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杭州这所小学“不响铃”?一年级爸妈却松了口气

发布时间:2025-09-23 20:52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戴欣怡 通讯员 楼征宇

“开学才一周,孩子就因为坐不住被老师找了……”每年开学季,总有不少一年级新生家长为此发愁。40分钟一节课,对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但在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不少新生家长少了这层焦虑。新学期起,这所杭州小学做了个大胆决定:取消沿用数十年的统一铃声,打破40分钟一节课的传统。一二年级课时缩短至30分钟,三四年级35分钟,同时每天还安排了60分钟的长课时,用于音体美、项目化学习等需要沉浸的课程。

课时缩短,学习质量会“缩水”吗?

上午9点20分,采荷三小江锦校区二年级的语文课接近尾声。汪启霞老师刚刚讲解完“休”字的结构——“人在树旁,便是休息”。轻柔音乐从广播中缓缓流淌而出,正在练字的孩子们收起铅笔——一节30分钟的高效语文课结束。

汪启霞正在上30分钟语文短课.戴欣怡/摄

记者在新学期第二周走进课堂,体验了一堂节奏明快、环节紧凑的短课《拍手歌》。一个明显细节是:全校统一的铃声消失了,每班配有独立的音乐提示。低年级孩子欢快地跑出教室活动时,隔壁中年级的班级仍在专注上课,5分钟后,他们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低段学部长戴筝的电脑里保存着新旧课表的详细对比:“语文课原本一周8节、每节40分钟,总时长320分钟;现在调整为11节短课,总时长不变。”她解释道,“这样的调整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点——短课之间的间歇更频繁,孩子们更容易保持专注。”

“不仅是语数,音体美、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也都采用了短课模式,”戴老师补充说,“学校采取的是‘长短结合’的课程策略。比如体育课,长课用于实战、比赛,短课则侧重技巧训练。60分钟的长课还允许学生更灵活地安排如厕、喝水等需要,课堂氛围更加人性化。”

“以往给一年级上课,最后十分钟效果往往会减弱,”戴老师坦言,“现在缩短到30分钟,学生的状态明显提升,互动和举手更加积极。”她强调,总课时并没有减少,“只是把原来两节‘大课’变成了三节‘短课’。”

令老师们欣慰的是,开学以来,因孩子不适应而求助的家长明显减少,曾经令人头疼的“坐不住”现象大幅改善。

“在一年级,我们特别把幼小衔接的核心内容安排在每天第一节注意力最集中的10分钟。”戴老师举例,“比如练字,不再堆在课后统一进行,而是每节课穿插练习,真正做到‘减时提质’。”

此外,戴老师还提到,这项改革与新教材的变化不谋而合。“去年语文、数学教材都做了调整,一年级整体难度下降,拼音学习节奏放缓,这与我们推行长短课的理念高度契合。”

快时代“慢教育”,匹配孩子成长节奏

长短课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中小学就已开始探索弹性课时模式。随着新课标落地,更多学校纷纷推出错落有致、节奏合理的课程安排。

课时的“缩短”与“拉长”,看似是时间调整,实则是教学逻辑的深刻变革,对课程设计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校长黄升昊为这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今年7月,学校三个校区按低、中、高年段实施“学部制”改革,教学事务全部下沉至学部自主管理,所有中层岗位重新竞聘。黄校长解释:“目的是让管理干部‘回到教师身边’,能听到老师的建议和想法,最终是让老师能更好地‘回到学生身边’。”

学校教师进行教研培训。受访者供图

作为同时拥有小学校长与幼儿园园长双重身份的教育者,黄升昊对儿童认知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小学是学习生涯中跨度最大的阶段。让一年级和六年级都上40分钟的课,显然无法贴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真实需求。”

他指出,六岁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约为15-20分钟,幼儿园课堂一般也不超过25分钟。“进入一年级突然变成40分钟,中间存在明显的适应断层。”

目前学校推行的长短课时制,也正是浙江省重点课题“阶梯学堂”的实践内容之一,旨在推动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节奏与发展需求。

“这个构想,我们酝酿了十余年,期间不断尝试长短课结合等多种形式。”黄校长说,“学校前期开展了大量调研、分类培训、教研讨论和头脑风暴。我们不断追问:理想的学生校园生活应当是怎样的?从育人本质出发,他们应该度过什么样的学习时光?”因此,学校构建了适才施教的基础学堂、适趣施教的发展学堂、适志施教的行走学堂,张弛有度的作息、丰富的晨间活动、多种样态的长短课时。

例如,每天中午20分钟的“谈话课”,师生可畅聊身边事、国家事;下午20分钟的自主整理时间,让孩子回顾当日所学、提出问题、完成作业,还可自由阅读,逐步培养自主规划与反思的习惯。学校已坚持14年的“走读杭州”项目,则充分利用长课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深度体验社会。

课堂时间的“加减法”,本质上是教与学的重构。正如汪启霞老师所感:“以前总想40分钟讲完所有内容,难免面面俱到却重点模糊。现在课时缩短,逼着我们做‘减时提质’,课堂主线更清晰,目标更明确,确保每节课学生都能真正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