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星:35年深耕“豪迈教育”,铸民办教育标杆
发布时间:2025-09-25 10:26 浏览量:1
在湖北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黄冈这片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沃土,始终活跃着一批坚守初心、勇于探索的实践者。黄冈市益才盛华学校校长王剑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扎根教育一线三十五载,以拓荒者的坚韧突破办学壁垒,以思想者的清醒探寻育人本质,以践行者的执着构建育人体系,将“豪迈教育”从个人的办学理念,发展成一套逻辑严密的教育哲学与可复制的育人范式,成为荆楚大地乃至全国民办教育领域中一个兼具思想深度、实践价值与时代意义的标杆。
一、从“四次创业”到“生命唤醒”:解码“豪迈教育”的精神内核
王剑星的教育人生,始终贯穿着“积淀—反思—升华”的成长主线。前28年,他完成从求学到立业的人生奠基,在时代浪潮中锤炼出坚韧品格与系统认知能力,悄然播下“以教育赋能生命”的初心种子;此后35年,他实现从“个体成才”到“群体育人”的精神跃迁,完成从教育从业者到教育家型校长的身份蜕变。
这份跃迁,始于湖北民办教育“拓荒期”的勇敢突围。上世纪末,湖北省民办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支持有限、社会认可度不高,王剑星带着“教育是生命唤醒”的信念四次创业:从武术学校探索体能与意志培养,到职业中专、成人大专奠基职业教育实践,再到高中阶段聚焦“升学与素养并重”,最终深耕十二年一贯制基础教育,并搭建国际合作办学、出国留学直通本硕连读模式,构建起全学段育人链条。每一步都直面资源短缺、政策壁垒的挑战,但“不让一个生命被辜负”的初心,始终是他前行的底气。
这份底气,更源于对教育传统与时代命题的深度融合。王剑星深耕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情怀,吸纳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实践智慧,传承于漪“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更紧扣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传统教育思想与核心素养培育、五育并举等现代要求相结合。35年实践淬炼,让“豪迈教育”从朴素信念,生长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思想体系。
二、以“三重逻辑”立根:构建“让每一个生命更豪迈”的育人哲学
“豪迈教育的核心,是激发生命原动力,涵养人生精气神。”王剑星对“豪迈”的诠释,并非抽象理念,而是建立在三重科学逻辑之上的育人实践——让每一个平凡生命都能唤醒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底色,绽放独特光彩。
价值逻辑:打破“唯分数”评价枷锁。
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精神内核,王剑星确立“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的育人排序,将“涵底气、扬正气、铸骨气、润灵气”作为精神塑造目标。在益才盛华学校,“分数不是唯一标尺”成为共识:学生成长档案中,既有学业进步轨迹,更有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特长发展的详细记录,多元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实践逻辑:回应“五育并举”时代要求。
学校坚守德育核心地位,以“击掌鼓励”“成长树洞”等细节传递教育温度;依托“校园责任田”“家务实践打卡”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洁物洁心”育人目标;更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设计分层、分类培养路径。初中生安均含(化名)曾因心理问题辍学,学校量身定制“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同伴帮扶”方案,助其重返校园并考入重点高中——这正是“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生动实践。
文化逻辑:让“豪迈”成为行动自觉。
王剑星创造性构建“金杯状”校园文化体系:精神层面,以校训“天生我材必有用”凝聚信念;制度层面,将医圣李时珍“望闻问切、春风化雨”的本土智慧融入教风;物质层面,“豪迈长廊”“名人励志墙”等景观浸润成长。如今,“集会成方阵、行走一条线”的纪律意识,“施惠于人不求回报”的友善品格,已成为师生的日常习惯。
三、以“五大实践”为擎:实现“豪迈教育”的系统落地
“豪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框架。王剑星以“文化浸润、成长关怀、仁爱守护、公益担当、管理为纲”五大实践为支柱,将抽象哲学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育人行动。
文化浸润:让“豪迈”基因融入成长血脉。
学校以文化建设为根基,将“豪迈”理念渗透到育人各环节。精神文化上,通过每日校训诵读、励志故事分享等活动,让“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深入人心;制度文化上,将“尊重差异、鼓励突破”的原则融入班级管理、评优评先等机制,杜绝“一刀切”评价;环境文化上,打造“豪迈长廊”陈列学生成长故事、“名人励志墙”展示古今奋斗榜样,让校园的一砖一瓦都成为育人载体。文化的浸润让“豪迈”从口号变为师生的精神底色,形成“积极向上、勇于突破”的校园风气。
成长关怀:精准对接个体成长需求。
