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AI:引领工业运营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09-23 21:31  浏览量:2

近期,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题为《物理AI:引领工业运营新时代》(Physical AI: Powering the New Age of Industrial Operations)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阐述了物理人工智能对全球工业运营范式的根本性重塑作用。

报告指出,工业自动化正处于一场深刻转型之中,其核心特征是从传统“规则驱动型工具”向具备感知、推理与自主行动能力的“智能协作体”演进。这一转变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而是对制造业价值链、组织架构、人才战略乃至全球产业生态的全方位重构。

物理AI的核心内涵与技术架构

报告将“物理AI”定义为融合先进硬件、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技术的新一代机器人系统。其本质特征在于能够在非结构化的真实物理环境中实现自主感知、动态推理与智能行动,标志着机器人从传统预设程序的执行工具,演进为具备环境理解、异常应对与人机协同能力的智能体。这一智能能力的实现,依托于三大相互支撑的技术支柱的协同发展:

第一,增强感知能力。传感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水平。通过高分辨率视觉系统、激光雷达及新一代触觉传感设备,机器人能够获取更丰富的环境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则使其视觉感知精度接近人类水平。当前,机器人已具备实时识别与解析复杂场景的能力,包括物体辨识、三维姿态预估与物理属性分析,为高阶智能行为奠定了感知基础。

第二,自主决策与规划系统。该能力被视为物理AI的“智能核心”,其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突破:一方面,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等新型学习范式的成熟,使机器人能够通过高保真仿真环境中的大规模训练,掌握复杂任务策略并实现向现实场景的高效迁移;另一方面,机器人基础模型的兴起,通过融合视觉、语言与触觉等多模态信息,实现人类水平的任务分解与因果推理能力。这意味着操作人员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驱动机器人完成自主任务规划与执行。

第三,灵巧操作与移动能力。作为物理AI的“执行环节”,该领域进展主要体现在硬件创新与形态多样化两方面。高精度力控电机、柔性抓取机构、仿生关节等突破,使机器人能够可靠处理不规则、易损或高精度部件。同时,机器人本体形态也从传统机械臂扩展至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移动操作平台等多元构型,显著提升在工厂、仓储、建筑等复杂场景中的适应性与作业效率。

三者共同构成了物理AI从感知认知到行动实现的完整技术闭环,为其在真实工业环境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系统化支撑。

三类机器人系统的协同共存

报告提出,未来工业自动化将形成三类机器人系统协同共存的格局。三类系统并非迭代替代关系,而是针对不同任务复杂度与场景变化进行优化配置的技术路径。

第一类为基于规则的机器人系统。作为传统自动化的基石,该类系统通过精确编程执行固定、重复性任务,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食品加工等高结构化、低变化场景中表现卓越。其核心优势在于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及较低的总体拥有成本,适用于焊接、标准件插装等流程化作业。

第二类为基于训练的机器人系统。依托虚拟仿真与真实环境中的大规模数据训练,此类系统具备处理一定场景变化的能力,适用于中等复杂度的动态任务。典型应用包括电商仓储中的多品类拣选、柔性产线上的多型号零件装配等。其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驱动的自适应能力,显著拓展了自动化在混线生产场景中的适用范围。

第三类为基于上下文的机器人系统。作为前沿方向,该系统依托机器人基础模型与零样本学习机制,实现在未知或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自主感知、推理与行动。无需针对特定任务进行训练,即可理解高层级指令并应对突发情境,在非结构化场景(如未知部件处理、新产线部署)中具有独特价值。该类系统以通用机器人为载体,逐步实现跨场景、跨任务的泛化操作能力。

三类系统共同构建了覆盖从高确定到高不确定场景的完整自动化谱系,为企业依需部署、分层推进智能化转型提供清晰的技术框架。

技术栈与生态系统

为实现物理AI从概念验证向规模化生产力的转化,报告指出需系统解决两大关键问题:构建标准化的技术集成体系,以及培育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新一代物理AI技术栈报告提出了清晰的五层技术架构,为物理AI的规模化部署提供基础设施蓝图。该架构自上而下包括:应用层:提供用户交互与系统集成接口,涵盖API、连接器及人机界面(HMI),支持对机器人系统的监控与控制。仿真/训练层:通过高保真模拟器、数字孪生与合成数据生成技术,构建虚拟开发与测试环境,实现从仿真到实体的高效迁移。操作系统层:作为硬件抽象与任务调度的核心,集成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等框架,确保组件间标准化通信与系统互操作性。边缘硬件层:部署专用处理器,实现低延迟的实时AI推理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保障自主决策的即时性与可靠性。机器人硬件层:包含执行器、控制器及传感视觉系统,构成机器人的物理基础,赋予其行动与感知能力。

二是协同创新生态与战略合作在技术快速演进背景下,单一企业难以独立覆盖全技术栈的研发与迭代。报告强调,战略合作成为制造商接入前沿能力的关键路径。通过与技术提供商、科研机构及行业伙伴构建深度合作关系,企业可整合外部创新能力,降低研发风险,加速技术落地。对于资源受限的中小企业,参与协同生态更是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与挑战

报告强调,物理AI的成功落地不仅取决于技术成熟度,更关键取决于组织架构与人才能力的协同转型。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适配与系统性升级,是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亦构成企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随着物理AI在工业场景中的深入应用,传统岗位职责与能力体系将发生系统性重构。员工不仅需掌握人机协作、机器人运维、AI辅助决策等新型技术技能,更需强化系统思维、跨职能协作与持续学习等综合素质,以适应智能化生产环境的需求。对于领军制造商来说,智能机器人已从实验性技术发展成为提升运营韧性、适应性和效率的核心支撑。物理AI、仿真平台以及机器人设计方面的突破,让原本因技术或经济因素受限而难以实现自动化的复杂任务成为可能。

未来的自动化体系将呈现出规则驱动、训练学习和上下文感知这三类系统的分层融合,形成智能协同、具有可扩展性的新范式。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构建统一的技术基础设施,将新兴的AI技术栈与现有的工业系统进行深度集成。

报告指出,这一任务并非单个企业能够独立完成,必须依靠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通过知识共享和能力互补来实现规模化落地。企业需要超越短期的成本考量,将自动化视为长期的价值引擎。同时,推进人才结构转型,通过系统化的技能重塑,确保人力资源与智能系统能够协同发展。

文章参考来源 | 世界经济论坛

关于赛博研究院

上海赛博网络安全产业创新研究院(简称赛博研究院),是上海市级民办非企业机构,成立至今,赛博研究院秉持战略、管理和技术的综合服务模式、致力于成为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科技智库、服务数据要素市场的专业咨询机构和汇聚数智安全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

赛博研究院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是包括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通管局、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数据局等单位的专业支撑机构,同时承担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上海“浦江护航”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单位、上海数据安全协同创新实验室发起单位等重要功能,并组织“浦江护航”数据安全上海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安全高端对话等一系列重要专业会议。

欢迎联络咨询:

邮件:public@sics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