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宗:香港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摊开说一说
发布时间:2025-09-24 17:25 浏览量:1
说起香港这些年来的乱象,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数,房价高得离谱,年轻人买不起房,街头偶尔还闹腾几下,民生问题一大堆。可要是问陈启宗,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政治这档子事儿。
陈启宗是恒隆集团的掌门人,家族生意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在地产圈打滚,他自己从基层干起,到现在退休了,手里管着上千亿的资产。可他不光会赚钱,还爱直言不讳,尤其是对香港的那些毛病,2019年那会儿,他就公开聊过,说香港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摊开说一说。不是空谈理论,他的话接地气,直戳要害,让人听着觉得靠谱。
先说说香港人这基因吧。陈启宗点明,香港人跟内地人不一样,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造就的。从1949年起,一波波人从内地过来,带着家当,找条活路。到了50年代、60年代,又有饥荒那会儿的,还有80年代末的,跑下来的人多是商人、手艺人啥的,他们的后代在香港长大,慢慢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心态:不爱掺和国家大事,只顾眼前的小日子。
英国人管事儿那150年,更把这事儿给固化了。他们怕香港人有国家观念,50年代要是有人亲近台湾,就给你压力,让你滚蛋;70年代80年代,亲近北京的,也得小心移民局的眼神。英国人干脆用经济堵你的嘴,让你忙着赚钱,忙着买楼买股,谁还有空想国家民族这些大道理?结果呢,香港人成了世界少见的群体,国家观念淡薄得像张白纸。
陈启宗说,这不是坏事也有坏处,好处是商业氛围浓,脑子活的人都钻进生意场,搞出个亚洲四小龙;坏处就是政治上啥都不懂,97年回归了,开始玩地方政党,可大政治、国与国之间的弯弯绕绕,还是两眼一抹黑。
你看,内地人呢,国家观念强,啥中美贸易战、台海局势,都盯着看,分析得头头是道。可香港人呢,既没主观也没客观,就这么懵懵懂懂。陈启宗举例,香港从来没好好辩论过英国殖民的好坏。英国人修了路、建了医院,这没错,可也搞种族隔离,华人进不了某些俱乐部,这也得说说啊。可社会上没人深挖,就这么一笔带过。结果,年轻人被外部势力忽悠,教育界那些人,30年前受的熏陶,现在传给下一代,书里全是所谓民主的调调,北京对香港的那些政策,在他们眼里全变味了。2019年那阵子,街头闹得凶,好多22岁以下的娃娃,当时才八九岁,对北京的印象全是二手货,以前的事儿他们不知道,回归后30年北京也没亏待过香港,可他们就是觉得不对劲。陈启宗感慨,这不是反政府,是反北京,背后有推手。
再说说北京这边。97年回归,北京派来的官员全撤了,回内地不管事儿,以为让香港人自己玩是最好的路子。可陈启宗说,这是个错估。香港人没政治人才啊,你让公务员当特首?公务员是最没政治意识的,英国人管那会儿就把政治死死摁住,临走还开了个口子,让他们出来接班。董建华上台,1997年7月1日刚回归,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就砸下来了。他想一年建8.5万套房,缓解民生,可资金链断了,计划黄了。本来这是个好机会,早干早解决,现在房价飞天,全怪当时没坚持。陈启宗的朋友李光耀说过,英国留了好多地雷,董建华哪懂这些,他是商人出身,玩政治玩不转。新加坡人看热闹,说香港人有政治人才吗?没有,国家观念都没有,谈啥人才。
陈启宗还戳中了统战这事儿。共产党统战高手,周恩来那辈儿玩得溜,可97年后在香港,越做越窄。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可下面操作上是大问题。本来该拉拢社会精英,那些会写文章、会思考的,结果爱港阵营里塞的都是些水平低的,社会上没人瞧得上。陈启宗在北京跟人聊天,有人问为啥不拉这些人,他说,你让老陈我去打NBA?开玩笑。20年前他就说过,香港这孩子出生时就卖了,现在有钱回来了,可靠吗?北京该把上海深圳做起来,别老盯着香港。香港金融牛?那是服务行业,大湾区谁都需要。大学好?理科工科医科顶尖。可除了这些,香港还有啥?传媒、教育这些年把年轻人搞得自高自大,现在又自卑,内地人来购物时瞧不起,现在轮到自己落差大,就怪别人。
