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乒协提及樊振东首战失利与器材有关

发布时间:2025-09-25 05:02  浏览量:1

“樊振东是一个极其友善且谦逊的运动员。”

这个播客内容是由德国乒乓球官方协会制作,常驻人员包括德国体育记者、主持人本尼迪,前运动员、德国乒协体育总监理查德,在樊振东客胜巴特后发布。

主要讲了樊振东加盟德甲的经过、影响,以及首战失利与器材的关系。

里面包含部分有价值的信息,整体聊的跟我当时写的内容一致,因为目前全网我只看到Fan译小分队的中文字幕音频内容,且音频可视化有限,所以自己手打+部分总结整理了一份文字形式,近5000字。

注:播客内容来自德国Ping, Pong & Prause乒乓球播客

供阅读分享:

本尼迪: 樊振东加盟德甲这个消息在五月底六月初的欧冠决赛期间就已经公布了,当你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脑海中最先闪现的念头是什么。

理查德:确实,据我所知,圈内人士之前就曾多次听闻,樊振东可能会登陆欧洲联赛当时大家其实都有点不太确定,他会花落谁家。但最终也确实选择了萨尔布吕肯俱乐部。而且,他可以说是波尔告别晚会上的惊喜嘉宾,他当时就坐在宴席间,至少我能感觉到,他在现场显得十分自在惬意

本尼迪:所以你当时并不感到意外?

理查德:是的,因为到那时已经不算太惊人的消息了,其实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更在意的是他的状态怎么样,他整体水平会不会有所下滑,但之后他在中国打了几场比赛,一场都没有输,那时大家就明白了他的实力并没有打多少折扣,后来我们见到他,这些年我们也算对他有些了解的,他真的是一个极其友善且谦逊的运动员,我觉得他适应的也挺好的,在波尔的告别派对上,也能明显感受到波尔与樊振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结,但真正让我惊讶的是,或者说本不该惊讶的是根据我在中国听到的消息,乒乓球运动在过去这两三年间确实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不仅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本身的发展,也体现在围绕球星产生的个人崇拜现象上,他们在中国早已不仅仅是乒乓球运动员,更是顶级的形象代言人,为诸多一线国际大牌担任广告合作伙伴,再把这种现象和德国对比一下,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其实在赛前我和萨尔布吕肯俱乐部交流时,他们告诉我“我们在首场德甲联赛前,就已经提前售出了一千张门票”,当时我心想,一千张也不算太特别吧,结果或对方说“这一千张来自中国”,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有太多太多的中国球迷,可以说是专程为这场比赛而来,只为了亲眼见到樊振东,这种规模的明星效应,虽然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预料,但真正成为现实时,真的太惊人了,而现在这种热潮也涌向德国,这对德甲联赛,对所有人都是件大好事,我对此也特别兴奋,并已经把日历上12月21日,萨尔布吕肯对阵杜塞的赛程圈出来,希望到时候樊振东能出战,我们拭目以待,这将赛事提升到另一个层级,我觉得实在太令人期待。

本尼迪:确实,他还接受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采访,在采访中他表达了对饭圈的抱怨,应该说这种抱怨是有道理的,比如有些人会蹲守甚至闯入他的酒店房间,他本来想来欧洲打球,暂时远离那些过度的关注,没想到球迷也追随到了欧洲,我当时就在萨尔布吕肯的首场比赛现场,就是对阵贝格的上半场,现场那种氛围太超现实了,我最近因为拍“蓝黑纪录片”常去那里,以前,如果提前两小时到约阿希姆·德克阿姆体育馆,除了三五名志愿者和刚刚抵达的球队外,根本空无一人,但这次我提前两小时到的时候,现场像嘉年华一样,馆外已聚集数百人,香肠摊都支起来烤上,大家都盛装打扮,挥舞着旗帜,带着特色头饰,手持横幅在等待,当然,馆内的氛围完全就是国际大赛特有的那种热烈场面,如果你去年去过法兰克福冠军赛、奥运会,或者其他国际赛事,肯定见过哪些热情的中国球迷,大多数是女性球迷,喊着“加油”的阵势,现在杜塞也即将经历这样的场面,具体人数我不知道,大概两千五百名观众?而且正如你所说,所有的季票五分钟内就售罄了,其中90%卖到了中国,这是在太疯狂了!每次和不太了解乒乓球的人聊到这个,总有种超现实的感觉,我总会说“真的,乒乓球在中国的那种火爆程度,在德国是没法想象的”,乒乓球运动员在中国就像流行巨星,地位堪比我们当年的东京旅馆乐队,或者类似当红音乐人、知名足球球形那样家喻户晓,这种热潮难以想象却真实存在,自从波尔退役后,德甲的关注点好像突然转向了新的方向,并没有因此陷入停滞不前的低谷,但我其实也说不准,你觉得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你认为樊振东会在这打球超过一年吗?你有什么看法?

