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对“天理”价值观构建的贡献(吴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24 21:52 浏览量:2
二程理学在北宋称为“道学”,直至南宋黄震始首用“理学”称之。“天理”是二程理学的核心概念。虽然“天理”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早在《礼记》中就有“天理”的用法,但真正赋予“天理”价值观含义的,则是二程。在与二程同时代的儒家学者中,二程是自觉以建构天理学说为己任的。正如程颢所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说:“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方惊异”(“天理”学说亦称“道学”)梳理二程有关天理的论说,可以概括为:天理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天理是人伦道德;天理是处事法则。
万物都有“天理”
首先,二程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理”,这个“理”是构成万物的依据,是一物区别于他物的依据所在。程颢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二程集》30页)万物都有“天理”,这个理包括这个事物为什么会存在?有什么道理?事物的构成原理、运行规律等。这就给人类认识万物之特性、分析、研究万物、利用万物、开发万物打开了思维空间,是人对自然万物认识的一个进步:万物有其规律可寻,人可以利用万物之理为人类服务。程颐曾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二程集》247页)火之所以发热,水之所以寒冷,必有其“理”,而弄懂其理,则可以掌握其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二程集》149页)这里的“常”,亦是指“常理”,也是指阴阳变化、日月寒暑昼夜变化的内在之理。其二,事物的“天理”是完满自足、百理具备的。“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无少欠,百理具备。”(《二程集》31页)在程颢看来,天理是不能穷尽的,人得到了它,它也不会再增加,也不会再减少,因为客观事物百理都具备的。人可以去探求它的奥秘,但人不能穷尽它。这就告诫人们世界上有不可知的自然王国,人对自然王国的探究是不可停止的。其三,“理”是通行的规则,可以放至四海而皆准。“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者也,仁是仁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二程集》38页)程颐则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理,这个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么这个理是什么呢?须要考察天地万物和尧舜禹三王不变的理。这就告诉我们,二程所说的理,是包含了自然之理和社会之理。尧舜禹三王的“理”就是仁义中正、孝悌之道。因而尧舜禹三王之理是永恒不变的。 其四,在二程看来,“天理”是自然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程颐说:“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二程集》215页)不加以人工干预而自然而然出现的,就是天理。比如日夜交替、四季轮回这些自然现象,就体现着天地运行的规律,即天理;人试图改变它,则不符合天理,必将受到惩罚。不以自然规律而试图改变,自然规律对人的惩罚就是让人生病。
程颢曾形容自己研究理有所得时的心情:当他体会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这一朴素辩证法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二程集》121页)程颢还说“物理最好玩”。因而我们说,在原典理学那里,研究事物的规律、开发人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是理学的核心要义之一。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启发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也是大有裨益的: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
二程关于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具有科学精神和认识价值。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所说“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是科学性的”。当代华人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
天理是人论道德
天理是人伦道德,是二程将天理向人论道德的转化,将天理赋予人伦道德内涵,从而给中国人确立了道德信仰。二程敏锐地洞察到天理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特质,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将道德意识融入,将自然之天赋予道德理性,成为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意识。这是二程对道德建设的最大贡献,建构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而深深地烙印在人的心灵深处。过去目不识丁的乡民也懂得为人处事要讲“理”,不能做伤天害理之事,否则,天理不容。天理已成为高悬在人们头顶的“三尺神明”,成为人们的道德信仰、道义自觉、是非标准,规范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的普适价值。“天理良心”“天地可鉴”“伤天害理”“天理不容”“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些仍然被人们使用的成语和口语,便是理学深入民心、富有生命力的证明。
首先,二程认为,天理是道德、道义的化身。程颢说:“天者理也”,不仅将人从古代“天者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将天诠释为具有道德理性、道义化身的象征,是人的精神信仰。二程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二程集》1272页)人有天理,是人之所以与禽兽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天理就是人有德性,知道是非曲直。程颢说:“要修持他这天理,则在德,须有不言而信者。言难为形状。养之则须直不愧屋漏与慎独,这是个持养底气象也。”(《二程集》30页)天理不是神明,而是道德。人要有天理这个精神信仰,就要有道德。天理又是难以言说的,要从不愧屋漏与慎独做起,来涵养出人的精神气象。
