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之外的更优解: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跃迁
发布时间:2025-09-24 21:47 浏览量:2
9月的上海工博会,微亿智造董事长兼CEO张志琦站在新品发布讲台上,向业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让工业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再进化,实现机器人向“智能伙伴”的革命性跨越。
他们在会上展示多个工业具身智能落地实际场景,以及发布一条工业具身智能柔性生产线,宣告具身智能正从单体智能走向群体智能。
“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变革性概念的提出并非无来由,当工业自动化浪潮席卷全球,发展近30年的工业机器人却仍困在部署成本高、柔性不足、智能缺失的三重困境里,渗透率却远未跟上制造业需求。
IFR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900万台,机器人密度却仅300台/万名员工,这意味着,在2030年全球制造业仍将依赖约3.88亿名人工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7%。
制造企业的顾虑很容易理解:传统工业机器人要靠专业人员编程调试,数月才能上岗,换个产线就水土不服;人形机器人实际落地却陷入性价比悖论,复杂结构反而导致场景适配性有限。
凭借“感知-学习-决策-执行”核心能力与“端-边-云”架构,微亿智造试图寻找到一个“中间最优值”:既比传统机器人更柔性智能,又比人形机器人更经济实用。
由此,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式提出并亮相。
这是一类兼顾两者特性的新物种,微亿智造将AI深度融入机器人本体,通过“端-边-云”一体化实施架构以及独创的“快慢思考”双系统,构建起了独特工业场景的机器人技术体系。
▍“快慢思考”双系统构建具身智能核心
实验室里的具身智能技术要落地,最先卡壳的往往是“冷启动”。
大多具身智能机器人没数据就不会干活,不干活又拿不到数据。微亿的解法是通过“快慢思考”双系统,一边解决“当下能用”的问题,一边构建“长期更智能”的能力。
所谓“快慢思考”协同机制其实并不难理解,类似人类认知心理学中的双系统理论,快思考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反射神经,即时反馈、学习人类经验;慢思考系统则是机器人的深度认知核心,负责模型的持续训练与迭代,实现长期自主能力。
这套逻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机器人能够从第一天起就快速投入生产,直接把传统机器人数月的部署周期,压缩到数周,形成价值创造与数据获取的良性循环,既解决机器人“冷启动”难题,又让机器人实现持续智能进化与性能提升!
▍“端-边-云”三层协同保障批量落地
实验室技术要批量落地,光靠快速部署还不够,一套能复用的通用架构,才能保证集成商避免大规模定制化改造。
在更底层,微亿智造通过“端-边-云”三层技术架构,形成可规模化应用的通用技术范式。
云端是整个系统大脑,主要负责模型预训练与数据处理,能预先训练模型,并把端侧传回来的工业数据快速训练AI算法,然后在仿真器中,模拟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任务执行过程,使得机器人运动路径趋于最优,最终发给端侧执行。
边缘侧则是连接感知与执行的智能中枢,负责实时运行复杂的工艺算法及AI模型,充当快慢系统间的桥梁。机器人执行任务时,不用每次都去云端调数据,直接从边缘侧调用算法,例如识别PCB板的位置,边缘侧的AI模型0.1秒就能算出抓取坐标,比传统机器人快上数倍,从而完全满足工业场景的实时性要求。
端侧是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及末端执行器、传感器,也是快思考的物理载体,由于核心AI能力都在边缘侧和云端,本体只需负责感知与执行,例如本体用视觉快速识别工件位置,接收边缘侧的指令后,马上能调整机械臂角度抓取,这种轻量化设计让机器人更容易满足批量部署的经济性要求。
三层架构一协同,就形成了“云端练能力、边缘传指令、端侧做执行”的闭环:不管是给新能源车企做压铸件修整,还是给电子厂做PCB上下料,机器人都能快速切换场景,这才是批量落地的精髓:不是给每条产线造一个机器人,而是让一个机器人能适配千条产线。
▍竞争壁垒:全栈技术与数据优势筑牢落地根基
当然,技术好不好,最终要看落地产线里的实际效果。
目前微亿智造已经规模化落地应用于3C电子、汽车制造、快消品、新能源及半导体等行业,在IDC《中国AI视觉工业机器人应用份额,2024》报告中市场份额第一。每一个案例都在印证:它比传统机器人更柔、更智能,比人形机器人更经济、更好用。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压铸件检测与修整场景,微亿智造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实现近100%自动化检测与修整,相比人形机器人,针对检测与修整的专项设计更具性价比,满足批量生产需求。
在PCB板上下料场景,微亿智造的柔性上下料系统,通过高性价比高精度感知识别、自主新品导入、无编程路径规划、免示教换型切线,实现上百种PCB板的适配,亚毫米级感知精度,一台设备取代1-2名人工作业,一年即可实现投资回报,经济性与实用性远超传统自动化设备与人形机器人。
微亿智造的这种多场景批量成功落地表现,源于其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在数据层面,通过多年商业化部署,微亿智造积累了业内规模最大的真实工业场景精标数据库,数据量超15TB,包含10亿多条与实际工艺制程水平对齐的数据,这些真实数据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让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中都能精准适配。
其次,微亿智造行业首创的人机交互系统,更是将数据采集与模型开发集成在实际产线,形成端云一体模型训练闭环,能加速技术迭代。
相比传统方式,其最小样本需求数量减少90%,模型开发周期缩短80%,还支持热更新至现场,从而大幅提升了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效率,为批量落地提供快速响应能力。
▍结语与未来
微亿智造的技术落地逻辑,其实戳中了工业自动化的核心痛点:工厂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人形黑科技,而是能快速上岗、越用越顺、成本可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
他们用快慢思考系统解决了“从0到1”的落地门槛,用“端-边-云”架构解决了“从1到100”的批量复制,再用真实产线的数据证明:比传统机器人更柔、更智能,比人形机器人更省、更好用,不是口号,而是具身智能技术的现实,其真实服务好客户的能力已经成为技术闭环最好的证明。
当越来越多的微亿机器人走进工厂,工业智能化或许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属,而是中小企业也能负担的常规配置,让智能真正接“产线的地气”,让每一条产线都能享受到智能红利,而这或许才是从实验室到批量落地的终极意义,才是中国制造更实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