地产这块儿,更是陈启宗的痛点。他自己是地产大佬,可不护短,说香港房产贵,有三方面责任。第一,政府,该卖地时不卖,不该卖时乱卖。亚洲危机时低价拍地,逢中必反,政治原因闹的。22年来,政府误判市场。第二,董建华想卖地,危机来了下不了台;曾荫权上台,05到06年卖地量零,开发商不买账。第三,地产商私心重,SARS后05年该卖时,听一两个巨头不卖,就全停了。梁振英懂地产,12年上台,亲手写上海卖地条款,想复制,可利益集团挡着,不让他上台,上了又弄下来。林郑月娥也努力,当发展局长时懂行,上台后推了不少计划,可政治挂帅,啥事儿都反。陈启宗算过,全港土地24%开发了,住宅更少,工资涨2%,土地增10%,房价早稳了。可惜,全是政治在搅和。
香港本质上是地缘政治的棋子,小猪而已。打击香港,就是冲北京去的,反对派借民生反政府,其实是政治。陈启宗说,北京低估英国人,高估自己,更高估香港人。以为解决民生就行?太天真。20年前他就劝香港人往内地跑,现在大湾区融起来了,香港得认清位置,别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些话是2019年说的,现在2025年了,香港变了样。2020年国安法落地,社会稳了,立法会改了,议事规则回归基本法,主席对中央负责。林郑2022年卸任,李家超上台,土地开发加速,北部都会区、北大屿明天计划推进,填海建岛,连接深圳。地产市场虽有压力,但大湾区拉动,金融服务专业教育还是优势。恒隆在内地的商场升级,济南的2024年底开业,北京上海的租金稳住。陈启宗退休后住北京,偶尔写股东信,提醒地产商别只顾短期,得服务长远。
可话说回来,香港的问题没完。年轻人教育还得抓,政治意识得慢慢养。外部势力没死心,中美博弈里,香港还是靶子。陈启宗的分析,搁现在看,还是准。民生是表,政治是里,不挖根,问题就反复。香港人得醒醒,国家观念不是空话,是活路。北京也得调整,别太自信,统战得广,拉精英,拉年轻人。地产贵?多卖地,多建房,可得防着政治阻力。说到底,香港是中国一部分,得融入大势,别老想着当孤岛。
陈启宗这人,商人本色,说话不绕弯。香港从殖民到回归,150年英国管,20多年中国管,中间那点儿政治空白,得填上。否则,房价再高,街头再闹,都是小事儿,大事儿是身份认同。内地朋友看香港,总觉得客观不了;香港人看内地,又觉得陌生。桥得修,路得通,大湾区就是机会。金融、大学这些硬实力,搁哪儿都吃香,可得跟深圳上海比,别老自怜。陈启宗退休了,可他的话还在,提醒大家,政治不是高大上,是饭碗,是未来。
再深挖挖,香港的教育问题大。殖民时,课本避重就轻,现在回归后,外部叙事还渗着。年轻人30岁以下的,对历史的了解浅,北京的政策在他们眼里是抽象的。得从学校抓起,多讲中国故事,多辩论殖民的双面。英国人留的遗产,有好的排水系统,也有不公的土地政策。地产贵,根在供应少,政治在卡脖子。政府得强势点,卖地时别听风就是雨。开发商也得自省,私心重了,社会公信丢了,长远没人信你。
统战这块儿,北京早醒了。2019年后,调整策略,拉拢中间派,精英圈子广了些。可还得继续,那些爱港的,得有真水平,别塞些只会喊口号的。陈启宗在北京住,聊得开,跟有识之士交流,说香港地产不是全怪开发商,他自己20年没买地了,客观看,缺点有:私心重,政治盲。可社会得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年轻人不服气,就容易被借力。
地缘上,香港小,可位置金。南海、台海这些,香港得站队稳。外部势力借香港施压,北京得防。陈启宗在2018年汉堡那场,回应主持人双标提问,新疆西藏南海香港,全怼回去,说西方自己殖民史黑,凭啥指手画脚?那场视频现在还流传,刀刀见血。搁香港问题上,也一样,政治清醒了,民生就好办。
总的,香港前路亮。2025年,大湾区GDP超3万亿,香港贡献大,可得跟上步伐。陈启宗的摊开说,值当回味。不是批评,是提醒。香港人,醒醒吧,国家不是别人,是自己。北京,也别急,慢慢来,信心足,路就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