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识人术,看人不看脸,记住3点诀窍,看人可以一看一个准!

发布时间:2025-09-22 21:29  浏览量:2

# 曾国藩的识人绝术:一眼看穿刘铭传,背后的秘密无人知

冬日的长沙城外,一场特殊的"选才会"正在进行。

曾国藩站在书房窗前,目光如炬地注视着院中等候的三位年轻人。身旁的幕僚李某正紧张地搓着手,小声道:"大人,这三位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人才,您要不要一一召见详谈?"

"不必了。"曾国藩淡淡回答,目光却未从窗外移开。

仅仅三分钟后,曾国藩转身,嘴角微微上扬:"就选那个站在银杏树下的年轻人吧。"

李某大惊失色:"大人,您还没与他们交谈一句,如何就..."

"我已经看够了,"曾国藩打断道,"那个年轻人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他叫刘铭传,是淮军的一名小将。"

"很好,从明日起,他就是我的亲随了。"

李某满腹疑惑却不敢多问。谁能想到,这位被曾国藩一眼相中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清朝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官至台湾巡抚,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这一幕,成为中国古代识人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

李某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待其他人离开后,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您如何能仅凭远观就断定刘铭传是可用之才?可是用了相术?"

曾国藩听罢,不禁哈哈大笑。

"相术?那不过是江湖术士糊口的把戏罢了。"曾国藩放下茶杯,"真正的识人之道,从来不在脸上。"

"那么...大人是..."

曾国藩缓缓道来:"方才那三人在院中等候时,你可曾仔细观察?那位姓张的年轻人,眼神飘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那位姓王的,低头哈腰,唯唯诺诺,过于谦卑;唯有刘铭传,不卑不亢,举止从容,站立如松。"

"人之本性,往往在不经意间显露无遗。"

李某恍然大悟,连忙取出纸笔,请曾国藩详述其识人之道。

"识人首重细节,次察言语,终观时日。"曾国藩沉吟片刻,开始娓娓道来。

"其一,观细节。"

曾国藩回忆道:"当年我初入京为官,曾见一位同僚对上司毕恭毕敬,对平级官员谈笑风生,而对下人却呵斥有加。我便知此人绝非真才实学之辈,果然不出三年,此人因贪污被革职查办。"

"人在细微处见真章。看一个人如何对待不能给他带来好处的人,便知其品性高下。"

李某若有所思地点头记录。

"其二,察言语。"

"你可知诸葛亮为何能知人善任?"曾国藩问道。

李某摇头。

"《三国志》有载:'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曾国藩解释道,"简言之,就是通过特定问题,观察回答,以窥人心。"

"我每次遇到下属或新人,总会问三个问题:你最敬佩谁?你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你认为当前的困境该如何解决?从回答中,我能看出一个人的志向、诚实度和思维方式。"

李某惊叹于这套方法的精妙。

"其三,最重要的,是时间。"

曾国藩目光深邃:"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再狡猾的人也无法永远伪装。我观察刘铭传,其实不止今日一面。之前我曾多次暗中考察他处理军务和与人交往的方式。"

"真正的识人之道,是在长时间的观察中,看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顺境时不骄傲,逆境时不消沉,方是真正可托付之人。"

然而,曾国藩的识人之术远不止于此。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曾氏家训》,翻到某页,指给李某看:

"我家训中有言:'看人不可以貌取人,美丑皆为皮相;亦不可以言取人,甜言多是虚假;当以行取人,细微处见真章。'"

李某好奇地问:"大人如何看待相术?难道完全无用?"

曾国藩微微一笑:"相术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高明的识人者,看的不是五官形状,而是气质神态。"

他继续解释:"比如观察一个人的眼神,不是看眼大眼小,而是看眼神是否坚定清澈;看一个人的嘴,不是看厚薄形状,而是看说话时的表情变化是否自然。这些,其实都是在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如何外显于形体。"

"古人所谓的'相',本质上是人内在气质的外在体现。"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匆匆进来报告:"大人,刘铭传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曾国藩略显惊讶:"这么快就来了?让他进来。"

刘铭传很快入内,行礼后直言:"大人,我得知被选中后,立即整理了淮军近日的粮草情况和战事分析,希望能为大人分忧。"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详尽的报告,不卑不亢地递上。曾国藩接过翻阅,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你做得很好,"曾国藩点头道,"不愧是我看中的人。"

待刘铭传告退后,李某惊叹不已:"大人慧眼如炬,这刘铭传果然不凡!"

曾国藩却若有所思:"他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不请自来,主动思考,有备而来,这些都是难得的品质。"

"记住,真正的人才,往往超出你的期待。"

这一番对话之后,李某终于明白了曾国藩识人的真谛:看人不看脸,而是看细节、听言语、观时变

几年后,当刘铭传在军中崭露头角,李某再次拜访曾国藩,感叹道:"大人当年一眼识英才,如今果然应验。"

曾国藩却摇头道:"非是我有多高明,而是我遵循了古人识人的智慧。"

他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院中忙碌的幕僚们,缓缓道出了自己多年总结的识人三诀:

"第一诀:看细节不看表象。潘金莲貌美却心狠,钟无艳丑陋却贤良。外表美丑与内在品质常常背道而驰。真正的细节,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弱者,如何处理小事,如何在无人监督时行事。"

"第二诀:听实言不听虚话。人人都会说漂亮话,但话语之外的情绪变化、说话的一贯性、以及言行是否一致,才是判断的关键。"

"第三诀:察长期不看一时。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伪装,但没人能一辈子戴着面具生活。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李某恍然大悟:"大人是说,识人如同淘金,需要耐心淘洗,去除表面的泥沙,才能见到真金?"

"正是如此。"曾国藩欣慰地点头,"人心复杂多变,但总有规律可循。掌握这些规律,你就能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真正的人才。"

几十年后,当年那个被曾国藩一眼相中的年轻人刘铭传,已官至台湾巡抚,成为晚清重要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在台湾兴建铁路、开办电报、创设邮政、建立新式学堂,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重要力量。

刘铭传的成就,成为曾国藩识人术最有力的证明

而曾国藩的识人三诀,也被后人整理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智慧。

在现代心理学兴起后,研究者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的识人之道与现代心理学的许多发现不谋而合。

比如他强调观察细节,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微表情"理论相呼应。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发现,人在说谎或掩饰真实情绪时,面部会出现极其短暂的真实情绪表达,这些被称为"微表情",是识别一个人真实想法的重要线索。

曾国藩通过提问了解一个人,则与现代的行为面试技术如出一辙。今天的人力资源专家同样使用特定问题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价值观和性格特质。

而他最看重的"时间检验",更是得到了现代长期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心理学家发现,人格特质在长期观察中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这正是曾国藩所谓"日久见人心"的科学解释。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反而更容易被表象迷惑。社交媒体上精心包装的人设、职场上完美无缺的简历、初次见面时彬彬有礼的态度,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假象。

而曾国藩的识人三诀,穿越时空,依然给我们提供了看清他人本质的智慧:

观察细节,不被表象迷惑;
倾听言语,辨别真伪虚实;
给予时间,让本性自然显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国藩的识人之道,不仅教会我们如何看清他人,更启示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毕竟,最难的识人,往往是认识镜中的那个人。

古人的智慧,从来不会过时。当我们回望历史长河,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识人之道,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