人物历史背景,在忠于史实的同时给予现实理解并赋以时代精神。例如,他画历史人物,都要先查资料,对当时的文化、历史、习俗、衣饰等做深入了解,再通过人物的作品及相关史料深入了解其貌像、习惯、爱好、性格等具体特征。但他绝不照搬史料,而是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审美眼光,从中选取典型素材进行高度融合和艺术加工。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人物就既合乎史与理,又合乎今和情,形象丰满,内涵丰富,艺术的笔墨中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令人在品味艺术美酒的同时,享用文化精神的佳肴。他创作的《米芾拜石图》、《书法家颜真卿》《苏东坡》、《贺知章》、《六骏图》、《胡女舞》等都是此类范围的佳作,尤其是他耗时六年创制的大型长卷《大唐盛景图卷》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颜真卿造像》马欣乐作

其次,将重屏会景式构成创作法广泛用于人物绘画创作。以此法创作的作品不仅增加了画面的表现内容,还极大地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精神震撼力与文化内涵,使观者在享受艺术审美愉悦的同时与画中人物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昭陵六骏万古存》画面分为三个视觉层,第一层为菊花岩石,第二层是身着戎装一脚踏石一手扶膝极目远眺的李世民,第三层是石刻的六骏图。画中的李世民似是自刻就的六骏图引起了对爱驹的缅怀,神飞思驰,又回到了刀光剑影的战场。《书法家颜真卿》是由神兽、人物和颜氏家庙碑三个视觉层构成。此幅八尺整纸的巨制以整个颜氏家庙碑为全景式背景,以至连落款的地方都没有留下,于是将落款以颜体字巧妙地嵌入碑文之中。图中颜真卿拱手伫立,神态庄严肃穆,营造出一种庙堂静穆沉重的气象。此类作品,构图复杂,内容丰富,画中见画,层叠相加,不同的人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想象,去揣摩,去进行艺术再加工。在浮躁喧嚣的当今画坛,这些作品显示出了作者的境界高远,功底深厚和强大的艺术创作力。

2010年夏季 马欣乐在宾夕法尼亚博物馆

《昭陵六骏万古存》马欣乐作

欣乐先生的人物画创作题材极为丰富,举凡帝王将相、高士野夫、顽童俏婢、夷蛮蕃胡、古装今像无不入其笔下,且形神各异,俱臻其妙。纵观横看画坛人物绘画这一方天地,能如欣乐这般画路宽广,题材丰富者实不多见,这不能不归于他的学识之深厚、见识之广博及艺术感觉之敏锐。世事万象,人情百态,惟才、情、趣俱备之人方能洞其本质,感其真情,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此即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欣乐在美国宾州大学观中国“六骏”所失之“二骏”而默识于心,创作《昭陵六骏万古传》;在西安碑林感“颜氏家庙碑”而创制《书法家颜真卿》;读贺知章诗文而情思迸发,遂创作《贺知章》;偶遇乡农心事重重牵驴赶集,顽童坐于驴背天真无赖,老少二人相彰成趣而作《赶集图》……欣乐之画无一不是源自生活,无一不是心灵与外感碰撞后酝酿而成,故而具有浓郁的生活真实感和心灵震撼力,饱含气韵余意,让人回味无穷。

《骏马如风》 马欣乐作

丰富的创作题材须有相应丰富的表现技法。时下,面对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和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许多画家既缺乏人格力量的准备,又缺乏学识、笔墨的积累,他们对绘画之外的体悟或对身外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绘画本质的思考,越来越弱化绘画的人本精神,惟知“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不知在“老来识尽愁滋味”后,是“又上层楼,却道天凉好个秋!”欣乐不属于这类画家。因为他不会张扬,不会自己封自己为大师,也不会人为地创造自己的风格。但是,他却知道,不同的绘画题材和内容须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及形式去表述,所有的传统、技法和形式都是为表达画家的艺术情感而存在的,失去内容与情感,一切传统也就不复存在,一切技法和风格也同样归为零。所以,在他的人物绘画中,由形、体、线、块、面、色等构成的绘画语言一直处于变化中:李世民千古一帝,于风云际会中创不朽伟业,故用线刚健而飞扬,以苍茫云烟为底金黄菊花为表,烘托其白衣红甲与雄视天下的神韵;颜真卿生也忠正,死也壮烈,故以颜氏家庙碑为背景旌其忠烈,衣纹用直笔、错笔,呈下垂凝重之感,以增加画面的肃穆气氛;老子学究天地,数穷宇宙,故用圆润蕴藉之线以状其大智若拙之貌,敷粉小童在前,憨忠青牛在后,白发智者垂目坐于牛背,睿智祥和之气冲溢满纸……欣乐深谙“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三约三匀”、三矾九染、墨分五彩等传统技法,但他 “每于大街广场之中,常见路人骨象各异……”,认为所有人都“有其气必有其质,有其神必有其形”。为表达这种现实的观察与感悟,将古代文化与当代精神相融会,使现实人物与艺术永恒形式相结合,他不拘古法,不泥师教,不崇洋学,调动一切手段去表现自己的心象,形成了他风格在骨在气在韵而不在点滴笔墨的艺术特点。

王国维有语:“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境界:‘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欣乐当已经进入第二境。海上名家车鹏飞先生认为:“马欣乐先生有不凡的见识、能力、精神,又正值翩翩年华,手中执中西绘画双柄剑,我以为将有大业,待其拓展,将有宏图,待其绘就。”欣乐君确是一位天资极高而又勤奋努力的艺术家,人物画只是他绘画中的一部分,他在花鸟、走兽、水墨景物、书法、油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借车鹏飞先生吉言,祝欣乐君在艺术的道路上拓大业,绘宏图,早日到达王国维先生所言的第三境界。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目的而“游于艺”,责任虽然重大,但心灵是自由而轻松愉悦的,故此,以“志道游艺自欣乐”为题,并与欣乐君共勉。

“驰骋万里 – 黄胄马欣乐师生画展”2025年9月27日 – 10月7日

北京炎黄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