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延伸还是替代?传播学视角下的“人机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24 18:00 浏览量:3
不久前, 《How People Use ChatGPT》 《How People Use ChatGPT》 。这份报告基于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上线以来的三年数据,分析了数百万条匿名对话内容,研究大家到底都在使用ChatGPT做什么。
到 2025 年 7 月,ChatGPT 的全球周活跃用户已突破 7 亿,这意味着全球约 10% 的成年人口,已经将这款 AI 工具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与许多人设想中“AI情感陪伴”或coding式的使用场景不同,报告揭示了一个更具现实感的真相: ChatGPT被最多人用来处理的,并不是“孤独”或“复杂”,而是“琐碎”和“日常”。
三大主要使用类型的具体占比如下:
实用指导(28.8%):如个性化健身计划、创意构思、技能教学等;
信息搜索(24.4%):人物/事件信息、食谱、产品咨询等;
写作(23.9%):邮件 / 文档生成、文本编辑、翻译、总结等。
相比之下,许多人津津乐道的 “AI陪伴”类场景——比如角色扮演、情绪对话、虚拟恋人等,在整体使用中占比并不高 ;而编程、调试、代码生成等技术性更强的任务,也因门槛较高而并非主流。
AI是延伸还是替代?从技术到文化的三种解释路径
自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问世以来,“AI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全球舆论的持续焦点。实际上,几乎每一次关键技术的诞生(印刷术、电力、电视、互联网)都伴随着类似的疑问与不安。这种“技术焦虑”并非偶发,而是一种可被系统性分析的文化心理现象。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这一理论强调:技术本身具备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推动力,足以重塑社会结构与人类行为。
以此视角,AI的迅速普及将不可避免地重塑我们所处的环境——从工作流程、教育系统,到沟通语言与知识获取方式,Prompt写作能力甚至正在成为一种新型基本素养(AI literacy)。这种观点的优势在于,它准确预测了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冲击;但它也有显著局限,比如往往容易忽略文化差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像在不同地区对AI的使用也并不相同,在美国,AI助手迅速嵌入办公软件、成为家庭娱乐的一部分; 但在中国,AI工具的使用往往更具“功利性”与“工具性” 。在东南亚、非洲等地,AI甚至成为数字教育与语言普及的重要通道。这说明,技术虽然有趋同性,但真正改变社会的,是人的使用方式。
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与技术决定论相对,社会建构论强调:技术的意义与用途,不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中的人如何使用它、定义它、规范它来决定的。
用这个视角看,AI 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入侵者,而更像是一个“正在被训练的合作者”。ChatGPT 本身不会“决定”它是陪聊对象、写作助理还是情绪出口—— 它的角色,是由我们一遍又一遍地使用、反馈、纠错、规训之后“社会化”而来的。
这正是OpenAI报告最有趣的部分: 人们并没有被动接受AI推送的能力,而是主动“调教”它来适应自己的需要 ——有人让它帮写家长群发言,有人用它对抗拖延症,有人把它当成私教老师。这不是替代,而是协同;不是“被AI改变”,而是“用AI改变生活”。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使用与满足理论(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该传播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Elihu Katz和 Jay G. Blumler于1974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受众并非被动地接收媒体信息,而是 主动地利用媒体来满足自身的社会和心理需求。
长久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集中于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而使用与满足意味着一种视角的转变,提出受众使用传媒来满足自己。当我们讨论“AI是否会令人焦虑”时候,也许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人的主体性。 OpenAI的报告也可以看到,AI归根结底,是在被人类拿来“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并无孰是孰非,而是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不同方式。AI是延伸,还是替代?也许这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反复审视、共同参与塑造的过程。
学会管理AI,是一种新的“数字生存力”
不得不承认,在日程生活中我已经无法离开ChatGPT,大部分邮件、文案,我都会请G老师“帮忙编辑、润色一下”,甚至面对一段模糊的人际困扰,我也会请它“帮我想想更精准的表达方式”(AI老师情商真的太高了)。
有人说这是“依赖”,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一种“赛博生命的延长”——在日益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世界里, 我们正逐渐学会“与AI协同”,而不是“与AI竞争”。
过去,我们常常把“聪明”定义为记忆力强、表达有逻辑、处理信息快——但现在,这些能力很多都可以外包给AI。未来的核心能力,可能是在被技术包围的生活中,依然保有选择与判断的能力:判断什么值得花时间、知道什么需要保留“人工”、会管理信息流、更精准地调动自己的创造力、感受力和同理心。 你可以把AI当作你生活里的“系统插件”,它帮你优化运行速度、整理文件夹、及时备份,而真正的操作核心,依旧是人本身。
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导航代替记路,用日历提醒代替大脑记忆, 我们也将逐渐习惯将表达交给AI,将决策保留给自己。 未来也许不再是人类控制AI,或AI控制人类的二元对立,而是我们如何和AI一起生活。
技术从未真正改变人类的本质,只是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