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个州,有多少人员、开支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5-09-23 20:09 浏览量:8
在清代,州是一级行政单位。清朝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属省级管辖,与府同级。直隶州辖少量的县;散州隶属府或道,不辖县,两者长官虽然都称知州但品级不同。一般来说,州的地位要么比较重要,要么比较大。比如滦州,其地域包括今滦州市 、还有唐山市东部、滦南县、唐海县等 ,今天的唐山主市区直到曹妃甸都是当年滦州的地面。
滦州衙署
以下我们聊一聊州府官员和差役们的薪酬(官员叫俸银,差役们叫工食银,数字均为每年)。
第一位是知州,最高领导。
原额85两6钱,后来几经变化,届时实支银八十两。
直接为知州服务的仆役:
知州的直属差役共102名,他们的年工食银大多数是6两(闰年因为有13个月,加一点,略)
年薪6两的有:
门子2名,皂隶13名,仵作3名,民壮40名
禁子8名、轿繖扇夫7名、库子4名、斗级4名,吹鼓手6名
下面这些人年薪不到6两:
更夫5名,年24两,闰年加2两
火夫10名,年48两,闰年加4两
唯有马快挣得多:
马快8名,每年支工食银134两4钱,闰年加11.2两。(人均16.8两)
介绍一下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
门子、皂隶、火夫、更夫,大家都比较清楚,看门传达、站堂威 ,打更做饭,电视剧里都有。
民壮,这帮人本来是民兵,负责地方防御。
仵作,相当于现在的法医。
禁子是看牢房的,斗级是管粮仓的。
马快指明清时期州县衙门中配备马匹、承担追捕逃犯与外勤侦查任务的差役群体。
轿夫、伞夫和吹鼓手则是知州老爷出门时的“仪仗队”,负责抬轿子、打伞、吹喇叭,排场越大,知州越风光。
《大清会典》详细规定了知州和知县的仪卫装备,包括青旗四面、蓝伞一把、青扇一把,以及铜棍和皮槊各两支,还有肃静牌两面。这些装备不仅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更体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官僚的权力。
青旗的作用在于表明官员的身份,蓝伞则寓意着为百姓遮风挡雨,而铜棍与皮槊作为兵器,不仅用于自卫,更彰显了官员的武力与威权。肃静牌则是对民众的一种命令,要求在官员出行时保持肃静,以示尊重。出行时,州县官乘坐二人小轿领先,身旁由一位师爷陪伴,被称为“简书”。随后是青旗飘扬,紧接着是肃静牌(州县官作为亲民官,只设立肃静牌,不设回避牌)。牌后跟随的是执事人员,他们手持铜棍和皮槊各两支,以及一把蓝伞和一把青扇。
这是清朝官员出行的真实照片。
第二位是州判。
州判是清代知州的副职,位阶从七品,主要职责包括辅助州级主官处理政务,具体分管粮务、水利、海防、司法初审及税收等事务。在直隶州中,其职能相当于同知;在散州则侧重基层事务管理。
滦州判是雍正五年新设的,年薪45两(等同知县)
州判的直属人员,共9人,
门子1、马夫1、繖夫1,都是年薪6两;
皂隶6(每年支银26两,人均4.33两,低于知州的皂隶)
第三位是吏目。
清朝的吏目在知州之下,除了佐理刑狱外,还负责管理文书。其位阶可能为从八品、从九品或不入流。
吏目年薪31两5钱2分,下属共6名。
门子1、马夫1、皂隶4名(每人年薪6两)
并列第四位是儒学学正和训导。
明代学正秩正九品,学正主管州(厅)之学,他们都在驻地单独办公,不与行政官员有干涉或受到约束,只对省学政负责。训导为学正副职。州学学正与县学教谕各配一名训导。
学正、训导:年薪各40两。
下属共11人(不含学生)
斋夫6(人年薪6两)
学舍中常有仆役负责日常事务,他们被称为斋夫。斋夫的职责主要包括打扫清洁、照顾师生生活起居等。他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细心与耐心。
门斗3,人年薪7两。
门斗是指为学官服务的仆役。通常负责看门、管理仓库等事务。
膳夫2 ,每人年薪6.65两。
廪生30名,康熙二十四年后,每年支银96两,闰年加8两。
廪生即廪膳生员,即公家管伙食费的。其名额有定数,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且实行竞争办法,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生名义。
第五位是榛子镇巡检司,奉银年32.52两。下属共18名。
皂隶2 ,人年6两。
弓兵16名,年共48两,人均3两。巡检司中服役的民壮,被称为弓兵。
巡检司的巡检品级为从九品,主要负责捕捉盗贼、追究犯罪。他们通常在州县、关津等险要之处设立。
结论:
上述官员和各种衙役的工食银标准并非滦州自己确定的,而是朝廷的统一标准。
我们看到 ,官署中衙役们的绝大多数每年工食银差不多都是六两。在清朝中后期,若一年仅赚六两银子,那么基本只能维持生计。尽管如此,还是高于一般的老百姓。
据《中国通史》所述,清朝时期,百姓每日辛勤劳作仅能赚取十文钱,一年下来收入微薄,仅3600文钱而已。这已是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而许多人终年忙碌,所得不过两千文钱左右,折合为二两银子。这样的收入,勉强能维持生计,日常生活开支都倍感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