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贴身警卫刘少溪是中山市沙溪人

发布时间:2025-09-25 11:07  浏览量:1

文︱关品方

100多年前,孙中山的警卫团“四虎将”都是广东人。广东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上世纪20年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1916 年 5 月,孙中山从日本秘密返回上海,计划重整旗鼓再出发,构思以广州为根据地整军经武,准备北伐、统一全国。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 年粤桂战争爆发,当时支持孙中山的粤军陈炯明成功将桂系势力逐出广东,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1921 年 5 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为了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决定率粤军进行北伐。同年 10 月,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准备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计划率粤军由桂入湘。

1922 年 6 月16日,陈炯明因反对北伐、在广州叛变(史称 “六一六事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依靠由四虎将率领的警卫团舍身掩护避入永丰舰,期间指挥海军与叛军对峙55天,8月9日撤离永丰舰,在英国军舰护送下经香港转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此次事件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促使他反思革命策略,最后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开展他逝世前31个月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最后阶段,现在回顾起来,可谓可歌可泣。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共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酝酿“三大政策”。陈独秀和张太雷(共产党人)、马林(“共产国际”代表)均应邀参加。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陈独秀被孙中山指定参加由9人组成的国民党党务改进起草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党改组方案、草拟国民党党纲和党章初稿。孙中山其后在上海发表了‘致国民党员书’的党内通信,沉痛地回顾了他和陈炯明之间的分歧、陈炯明叛变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他表示致力国民革命奋斗三十多年来,虽屡经失败,但‘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因此提出了今后的对策方针,并自我批评‘任用非人,变生肘腋,致北伐大计,功败垂成’,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彻底改组国民党,以重新振兴国民党的威望、实现国家的统一。

1923年1月,孙中山指挥北伐军回师广东。北伐军与陈炯明部激战50余日,最终攻克广州,迫使陈炯明于8月败退惠州。叛变的平息加速了国民党改组和联俄联共政策的推进,为后续国民革命奠定了基础。1923 年9月,国民党本部从上海迁往广州。孙中山重回广州后,开始大展拳脚。

从1921年5月起,负责保护孙中山和元帅府(后改名总统府)的警卫团由四名虎将负责,全部是广东人。他们是薛岳(客家)、叶挺(惠州)、张发奎(韶关)和刘少溪(中山)。梁少溪1927年不幸过早牺牲;历史上称薛岳、叶挺和张发奎为“粤军三剑客”。

薛岳是客家人(又名薛伯陵)绰号“老虎仔”(1896至1998,享年102岁),陆军一级上将,获授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自由勋章。他 1907年(11岁)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后升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22岁)加入孙中山的援闽粤军,历任参谋、营长,1921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营长。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四次长沙会战,首创“天炉战法”,歼灭日军10万余人,被誉为“抗日战神”。薛岳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一役,与台儿庄、平型关齐名)。国共三年内战期间,薛岳1946年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与解放军作战失利。1950年海南岛战役失败,退守台湾后被投闲置散,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晚年隐居嘉义终老病逝。薛岳抗日战绩彪炳,历史评价甚高。叶挺称万家岭大捷“盛名当垂不朽”。

薛岳兄弟六人,四人从军,均为国民党将领。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设有薛岳墓。他在广东的故居“伯陵堂”修复为抗战纪念基地。薛岳是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其军事思想至今仍被研究。

叶挺是惠州人(1896至1946,享年50岁),北伐名将、参加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4年赴苏联深造,入读莫斯科东方大学及红军学校;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率部攻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由于战功显赫,荣获“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叶挺的独立团是中共直接掌握的首支武装。叶挺被委任起义行动的前敌总指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同年12月广州起义,叶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建立首个城市苏维埃政权。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叶挺被蒋介石扣押下狱。他在牢中写下《囚歌》以明志,为了效忠国家和人民愿意舍身牺牲,“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叶挺因空难英年早逝,十分可惜。叶挺一生精忠报国,浩气长存。笔者个人认为,他的功业和岳飞差可比拟,值得另文详细介绍。

张发奎是韶关人(1896至1980,享年84岁),北伐战争时在叶挺麾下任第四军军长,号称“铁四军”。抗战期间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主导两广地区对日作战,曾任中国远征军高级顾问,1949年后移居香港。张发奎的丰功伟业,笔者早前已经有文章介绍过。

薛岳、叶挺和张发奎都是广东人,值得广东籍客家、惠州和韶关的老乡们引以为傲。粤军源于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是国民政府早期主力部队,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有卓越贡献。作为“粤军三剑客”,他们都出身于这个军旅体系,后因政治立场不同,1927年后叶挺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薛岳和张发奎仍留在国民党军内系统。从1921至1945,25年来他们三人为国为民的军人本色是一致的,在军事上有共同点:善用游击战术、注重部队训练、强调民族意识,抗日奋勇杀敌。

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组建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共1500人,核心成员均为粤军精锐,负责其人身安全及行动护卫。警卫团在陈炯明叛变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四虎将”为代表,警卫团成员后来大多成为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

警卫团的核心成员包括团长陈可钰(同盟会元老、参予辛亥革命、忠心耿耿,后因健康问题归隐),三位营长是薛岳(第一营),叶挺(第二营),张发奎(第三营);其他成员包括刘少溪、蒋光鼐、邱堪、黄惠龙、丘炳权等,不乏孙中山的贴身“带刀侍卫”。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期间,警卫团死守总统府10小时,薛岳掩护孙中山和宋庆龄先后撤离,叶挺和张发奎率部断后,最终警卫团安全脱险。

他们三人后来因政治立场不同分道扬镳。薛岳愚忠,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49年退往台湾后被冷待,晚景落寞寂廖。叶挺站在人民群众的一边追随共产党,和周恩来等南昌起义的同袍肝胆相照。张发奎与蒋介石关系紧张。国民党发动内战一败涂地,人民的选择如明镜一般澄澈,张发奎1949年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在香港另有一番作为。

警卫团作为军事人才的摇篮,有其历史意义。三位营长后来均成为抗战核心将领,在中国近代战争史各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体现忠诚报国与敢于牺牲的精神,在危难中体现对革命理想的坚守,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缩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四虎将”之一的刘少溪(1898至1927,牺牲时年仅29岁),中山市沙溪镇溪角村人,和孙中山是同乡,自幼参加民主革命。他同情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参予1927年12月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刘少溪15岁(1917年)追随孙中山,翌年任孙中山的贴身卫士。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他参与保卫孙中山及宋庆龄突围,因功获颁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影响下,逐渐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1927年的广州起义由张太雷、叶挺、叶剑英和周文雍领导,刘少溪)在战斗中牺牲,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十分可惜。

1958年6月13日,刘少溪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家属获颁《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中山市档案馆收藏了其家属捐赠的烈士纪念证及相关史料。2009年,中山市政协会见刘少溪的亲属,进一步整理其生平事迹。笔者认识不少近年移居中山的港人,建议可到中山博物馆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