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端上餐桌当主食,玉米凭啥能和水稻、小麦并称 “世界三大粮”

发布时间:2025-09-24 16:52  浏览量:1

文 /编辑:红墨

这个季节正是吃玉米的时候,新鲜的玉米作为应季美食之一,走上大家的餐桌。

吃着清甜鲜嫩的甜玉米、黏糯绵软的糯玉米,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玉米为什么可以和水稻、小麦一起成为世界三大主粮?

明明也没有天天吃玉米呀,那么多玉米被谁吃了?

秋分一到,菜市场、街边小摊上的玉米就多了起来,刚蒸好的玉米剥开苞叶,热气裹着清甜直往鼻子里钻。

或者就是烤得焦香的玉米咬一口,籽粒又甜又有嚼劲,不管是甜口还是糯口,都让人吃得开心。

可吃的时候难免琢磨:咱们平时吃饭,端上桌的多是米饭、馒头、面条,玉米顶多算个零食或配菜,怎么它就能跟水稻、小麦并列,成了世界三大主粮呢?

那些种出来的玉米,总不能全被人直接啃了吧?

其实这里面藏着玉米的“过人本事”,还有它在咱们生活里“隐身”做事的门道,要说玉米的来历,得先提它的老祖宗——中南美洲的一种野草,叫“大刍草”。

这草跟现在的玉米比,简直像俩物件:秆子细得风一吹就晃,果穗只有狗尾巴草那么大,上面没几颗籽粒,还裹着层硬壳,想吃都咬不动。

后来生活在墨西哥西南部的人发现了它,一代代琢磨着怎么把它种得更好。

大约9000年前,终于把大刍草驯化成了“初始玉米”;又过了3000年,这种初始玉米跟墨西哥中部的另一种大刍草杂交,再经过驯化,才慢慢有了现在玉米的模样。

玉米能有这么大变化,多亏了它基因里的“跳跃基因”。

这基因就像个“调皮的工匠”,在染色体上挪来挪去,慢慢把玉米籽粒的硬壳去掉了,吃起来才方便;还让玉米粒有了黄、白、紫各种颜色,看着就喜人。

咱们爱吃的糯玉米更特别,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偶然长出来的品种,因为支链淀粉多,吃着黏糊糊的,傣族、哈尼族的老乡觉得好吃,就一直种,后来传遍了全国,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好。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玉米离了人就没法传宗接代——成熟了果穗不会自己掉籽,没法落到土里发芽,只能靠人摘下来再播种,所以大家都叫它“超级驯化作物”,跟人亲得很。

玉米能当上三大主粮,最关键的还是产量高。它跟水稻、小麦不一样,是“碳四植物”。

说通俗点,就是光合作用的时候“更会过日子”:水稻、小麦吸收二氧化碳后,先合成含3个碳原子的物质,过程中还会“误抓”氧气,浪费能量;玉米先合成含4个碳原子的物质,再加工转化,不会浪费能量,吸收二氧化碳更高效,喝水少、长速快,产量自然比水稻、小麦高不少。

就拿我国来说,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玉米的增产贡献不小,而且它不挑地,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山地都能种,抗灾能力强,种着放心。

可能有人会问,就算玉米产量高,咱们也没天天吃啊?其实很多玉米没被直接吃,而是换了种方式“帮”咱们。

比如60%的玉米都做成了饲料,家里吃的鸡肉、猪肉、鸡蛋,喝的牛奶,背后都有玉米的功劳——禽畜吃了玉米饲料,才能长得壮实。

剩下的玉米里,30%用来搞加工,像很多“0蔗糖”的饮料、零食,里面的甜味就来自玉米淀粉做的果葡糖浆。

这东西成本低、保质期长,食品厂都爱用;就连药品里的胶囊壳、家里用的纸张,也可能是玉米加工出来的。

玉米秆也没浪费,以前秸秆多是烧火做饭,现在用处可多了:粉碎腐熟后撒回地里当肥料,能让下一季庄稼长得更好。

青贮发酵后变成饲料,牛羊吃了长膘快;加工一下还能当培育蘑菇、蔬菜的“土壤”,甚至用来发电、造沼气。

就说黑龙江,作为全球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以前玉米大多是直接卖原粮,现在不一样了——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把玉米做成了玉米面条、五谷月饼,还提炼出维生素C、辅酶Q10这些高价值产品。

青冈县更厉害,把玉米变成了医用级L乳酸、可降解材料的原料,鲜食玉米还卖到了全国中高端市场,帮农民多赚了不少钱。

回溯历史,玉米能走到今天也不容易,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把玉米带回了西班牙,一开始没人当回事,可试种后发现它耐旱、耐贫瘠,生长期短,果实还耐存,慢慢就传遍了欧洲、亚洲、非洲。

在咱们国家,过去粮食不够的时候,玉米做成的窝窝头、大碴子粥,帮着很多人度过了难关。

到现在,玉米不仅保障着粮食安全,还在饲料、工业、医药等领域发挥着大作用,早已成了咱们生活里离不开的“老伙计”。

秋分时节吃着玉米,嚼到的不只是清甜,更是玉米从野草到主粮的千年故事。它靠自己的高产优势、多样用途,还有人类的培育,稳稳站在了三大主粮的位置上。

未来随着科技发展,玉米肯定还能有更多新用处,继续陪着咱们好好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