其次,二程认为,要树立起天理德性,就要去除私欲、人欲。这也就说明天理是人的道德本质。程颐说:“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二程集》144页)天理是人内在的道德本质,是人内涵的善良。只有去除物欲的干扰,去除私欲,才能恢复人的天理良心。人的视听言动表面上看是礼的表现,实际上体现着理,而从根本上说,只有去除私欲才能符合理的原则,才有礼的表现。程颢说:“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乱著它。庄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此言却最是。”(《二程集》42页)“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二程集》123页)有嗜欲之人,会使人本有的天理受到干扰,而陷入昏昧,会使人良知丧失,天理泯灭。“无人欲即皆天理”,人如果没有了为己私利的欲望,就进入至纯至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理充实的思想境界,日常的视听言动、所作所为就皆符合天理。程颐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舍本逐末、“人欲”过盛的现象,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伐。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也。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人欲以复天理,圣人之教也。”(《二程集》1170页)在程颐看来,末之胜本,在于人欲战胜本心,为政者追求的“峻宇雕墙”、“酒池肉林”乃至“穷兵黩武”,都是人欲膨胀的结果。只有去除为政者的人欲,才能恢复天理,进而治理好国家。这就把“天理”提升到关乎国家治理的高度。由此引申开来,更可以看出程颐思想的深邃:为政者去除了人欲,就不会追求豪华的宫室、奢侈的生活、穷兵黩武的战争,而把财力用于改善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思想家的智慧是跨越时代而历久弥新的,程颐所指斥的现象,在当下依然存在。
其三,要存天理,就要敬。程颐说:“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工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二程集》150页)“闲邪”是杜绝邪念,杜绝了邪念,心就主一、专一,专一则无奸邪,专一涵养久了,天理就自然出现。外表的整齐严肃,内心的敬畏,就是恢复天理、保持天理的方法,也是修养身心之法。
天理是处事法则
天理除了是人伦道德之外,还是处事法则,是人的行为指南。这是因为在二程看来,天理具有中、诚、易简的特点,人只要按天理行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程颐说:“随事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然后可至于圣人。”(《二程集》316页)
首先,天理是中道。“中和,若只于人分上言之,则喜怒哀乐未发既发之谓也。若致中和,则是达天理,便见得天地尊卑、万物化育之道,只是致知也。”(《二程集》160页)中和即中正和顺之道。就人之修养来说,能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时保持中正平和,喜怒哀乐发出时能符合事物道理,就是做到了中和,若以中和之心去应对世间事物、处理好事物,就到达了天理的境界,就能化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和谐和顺。那么,中究竟是什么?程颐说“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庸只是常。犹言中是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经也。只言反经,中在其间。”(《二程集》160页)世间存在的万物万事,都有一个合适、合理的标准蕴含在其中,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就是规律、规则,就是不偏不倚的标准。可人往往找不到这个标准,做不到中正。原因何在?一方面,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在于人的判断能力,同时,在于人的私欲的阻扰。程颐说:“人患事系累,思虑蔽固,只是不得其要。要在明善,明善在乎格物穷理。穷至于物理,则渐久后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二程集》144页)这段话就指出了人之所以做不到中正的原因,在于被事所“系累”,“不得其要”,而关键在于明善,明善就要去除私欲,去研究事物的道理。把事物的道理研究透彻,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二,明天理要诚。二程认为,诚是天道,也是人处事之道。程颢说:“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程颢将诚视为天道自然运行规律的内在本质,是天地运行之大道,天地运行之根本规律。追求诚信,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程颢说:“事天地之义,事天地之诚,既明察昭著,则神明自彰。”这里的“事天地之诚”,就是要人们效法大自然诚实无欺的本质。“至诚可以赞化育也,可以回造化”,人如果做到了至诚,就可以像天地一样化育万物,造化万象。程颢说:“夫道恢然而广大,渊然而深奥,于何所用其力乎?惟立诚然后有可居之地”。宇宙万物恢宏广大,渊博深奥,只有立诚方能予以探究。诚是成事立业的基础,处事以诚就顺利,反之,不诚,处事就会失败。程颐说:“至诚无私,可以蹈险难者,乾之行也。”(《二程集》764页)“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诚是修身、处事、为政乃至成事立业的根本保证,诚可以使人度过艰难险阻,达到理想的彼岸。
其三,天理是易简之道。天理是自然流行的,是易于为人所掌握的,只要没有一己之私去干扰,是很容易得以实行的道理。二程说:“天理生生,相续不息,无为故也。使竭智巧而为之,未有能不息也。”(《二程集》1228页)天理就像大自然一样运行不息,不要加以人力去改变,反而是掺杂了个人私利企图去改变,则不能持续不断的运行。就拿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如果人人从公心、公理出发,社会发展就能走上公平、和谐的坦途,正是有人从私利出发,用“智巧”、权谋,反而使社会出现曲折。个人也是这样,那些道德高尚、不谋私利的人,胸怀坦荡,反而能行稳致远,而那些好使权谋、私欲膨胀的人,往往陷入牢狱之灾。程颢说:“天下之理,本诸简易,而行之以顺道,则事无不成。”(《二程集》457页)这里的“顺道”,就是顺应天理,顺应自然规律,没有一己之私,不从私利出发去干扰、破坏自然之道,就能够事无不成,立于不败之地。
天理在先秦是一种与人欲而对立的概念出现的,后来到了北宋,为了与佛氏相抗衡,二程提出了天理的概念,挺立起儒家的思想旗帜。程颢说“惟当自明吾理,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二程集》38页)这里的“彼不必与争”是指佛氏。过去研究者过多地关注到与佛氏抗衡的方面,实际上分析二程的天理观,我们看到天理具有丰富的内涵。自然万物的规律、规范;人伦道德、价值理想、精神信仰;处事法则等,都具有天理的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道德滑坡的今天,重建人的道德信仰,将天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内涵,使这一影响了近千年的道德信仰成为人的精神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 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