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将无同=浆糊桶?

发布时间:2025-09-23 02:59  浏览量:2

陈留阮家,在魏晋之际也属于old money一派。永嘉之乱前保持中原旧族身份,与琅琊王氏并列为核心集团。门阀政治时代,阮家子弟进入官场是平常事。

当时王衍执政,问阮修“老、庄与儒家学说是相同还是不同?”

阮修应声而答:“将无同”(也许大概一定是相同的吧)。

王衍认为他说得好,就任用他做僚属。

当时人称阮修为“三语掾”——说了三个字,就当官了。

美男子卫玠气不过,嘲笑他道:“只需说一个字就可以被任命为官,何必凭借三个字呢?”

阮修说:“我要是天下所敬仰之人,一字不说就被任用,又何必再说一个字呢?”

两人于是成为好朋友。

对于当代人来说,可能有两个问题想不通。一个问题是阮修就一个“将无同”就能做官,是不是浆糊桶啊?还有一个问题是卫玠为什么也是一句话就被阮修折服了呢?

为什么阮修一句“将无同”就能打动王衍呢?

简单说,阮修没有回答问题,而是重新定义了回答问题的范式。

王衍因此赏识他,立刻给了他一个offer。

王衍是当时的清谈领袖(相当于今天的学术圈顶流、思想界KOL),他问“老庄和儒家思想同不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顶级难题。这有点像今天一位科技公司CEO面试一位哲学家,问:“你觉得‘元宇宙’的概念和康德哲学的核心思想有共同点吗?”

王衍的预期:他作为领导者,并不想要一个非此即彼、斩钉截铁的答案。这种非黑即白的回答会显得幼稚和狭隘,不符合他“顶级思想家”的人设。他期待的是一种更高明、更圆融、能引发思考的见解。

阮修的回答“将无同”妙就妙在它的模糊性和开放性。它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它没有贬低任何一方,而是承认了两种伟大思想体系在终极追求上可能存在共通性。它体现了“大道至简”,也是一种“安全的共识”,展现了极高的政治和社交智慧。

为什么卫玠一开始嘲讽,最后却成了好朋友呢?卫玠的转变在于他最初是从纯粹理性出发挑刺,但被阮修更高明的“降维打击”所折服,两人因此实现了智力上的同频共振,从“互怼”变成了“互粉”。

卫玠是当时有名的神童和美男子(相当于今天的顶尖学霸兼全民偶像)。他的思维模式是逻辑至上、追求极致效率。

他的嘲讽“一言可辟,何假于三!”(一个字就能搞定,何必用三个?)体现的是对“形式”的鄙视:他认为阮修的回答有“抖机灵”“走捷径”的嫌疑,不够纯粹。

也有技术流的傲慢:卫玠也是清谈高手,从纯粹辩论技巧的角度看,觉得还可以更精简,一个字就够了。这是一种天才常有的、不接地气的较真。他没看懂阮修回答中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字数”,而在于“内涵”。

阮修没有生气,他的回应更绝:“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如果真是天下众望所归的人,一句话不说也能被聘用,何必还要说一个字呢?)

这个回答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完全跳出了卫玠设定的“字数”逻辑框架,把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的价值在于人本身,而不在于表达的形式。

这就像两个顶级的程序员在争论。

A(阮修)用一种取巧但极其优雅的方法解决了一个难题。

B(卫玠)一开始挑刺:“你这代码冗余了,可以再优化掉两个变量。”

A回应:“如果问题本身就不存在,还需要写代码吗?”

B顿时笑了,意识到对方不是菜鸟,而是个哲学段位更高的高手。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

【原文】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译文】阮修有美好的声誉。太尉王衍见到他就问道:“老、庄与儒家学说是相同还是不同?”阮修答道:“也许是相同的吧!”王衍认为他说得好,就任用他做僚属。当时人称阮修为“三语掾”。卫玠嘲笑他道:“只需说一个字就可以被任命为官,何必凭借三个字呢?”阮修道:“如果是天下所敬仰之人,也可以一字不说就被任用,又何必再说一个字呢?”两人于是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