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设计的概念车,已出圈!

发布时间:2025-09-24 11:58  浏览量:1

从清华园的素描纸

到比亚迪的数字建模屏

从课堂上的“造车梦”

到车展上的“中国风”

从“学习者”到“定义者”

他们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

也是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设计师

致力于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贡献青春力量

清华课堂:种下设计的初心

美术学院的课堂

是他们的造车梦开始的地方

“清华最珍贵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土壤”

潘子林2008年进入美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

目前是比亚迪设计中心外饰设计经理

潘子林在发布会现场

学校与部分车企开展合作教学课程

邀请品牌设计师、设计总监走进课堂指导

对潘子林而言

从造车知识到课题设计,再到模型制作

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实践的养分

当中国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而国外品牌赢得关注时

潘子林的导师严扬教授激动地

向学生们分享比亚迪一款

中国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车型

“从那时开始,我重新认识了国产汽车品牌”

这也成为他后来选择比亚迪的伏笔

“清华课堂是兴趣的孵化器”

刘诩开是2016届

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的毕业生

刘诩开(右)与工业设计系主任张雷(左)教授在“行胜于言”校友设计作品展合影

“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

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

它启发着学子们

概念车设计不是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

亦非单纯追求视觉冲击的创造

而是在机械之上

熔铸生活的温度

同样毕业于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的王哲

选择以“未来停车场平台”作为毕设主题

从“只懂画炫酷效果图”

到理解“设计要结合生活场景”

导师逐帧批注草图

鼓励王哲勇敢跳出单一车辆造型的局限

探索更贴近用户定位与使用场景的平台化设计

让汽车与空间、功能、用户需求自然交融

以“校企共生”为纽带

以“实践育美”为根基

美术学院构筑起

赋能汽车设计人才成长的立体生态

在“设计赋能产业”的征程中

培育兼具专业深度、文化厚度与创新活力的

新时代设计人才

职场深耕:在挑战中生长的设计力量

从校园到职场

概念车的设计之路并非坦途

初入行业时的迷茫

创意落地的阻碍

市场需求的博弈

化为他们成长的“磨刀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

给予他们破局前行的底气

初入职场

他便参与到高端车型的内饰设计工作中

“看着成熟的方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从门板部件的细微调整学起

优化储物槽弧度、按键触感

……

在一步步落地实施的过程中

王哲不再迷茫

王哲(左)在发布会现场

随着经验积累

王哲深度参与到概念车设计之中

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如何让概念车

既具前瞻性,又能为量产铺路?

王哲以两种路径书写设计的深耕与巧思

一是扎根现实

以现有量产车为基底雕琢概念版设计

像寻宝般从量产车型的细节里汲取灵感

二是眺望未来

追踪新技术动态

捕捉用户潜在需求

吸纳跨学科创意

实现“概念不悬空、量产有新意”

刘诩开的设计觉醒

是在市场调研的实战中“撞开”认知的新窗

“现在做一款车,第一步是扎进市场”

他和团队跑遍线下门店、访谈车主

挖掘分析数据,拆分细化需求

将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诉求

转化为线条、材质与功能的设计语言

刘栩开负责设计的内饰图

潘子林的设计生涯

始终与“突破”相伴

他常自问“如何超越自己?”

从绘制草图到打磨细节

每一处线条都凝聚着“不重复过往”的坚持

“概念车最核心的是‘启发’

要让人觉得‘居然还能这样设计’”

潘子林设计的概念车外饰图

短短几年,团队完成了四五十个作品

“一个月一台车”的高强度节奏背后

是从未放低的品质追求

他们常常推翻数十版方案

在美学与功能的平衡中反复推敲

“既要速度,更要品质”

是潘子林对自己和团队的一贯标准

工业设计系2014级本科校友王德森

结合立体3D切割工艺

打造出具有汉唐风韵的内饰设计

工业设计系2006级本科校友何苗

带领团队以镂空碳纤维骨架与钛金属饰板

搭建“太空座舱”

工业设计系2016级本科校友申士雄

运用CAS建模参与设计旗舰车型

……

多年来

清华团队的设计智慧

闪耀在各代际车型的脉络中

从性能边界的突破到高端领域的开拓

从新锐探索到深耕引领

构建“新生代-中坚力量-资深设计师”

人才梯队

深度参与核心车型设计

覆盖多品牌产品线

成为推动中国汽车行业设计升级的重要力量

清华匠心:筑梦汽车强国

在汽车强国的征程中

用创新定义未来出行

美术学院交出了一份

兼具技术厚度与市场温度的答卷

与汽车领军企业合作

构建起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联合举办全国高校设计大赛

清华学子多次斩获殊荣

年轻的清华人同样彰显着新生设计力量

数位美术学院毕业的“90后”设计师

展现出强劲的创作活力

在今年四月落幕的比亚迪全球汽车设计大赛中

慕雨森与他的作品《Super X》硬质模型

概念车设计联动

产学研合作课程

优秀成果落地量产

打造“学术高地+产业沃土”的模式

实现了企业技术需求

与院校设计创新的双向赋能

清华人的家国情怀

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悄然流淌

在概念车设计中

根植东方美学的灵魂基因

打造出“方胜纹”

“丝绸美学”“龙颜美学”等出圈设计

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与自信

扎根用户真实生活场景

精心兼顾车辆的实用功能与情感化表达

以人本理念增进民生福祉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从概念设计到全球市场

清华人正以匠人精神

筑梦汽车强国

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