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江苏南通的歇后语之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4 13:35  浏览量:1

孙悟空戴帽子--沐猴而冠

这是一个流传于江苏南通市余西古镇民间的歇后语,小时候在南通的余西古镇曾听人提及孙悟空戴帽子--沐猴而冠的歇后语,但并不知晓其中的深意,长大后才明白:孙悟空本就是一只猴子,猴子戴上帽子便是″沐猴而冠″,沐猴而冠本就是一个很经典的成语,其源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丶项羽本记》。

秦朝末年,朝廷动荡,许多地方出现起义军起兵反秦,但这些起义部队各自为政形同一片散沙,缺乏统一的指挥,于是,他们最终约定:谁第一个攻入都城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谁就坐上关中王的宝座。而这些起义军中,实力最强大的便是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军队。

刘邦虽然出身低微,却知人善用,愿意采纳谋士们的正确意见和谋略,许多能人智士都愿意归顺他并为其所用,所以,在行军作战中事半功倍,抢先一步攻入都城咸阳,并且俘虏了秦王子婴,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此时的刘邦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还很难与项羽对抗,若贸然行事容易引起项羽不满而产生争斗,便采用示弱韬光养晦,让军队撤出咸阳等待最佳时机成就大业。

反观项羽虽号称西楚霸王,能征善战英勇无比,但他刚愎自用、任性妄为,作战方案紊乱,最终导致事倍功半,虽然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咸阳,但还是比刘邦晚了一步,为了发泄心中怨恨,率军到处横冲直撞增加杀戮,而且还放火烧了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谋士韩生曾劝谏项羽说:″咸阳不仅地理位置极佳,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饶,很适合以此为基地图谋霸业。″可项羽目光短浅,觉得这个时期应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韩生听后对项羽失望至极,有一天,他私下里跟人诉说:″曾经听人说过,楚国人大多徒有虚名而没有真才实学,就如同戴着华丽帽子冒充人类的猴子一样,这话我原本是不相信的,但这次通过和楚王交谈后方才相信此话不假″,不幸的是这话后来被项羽知道了,他不仅没有自我反省,反而因此大发雷霆,盛怒之下派人抓了韩生并将其投入鼎镬之中活活煮死了,韩生之死暴露了项羽心胸狭窄的本性也寒了将士们的心,致使不少优秀人才离开投入刘邦门下,为最终失去人心导致四面楚歌而自刎乌江埋下了伏笔。

沐猴而冠原本寓指项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和徒有强悍的外表,现在比喻那些徒有虚名和地位却没有真才实学和能力不足的人,事实上这类人虽然身坐高位,但却德不配位,有时也比喻坏人装模作样冒充好人,同时,这个故事也警示了职场中人,若你位列管理阶层,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重视自身的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品行和技能,另外还要具备长远目光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建议和方案,这样才能做出更加明智而高效的决策。若你只是普通的员工,在德不配位的上司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千万别向其提议超出他能力之上的高大上谏言,更不能在同事面前透露内心的秘密或心中的不满情绪,因为这些人本就不配知道,无需为他们浪费精力和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