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这场重量级赛事,城市押注一个万亿赛道大雄心

发布时间:2025-09-23 18:15  浏览量:1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上,来自济南的“行者泰山”完成了一场令人热泪盈眶的冲刺——左臂被撞断仍坚持跑完1500米,随后又拿下4×100米接力赛季军。这不仅是一台机器人的倔强,更是一座城市产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就在今年9月,另一场高规格赛事——由济南市委人才办和山东建筑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将在济南拉开大幕。这场汇聚全国顶尖科研力量与创新思维的“机器人华山论剑”,不仅是技术与创意的竞技舞台,更是济南向世界展示其机器人产业实力与雄心的绝佳窗口。山东建筑大学作为承办方,其机器人科研实力同样亮眼——近年来在建筑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研发的多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为济南机器人产教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从“行者泰山”的顽强奔跑,到即将启幕的重量级创新赛事,济南正在人形机器人这条万亿级新赛道上,实现从追赶到突围、从参与到引领的深刻蜕变。

机器人赛道有多“燃”?这是下一个产业革命的核心战场。

要读懂济南全力押注机器人的逻辑,首先得看清这条赛道究竟有多“燃”。

机器人产业,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继汽车、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可能重构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颠覆性领域。IDC预测,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近半壁江山,年复合增长率近15%,稳居全球首位。更关键的是,机器人被誉为“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没有机器人,AI就缺少了走入现实世界的“手脚”;谁掌握机器人,谁就握住AI时代的硬件入口。

当前竞争白热化。这不再只是企业间的比拼,更是城市乃至国家之间产业话语权的争夺。

济南的底气,产业链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行者泰山”在赛场上的突围,并非偶然。

其背后,是身高1.36米、嵌入22个自主研发仿生关节的硬核技术实力,更是济南历时十年培育出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

第一,有“拿得出手”的企业矩阵。

济南不是只有优宝特一家企业在“战斗”,已基本构建起覆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及下游系统集成应用的产业生态,从工业、服务到特种机器人,全产业链条紧密衔接,目前济南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约150亿元,占全省比重近50%。

这里既有深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也有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

山东奥太电气的车轴加工机器人,180秒就能完成全流程工艺,效率是传统设备的4倍;

国网智能推出的“信鸽”无人机巡检系统,能够对输变配全量电力设备进行网格化自主巡检,迈进电力无人机3.0时代。

这些企业覆盖了工业、特种、服务机器人三大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产业生态——就像一棵大树,不是只有一根主干,而是有无数分支共同支撑起树冠。

第二,有“硬核能打”的技术创新。

技术是机器人产业的“生命线”,济南在这一领域早已积累起 “杀手锏”。济南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劲,行业内拥有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台(套)产品被认定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多家企业凭借核心技术确立行业地位。

像山东亚历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GomROS系统,以亚毫秒级实时响应等硬核技术指标构建起坚实后盾,是目前国内唯一在玻纤质检、医疗消杀、建筑施工等多类复杂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商用的国产操作系统。

第三,有“降成本”的产业链优势。

以前,济南机器人企业要远赴珠三角、长三角采购零部件,不仅成本高,还容易受供应链影响。如今,随着速加科技等机械零部件加工平台的落地,本地企业采购成本直接降低20%。

这不仅意味着“降本”,更是产业链韧性和响应速度的提升。

政策+生态,济南的“造浪”决心。

面对万亿赛道,济南选择“双轮驱动”:一边推出“政策包”,一边构建“生态圈”。

今年以来,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依托“1+10”工作机制,建立“12446”的产业生态发展促进体系,制定了《机器人产业链突破发展的工作方案》,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并拟设立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真金白银支持技术攻关与市场应用。

同时,济南发起成立“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由10家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人才、技术、资金、资源,推动产业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更值得关注的是,济南巧妙借助赛事机遇为产业注入新动能。即将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不仅是技术竞技的平台,更是济南向全国机器人人才发出的“城市邀请函”——以赛聚才、以赛促产,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9月12日,济南又专门召开“四链”融合赋能机器人企业发展对接交流会。会上,6家机器人企业代表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划;4家金融、投资机构代表介绍了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并提出融资和发展建议;有关市直部门听取并现场回应企业、平台机构提出的困难和需求。

济南的雄心,绝不是只造一台能比赛的机器人,而是要打造一个“有人才、有技术、有场景、有应用”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真正成为“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场景开放,从实验室跑进真实世界。

机器人不是“温室花朵”,唯有落地场景才能实现价值跃迁。

济南发布了机器人产业首批应用场景“三张清单”,仅“需求清单”就涵盖制造业、教育、建筑等领域的87个场景,相当于为本地企业送上“订单大礼包”。济南还将常态化更新场景清单,持续为技术迭代注入新需求。

济南作为“中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的省会,天然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济南也确定了三类场景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精准发力”:

第一类:聚焦“人干不了、不想干”的工作,如危化品搬运、防爆排爆、救援救灾等危特行业;

第二类是:“作业时间长、重复性强”的工作,如汽车制造等制造行业;

第三类:瞄准康养、教育、医疗、商业等“急需补充劳动力”的领域,利用机器人解决人力短缺问题。

与此同时,济南加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济南分平台落地,发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为产业提供试验验证服务,加速国产化人形机器人自主化,构建政策、场景、协同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结语

优宝特董事长范永说过一句话:“在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上,我们可能会迟到,但绝不缺席。”这句话,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决心,更是济南这座城市的产业野心。

未来几年,当济南的50亿元产业基金落地,当“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的资源加速流动,当更多“行者泰山”式的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这座工业老城一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毕竟,在产业革命的浪潮里,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等浪来,而是自己造浪。

而即将在济南启幕的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这场由本土高校托举的科技盛宴,正是这一切的最佳注脚——它不仅是产业的展示窗口,更是济南链接人才、汇聚资源、向上突围的又一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