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 守护教育公平
发布时间:2025-09-24 17:14 浏览量:1
9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提升县中办学水平,要下大气力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深化落实身心健康、健康第一的理念。同时,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9月24日 《南方都市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的明确禁令,恰是守护教育公平底线的关键举措。这场针对“生源争夺战”的整治行动,不仅关乎县域高中的生存发展,更关系着整个基础教育生态的平衡。
跨区域抢挖生源早已形成破坏性生态链。一些“超级中学”凭借资源优势,以高额奖学金、升学承诺等手段跨省跨市“掐尖”,使县域高中陷入“生源流失—师资弱化—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民办高中以“学籍挂靠”“代迁户籍”等方式违规招生,收取数万元“学籍管理费”的乱象,将教育资源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严重践踏了公平底线。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掐尖式招生”加剧了教育焦虑,迫使家长投入巨额成本追逐所谓“优质资源”,最终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
斩断乱象根源,需政策发力与地方实践形成合力。从国家层面看,“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将“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作为优化教育生态的核心举措,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更强调这是关乎教育公平“底线和温度”的必答题。地方层面已有成功探索:重庆市对违规学校采取减少招生计划、扣发绩效工资等处罚,甚至取消区县评优资格,还通过公布举报电话构建社会监督网络,用“动真格”的整治遏制了抢生源惯性。而“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改革,则通过市级统筹资源配置、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抬底部、缩差距”,从根本上削弱了抢挖生源的制度土壤。
禁令的深层价值,在于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当“超级中学”的虹吸效应被遏制,县域高中才能获得发展喘息,重焕生机;当生源流动回归有序,学校才会将精力从“抢人”转向“育人”,真正深耕教学改革与素质培养。正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唯有资源配置均衡了,每个孩子才能获得平等的成长机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个体未来的公平之光。
教育的魅力,在于用公平托举希望。斩断跨区域抢挖生源的乱象,不是否定竞争,而是捍卫公平竞争;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推动均衡发展。随着政策落地生根,当每个学校都能“各美其美”,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教育公平的阳光必将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汪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