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估值狂飙到产业洗牌:人形机器人,真的要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23 16:39  浏览量:2

如果说过去一年还有什么科技赛道能让人眼前一亮,那人形机器人绝对算一个。最近,这个赛道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9月16日,硅谷初创公司 Figure 宣布完成 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飙到 39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机器人公司。这家成立仅三年的公司,背后站着一众科技巨头:英伟达、英特尔、高通、赛富时……几乎是科技圈半壁江山。

这轮融资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通用人形机器人”前景的高度认可。Figure 的目标很明确: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短缺的岗位,把它们投放到制造、物流、零售等一线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

而 Figure 的CEO Brett Adcock,也因为其野心和执行力,被称为“下一个马斯克”。

但说到马斯克,他自己可没闲着。就在9月9日的All-In峰会上,他亲口透露了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3 的最新进展:从手部灵活性到AI芯片,从结构轻量化到批量制造,目标明确——五年内年产100万台

如果真如他说的那样做到,那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产业革命。而对中国来说,这更是重大利好。

别以为人形机器人只是“硅谷的游戏”。事实上,中国早已悄悄打好了基础。

从整机制造到核心零部件,中国已具备完整产业链。 特斯拉的部分人形机器人供应商,已经来自中国。而且,国内一些企业也在快速推进这一进程:

宇树科技:计划今年四季度提交IPO材料;智元机器人:已入主上纬新材;乐聚机器人:完成股改,冲刺资本市场。

人形机器人板块正在迎来资本和舆论的双重催化。

国家层面也在“加码”。9月18日,科技部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表示: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已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也有进展,正在向汽车制造、物流、电力巡检等应用场景快速落地。

说得通俗点:技术已经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逐步走进“工厂车间”的现实生产工具。

这也意味着,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可能是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轮产业级机会。

资本市场对这波催化反应迅速。

截至2025年9月18日,易方达机器人ETF 的规模已经突破 118亿元,是追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 的最大ETF产品。

这个指数在今年4月刚做过一次重要修订,核心点如下:

聚焦更明确:成分股从“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缩小到“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弹性更强:选股范围从100只缩减到50只,高弹性中小市值企业占比更大;权重更均衡:核心赛道的股票权重上限为5%,其他领域为3%,避免单一公司“霸榜”。

这个设计其实很巧妙。

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还没有大市值的“超级白马”,但中小公司创新活跃。指数权重倾斜中小企业,正好能捕捉到这些潜力股的爆发力。

从指数成分来看,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的“人形机器人含量”目前是同类指数中最高的,对想布局主题投资的资金来说,这种“成分纯度”非常关键。

人形机器人不是“炒概念”,而是实打实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技术上,AI算法、传感器、驱动模块持续突破;应用上,制造、物流、巡检、电商仓储等场景都在试点落地;资本上,产业链公司纷纷迈入IPO通道,ETF规模连创新高。

当然,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些距离。毕竟这是一个涉及软硬件系统集成、AI智能决策与物理交互的大复杂系统。

但你不能忽视的是:它已经越来越近了。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谁先布局、谁先积累、谁先卡位,谁就有可能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占得先机。

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实验室的梦,而是通往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