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乾陵61尊无头石人,沉默千年被两位农民解开,身份藏在铭文
发布时间:2025-09-25 09:27 浏览量:2
1974年秋天,陕西乾县的两位农民在乾陵附近的田里锄地时,锄头突然碰到了硬东西,起初以为是普通石块,挖开后才看清,是颗雕刻精细的石人头。
这石人头看着就不一般,高鼻深目,头顶还留着细辫,明显不是中原汉人的模样,两位农民没敢怠慢,赶紧把情况报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这石人头一出现,立刻让人想到了不远处乾陵前的那些石像,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陕西咸阳乾县的梁山上,从公元683年开始修,花了23年才建成。
作为唐代十八陵里唯一没被盗掘、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它除了有名的“无字碑”,最让人犯嘀咕的就是那61尊无头石人。
这些石人高约一两米,穿着各式各样的异域衣服,有的穿翻领胡服,腰里别着刀;有的戴毡帽,衣襟上绣着波斯纹样。
它们都双手交叉在胸前,摆出“叉手礼”的姿势,整整齐齐站着,神情严肃,可偏偏所有石人都没有头,断口还很整齐,就像被人刻意砍去的。
本来想,史料里或许能找到答案,但翻遍《旧唐书》《新唐书》这些典籍,压根没提这61尊石人的事儿,千百年来,学者们只能靠猜。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时期的外国使臣,是“万国来朝”的象征;也有人觉得是被大唐打败的藩属国首领,刻成石像放在这儿是羞辱他们;还有人猜测是地震把脑袋震掉了,后来被风沙埋了。
这些说法吵了很久,却没一个能拿出实据,文物专家赶来后,在两位农民发现石人头的地方展开了系统挖掘,结果挺意外,竟然陆续挖出了61颗石人头。
把这些头往乾陵前的无头石人身上一对,尺寸、雕刻风格完全吻合,这下确定了,这些就是石人丢失的头颅。
困扰众人千年的“无头”谜题,先解决了一半,石人原本是有头的,只是后来和身体分了家,被泥土埋了起来。
解开石人身份谜题的关键,藏在石人背后的铭文里,清理这些石人和头颅时,专家发现部分石人背部刻着名字,比如“波斯王卑路斯”“于阗国王尉迟璥”“突厥可汗”。
再翻《资治通鉴》,里面有段记载刚好能对上: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为了彰显大唐的威风,邀请各国使臣来参加葬礼,还让工匠照着他们的样子刻了石像,立在乾陵前。
这么一来,石人的身份就清楚了,它们既不是战俘,也不是随便刻的装饰,而是来自61个藩属国的首领或使臣,它们摆出的“叉手礼”,在唐代就是藩属对皇权表示臣服的礼仪。
如此看来,这些石人其实是大唐外交的“活化石”,能直观看到当时和突厥、波斯、吐蕃等政权的联系有多紧密。
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头颅为啥会断?而且偏偏只有头没了,身体却好好的,有人猜是人为破坏,说明清时期有些人心存不满,看到这些“外族臣服”的石像就故意砸了脑袋。
也有人说是盗墓贼干的,以为石人头里藏了宝贝,可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没任何史料记载过有人破坏石人,石人头也全是实心的,根本藏不了东西。
后来大家才把目光放在了一场地震上,史料里记着,1555年陕西发生过一场大地震,死伤几十万人。
乾陵虽然离震中不算太近,但那么强的震动,足够对石人造成破坏,很显然,石人颈部雕刻得比较细,本就是力学上的薄弱点,地震一来,头颅很容易断裂。
断了之后,常年的风雨侵蚀、泥沙堆积,慢慢就把这些头颅埋进了地下,直到被两位农民偶然挖到,这个解释目前是最让人信服的。
这事儿挺让人感慨的,千年来,多少学者对着无头石人琢磨,翻阅了无数古籍,没想到最后解开谜团的,是两位在田里干活的普通农民。
他们的一个无意之举,不仅让61尊石人“重获头颅”,更给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外交制度提供了实打实的实物证据。
武则天这个人本身就充满争议,生前是打破“男尊女卑”的一代女皇,政绩突出却也手段强硬;死后立了块无字碑,不替自己说一句话,任后人评说。
而这61尊石人,倒像是她留下的另一块“碑”,用沉默记录着大唐的强盛与开放。
本来想,武则天当年刻这些石像,或许只是为了炫耀国威,但现在看来,它们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们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见证。
如今再站在乾陵前,看着那些重新“长出头颅”的石人,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盛唐的气象,那些不同的面容、服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各国使臣齐聚长安的热闹场景。
而1974年那两位农民锄下的那一锄,不仅唤醒了沉睡的石人头,更唤醒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毫无疑问,历史从不是只靠帝王将相书写的,有时候,一个普通人的偶然发现,就能让千年谜题迎刃而解。
武则天墓前的石人沉默了上千年,最终被两位农民的意外之举“唤醒”,这或许就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从不轻易显露真相,却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向用心的人展露全貌。
这些石人如今仍在乾陵伫立,它们不再是困扰人的谜团,而是盛唐开放包容的直接证明。
而那位千年女皇或许也没想到,她陵墓前的这些“沉默者”,最终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向后人讲述她所处的那个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