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交流

发布时间:2025-09-25 11:42  浏览量:1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鹏禹

9月15日—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和北京举行。来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墨西哥、巴拿马、秘鲁、委内瑞拉、乌拉圭、多米尼加等拉美地区15个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共襄盛举。诗人们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游览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领略盛唐文化风采;登上长城、游览北海公园,在山水之间朗诵自己的诗作……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中外诗人的相互了解,也让大家的创作激情喷涌而出。

9月19日,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外诗人围绕自己的诗歌创作以及对中国之行的深刻印象进行分享交流。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在主持活动时说,诗歌是我们各自文明中的艺术瑰宝,它是属于个人的、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的。青年诗人是推动诗歌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诗歌语言、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审美风尚,用诗歌记录我们的时代和生活。今天,拉美诗人和中国诗人跨越山海在此相聚,让我们共同的未来更加清晰、具体、可感,更加令人期待。

阿根廷诗人巴勃罗·卡查季安说,在飞驰的高铁上回忆几天的中国之行,“这个国家的人们令我相当着迷”。他提到道家文化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庄子、刘伶的故事启发他体会言说与沉默之间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对理解诗歌非常重要。玻利维亚诗人本杰明·查韦斯认为,诗歌“在存在之河的两岸之间,建立起沟通与连接”。拉美地区的著名诗人聂鲁达,为中拉文学与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在数十年前就搭建起与中国诗人对话的桥梁。巴西诗人雷南·奈尔伯格朗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雨中的西安》。诗中提到西安的清晨、无名的鸟、芙蓉大道等意象,并在结尾写道,“一切都是稳固的/宏伟的,/却又如此纤细/以至于可以被视作/一盏丝质小灯笼,/在明日的夜晚/平静地闪烁着光芒。”智利诗人维多利亚·拉米雷斯·曼西莉亚说,在秦岭之行中,竟生出与圣地亚哥雪峰一样的奇异的熟悉感。“那云如米饭蒸腾的热气,似氤氲待饮的茶汤,蓊郁绿意与低垂云霭间,滋养着村落与方言。这段打破我固有认知的旅程就此展开——抑或说是暂停。”

座谈会上,16位诗人代表先后发言。大家表示,通过诗歌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通之处,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彼此的差异。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持续深化中外诗人交流对话,为中拉友谊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