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全人教育锻造AI世代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5-09-23 14:58 浏览量:1
AI浪潮正推动高等教育迎来深刻变革:当技术性、重复性的硬技能逐渐可由AI代劳,大学的教育更应聚焦于培养学生难以被机器取代的软实力。澳门大学积极回应这一趋势,透过全人教育理念,以书院与荣誉学院作为多元教学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跨学科研习、团队协作及服务社群的过程中,系统性地锻造迎向AI时代的综合实力。
澳大校长宋永华教授接受光明日报刊物《教育家》与《留学》杂志专访时指出,AI时代的大学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机器难以取代的人本核心能力”:面对复杂情境,能以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协作、能作出符合道德的抉择。而这些所对应的创新力、沟通力、社会责任感等,不仅是未来社会所需,更是澳大“全人教育”中致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软实力。
在本科阶段,澳大推行“全人教育”理念,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团队协作、公民责任、服务与领导等胜任力。在实践层面,藉由书院与学院相辅相成、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出一个全天候的体验式学习环境——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中学习新知识、锻炼批判性思考,也能透过校内多元活动涵养软实力。
“无论AI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始终以人为本。我们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创新与解难,也须重视人文关怀与共情能力。”澳大副校长(学生事务)莫启明教授在开学前为书院学生领袖授课时,特别强调这一理念。他解释,书院作为跨专业、跨文化的共融平台,汇聚不同背景的学生,是实践全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筹划活动的过程中,书院导师扮演“引导者”(Facilitator)的角色,透过启发与鼓励,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尝试。这种体验式学习模式,让学生从实践中逐步掌握协调技巧、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出解决问题与组织协作的实战能力。
莫启明教授为书院学生领袖授课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育,贯穿于书院的体验式教学与活动实践中,每项活动、任务都成为学生锻炼软实力的舞台。
学术活动是书院培育协作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以“RCAT–大数据分析”学术辅导计划为例,该计划采用“Train the Trainer”模式,先培训一批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再由他们轮流担任讲师,与同侪分享自学内容、共同钻研知识、探索数据在校园中的应用可能。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养成自律与自主学习的习惯,资深学员更需协调教学、引导讨论及激发创新,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与责任感在反覆实践中快速提升。
书院丰富多元的活动,成为软实力的试炼场。
书院丰富多元的活动,也成为软实力的试炼场。由院生会、楼层委员会等组织自主筹办文艺、体育等各类活动,过程中常须应对预算限制、场地调度等现实挑战,并思考如何提升活动吸引力与同学的参与度。这些实务经验让学生真正锻炼到资源整合、团队协调与创新策划的能力。
温慧珊博士
系统化培训则为软实力发展提升重要的支持。何鸿燊东亚书院副院长温慧珊博士表示,书院为学生提供多类培训项目,例如迎新前的关顾训练、沟通技巧工作坊等。学生可将所学应用于体育院队、文艺团队及各类社团之中,从活动策划、执行落地,再到总结反思,全面锻炼实务能力,真正体现“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书院导师在发掘学生特长、助力突破自我中饰演重要一角——透过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服务与领导实务中提升技能,现任蔡继有书院助教、就读公共行政硕士研究课程的阮心怡,既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受惠者,也是传递者。
阮心怡(左)与李慧中博士
她过去曾是一名只专注于学业的“书院活动参与者”,书院导师李慧中博士得悉她有合唱团经验后,便鼓励她加入书院合唱团,并邀其于高桌晚宴上演出,让其逐步建立自信。其后,李博士进一步鼓励她踏出舒适区,推荐她担任合唱团负责人,负责定期组织排练、带队参加演出,她更以澳大合唱团校队内阁成员的身份,统筹每学期在学生活动中心剧院举办的校园音乐会,系统积累团队管理、项目策划与领导实践的实战经验。
阮心怡带领院生赴内地交流学习
后来,经李博士推荐,她入选学生事务部的软实力与领导才能培养计划,与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同学一起接受系统化培训,强化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危机处理及领导决策等综合能力。如今,成为书院助教的阮心怡正积极回馈,她辅导新生,还筹划“探索澳门老街”、带领院生赴内地交流学习等活动,像当年导师鼓励她那样,推动更多同学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探索”。
荣誉学院作为澳大优秀学生的培育摇篮,不仅鼓励学生追求学术卓越,更重视培养同理心、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打造全方位成长体系。学院设计覆盖海外顶尖大学研习、跨学科研究实践、服务学习项目、与本地乃至全球领袖交流等活动模块,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担当。
传播系大四学生、荣誉学院邓莉谕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荣誉学院为我大学生活添上缤纷色彩,在这里,我不仅结识来自各学院的尖子同学,更藉由学院筹办的活动认识社会、回馈社群。”在学院推荐和全额资助下,她获得了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留学的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在校期间,她参加学院组织的养老院志愿服务,一个学期下来,”与长者的每周约会”让她感悟至深,从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中学习换位思考,感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这段服务经历深化了她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成为她后续领导实践的重要基础。
邓莉谕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留学
大二下学期,邓莉谕当选荣誉学院学生会主席,与十位成员组建团队,从零开始策划多项极具意义的活动,包括中东局势分析会、与澳门明爱合办非洲粮食危机工作坊等,积极搭建时事焦点的讨论平台,引导同学关注全球社会议题;以及举办才艺晚会等文娱活动,协助同学舒缓压力、展现自我,获得逾百师生响应。回顾这些经历,她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愿意承担责任、推动改变,并让团队中每个人的声音都被聆听与尊重。”
荣誉学院组织的养老院志愿服务
作为澳门高等学府设立的第一所荣誉学院,澳大荣誉学院以培养具创意力及竞争力的未来人才为宗旨,每年吸引众多尖子学生报读。院长黎宁教授对新时代人才所需特质有深刻见解:“真正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读懂人性。这些特质无法仅凭头衔获得,而需透过实质历练来积累。“
黎宁教授
黎宁教授进一步阐释,在AI时代,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尤显重要。修己安人、以身作则,是人文素养的底色,优秀的人才要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创新思维权衡各方利益、作出符合道德的负责任决策。 「荣誉学院的学生不仅学业表现优异,更需学习将知识转化为创新解决方案,学习与优秀同侪协作共事,善用多元专长以建立信任。同时,能力愈强者,责任越重。」黎宁教授指出,学院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希望让团队协作、换位思考与实务执行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深度绑定。
在AI时代,专业硬实力已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关键;真正的竞争力,愈发体现在那些难以被科技取代的软实力与人文价值中。澳大透过书院与荣誉学院构建的多元教学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解难、团队协作与社会参与中,培养出以德为本、善于沟通、勇于承担的综合实力,这些能力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韧性,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向力量。此培育模式,正是澳大回应AI时代对人才全新要求的核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