围绕“让每一个生命更豪迈”的目标,学校构建“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还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开设武术、编程、艺术等30余门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发展方向;在教学实施中,推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与作业,确保“学有余力者能拔高、暂时落后者能跟上”;在成长指导上,为每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全程跟踪学业进展、心理状态与习惯养成,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培育。初中生安均含(化名)的蜕变,正是“育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印证。
仁爱守护:保持教育第一温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王剑星的育人箴言。高三学生周力(化名)因家庭教育和个人问题对人生感到迷茫痛苦,他坚持一年一对一谈心疏导,联动心理教师制定专项干预方案,最终助其考入湖北某重点大学;学校还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让“爱”既有情感温度,更有专业厚度。目前,学校省级骨干教师占比达35%,教师团队斩获市级以上教学奖项120余项,“爱心+专业”成为教师队伍的鲜明标签。
公益担当:践行民办教育社会责任。
35年来,王剑星始终坚守教育公益属性,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多元助学体系,信守“不让已进入学校的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诺言。近三年,学校累计资助1500余名学生,发放资助金1700余万元,覆盖经济困难、心理困境、留守儿童等群体;开设的“公益课堂”向周边学校共享优质资源,惠及学生超30000人次。“教育公平不是口号,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王剑星的话,道出了湖北民办教育者的担当。
管理为纲:涵养自律自强品格。
学校推行“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通过“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等日常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同时建立“教师巡查+学生自治”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强化责任担当。针对有志于从军的学生,学校开设“军考班”,加强国防教育与体能训练,为其搭建从军报国的畅通渠道。近五年来,“军考班”已有140名学生成功步入军营。其中,毕业生汪娜娜参军后表现优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从全国15个省份的优秀代表中脱颖而出,入选湖北省全女兵方阵24人代表名单。正如学生们所说:“自律不是束缚,而是让生命更有力量的底气。”
四、在“课堂深耕”见效:从质量突围到标杆引领
教育的价值,终要在课堂中检验。王剑星以“高品质课堂塑造”建设为抓手,让“豪迈教育”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效。
学校不仅注重课程结构的多元融合,更强调教学过程的精细高效:体育课程强化篮球、足球、武术等专项训练,近三年学生获市级以上体育奖项300余人次,体育本科上线率连续多年稳居黄冈市民办学校前列;科技课程推出机器人、编程等项目,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地方课程则融入黄冈红色文化、李时珍医药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在课堂改革上拥抱AI新时代,学校打造“AI赋能+名师育人”新模式:利用AI学情分析系统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智慧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主动性;建立“课堂表现+作业完成+阶段性测试”的过程性评价,替代单一终结性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成绩显著提升,学校高考升学率、中考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纵向比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教学质量稳步迈向新高。
如今,63岁的王剑星依然怀揣“再奋斗二十年、三十年”的热忱,坚守教育初心。他创办的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中国民办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等称号;他个人也荣获“全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感动荆楚民办教育工作者”“民办教育家型校长”等荣誉,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追寻教育之魂》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然而在他心中,最珍贵的并非这些奖牌与荣誉,而是那些“未曾上榜的成绩单”——是那些被及时干预而重燃希望的生命、是因耐心引导而显著进步的学困生、是走出心理困境绽放笑容的学生。正如他常说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生命更豪迈,拥有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
从黄冈沃土到荆楚大地,王剑星与“豪迈教育”的实践,不仅为湖北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更深刻诠释了教育的本真使命——以初心守护成长,以热爱点亮生命。这份“豪迈”答卷,正书写在湖北教育奋进的新征程上,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不懈奋斗。(谢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