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爱心餐差点吃进鬼门关 孕妇两度抢救后顺利诞下一女

发布时间:2025-09-24 08:54  浏览量:2

近日,深圳35岁的李女士在孕30周时食用贝类海鲜后,出现全身发黄、皮肤瘙痒等症状,被确诊为急性戊型肝炎,总胆汁酸值飙升至正常值的十几倍以上,一度收到病重通知书。经过两个多月的全力救治,最终在孕37周+3天通过剖宫产手术,成功实现母女平安。

孕妇戊肝病死率高达20%

今年,35岁的李女士怀上了人生中第一个宝宝。作为高龄初产妇,她平时格外重视产检,孕程一直很顺利。直到孕30周时,她突然特别想吃海鲜。家人本着“孕妇开心最重要”的想法,特地到海鲜市场买了新鲜的花甲、蛏子等贝类海鲜,没想到这份爱心海鲜餐却埋下了巨大隐患。

食用一周后,李女士开始出现全身发黄、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她立即前往产检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震惊:总胆汁酸飙升到138.8μmol/L(正常值<10),谷丙转氨酶ALT918U/L(参考值0-40),谷草转氨酶AST485U/L(参考值0-35)。更令人担忧的是,戊肝IgM抗体检测呈阳性。医生当场下达病重通知书,并告知:“戊肝对孕妇极其危险,我们这里处理不了,必须马上转院!”

▲ 戊肝IgM抗体检测呈阳性

李女士被紧急转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该科室主任夏俊霞接诊后分析:“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是常见感染方式。贝类海鲜容易富集海水中的病毒,如果烹饪时间不足,病毒无法被完全杀灭。”她强调,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毒攻击性会显著增强,极易发展为肝衰竭,病死率可高达20%。

多学科协作救治,病程反复惊心动魄

夏俊霞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MDT),召集感染科、肝病科、营养科、麻醉科及新生儿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十天住院治疗,李女士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指标有所下降。住院15天后出院时,她的肝功能指标已显著改善。

▲多学科会诊

然而危机并未彻底解除。在出院后第4天和第11天的门诊复查中,她的肝功能指标仍有波动。更令人担忧的是,8月28日在外院的复查中发现,转氨酶再次飙升至1000+U/L,她不得不再次入住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

第二次入院后,医疗团队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在护肝和支持治疗的同时,严密监测胎儿宫内状况,动态跟踪关键生化指标,争取延长孕周至足月,并适时终止妊娠。

最终,在孕37周+3天(9月8日),医生为李女士施行择期剖宫产手术。当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响起,所有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母女平安,宝宝未感染戊肝!术后第四天,李女士的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再次表明妊娠确实对病毒性肝炎的发展有显著影响,需要高度警惕。

▲手术中

健康小贴士

据介绍,戊肝病毒有三大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消化道传播,可通过污染生活用水、餐具、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经消化道传播,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猪肝、贝壳类海产品等也可引起戊肝病毒食源性传播。其次是血液传播,通过输入带戊肝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还有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戊肝后,可引起流产和宫内死胎,还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感染戊肝病毒后,多数人症状不重甚至可能是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是,部分患者则会急性发作,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甚至一些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黄疸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肝衰竭导致死亡。

预防戊肝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接种疫苗。目前戊肝没有特效药,接种疫苗可以避免不可逆的损伤和后果。建议备孕女性及有需要的人群尽早接种,尽早获得保护。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贪鲜嫩”的饮食习惯,牢记戊肝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除了戊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为传染源外,猪、牛、羊、鹿、鼠、狗、猫等携带戊肝病毒也可成为传染源。

厨房卫生同样重要。生食熟食的餐具要分开使用,蔬菜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定期清洁冰箱,不同食物分开摆放,可以避免细菌交叉污染。食物储存应使用干净的容器密闭储存,如保鲜盒、保鲜袋,或者给碗盘包裹上一层保鲜膜。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