理查德:我的感觉是他目前适应的还不错,不过这只是我的直觉,并没有实际一句可以去验证,当然领一个值得关注的变数是中国国内的变化,比如王励勤成新主席,他的管理风格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注意到除了王楚钦,他还能时常赢得比赛,虽然也有状态不佳的情况,排名在他后面的中国选手,表现缺乏稳定性,状态时有起伏,接下来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是否有一通电话打到樊振东那里,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我个人推测,他可能会先观望一年,看看感觉如何,再重新权衡自己的意愿,究竟想要什么,我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更取决于他的内心驱动,他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简单来说,他要想多积累经验,也许会在萨尔多留一段时间,还是说一旦国家召唤,他也会考虑再度回归,这充满悬念,就我而言,我感觉他暂时只计划待一年,但若一切顺利,为什么不能延长呢?

本尼迪:说的对,你该多约他去看几场球,他不光是皇马的铁杆球迷,本身也是个超级足球迷,而且泰勒斯威夫特经常被他挂在嘴边,所以跟他相处放晴搜狗,活跃点气氛就对了,通过这次拍纪录片,我发现他确实是个有趣的家伙,希望合作能再持续的久些,尤其是弗朗西斯卡或者是其他队员,试想一下,训练组里突然来了奥运冠军,世界最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还能每天和他一起训练,你作为德国乒协体育总监,也应该由衷欣慰吧?

理查德:那当然,他们会一起大量训练,和他在同一片场地,都可能会有提升,毕竟能亲眼观摩他的技术动作,这种感觉跟在比赛是不同,当你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的训练强度,因此,确实会有非常多的球员因此受益,对弗朗西斯卡等其他球员来说也是一段非常难得的合作经历,,从画面和细节来看相处的非常融洽

本尼迪:确实,比如达科,它本身也是个非常随和善于交往的人,整个团队氛围非常融洽。尽管万众瞩目我们也必须讨论下他的首秀确实不顺利,他在对阵贝格诺伊施塔特时连输了两场,我当时在更衣室听到了一些讨论,等纪录片正式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看到更多细节。当时讨论的一个重点就是器材问题,关键在于:乒乓球器材之间的差异其实非常大,各有利弊,而问题就在于樊振东之前从未在这个配置下打过比赛,不仅是这张球台,估计连这种球也几乎没接触过,这导致他根本发挥不出自己标志性的打法,外行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他可是奥运冠军,怎么会因为这点问题在前两场比赛输的这么明显?

理查德:说到底器材制造本身就都存在着性能差异,这个话题之前也聊过,比如有些器材的停滞感可能会更强一些,而有些可能会更滑一些,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当我需要摆短时,如果我使用的器材本身就有较强的制动效果,这显然会让短球处理变得更容易,但如果发现自己的摆短质量下降了,比如现在每两个断球就有一个出台时,那就必须主动作出技术调整,而适应这种过程总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不过我相信,樊振东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这个适应的过程,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涉及到比赛场馆因素,场馆究竟有多大,或者多局促?这难道仅仅是主观感受吗?归根结底,我们不应忘记樊振东也是普通人,他自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即便作为奥运冠军,在奥运会之前,他也曾经历过几次失利,更不容忽视的是我们正在讨论的首轮选手杜达,在我看来,他发挥出了超常的水平,而鲁伊斯的技战术体系本就独具一格,他那些变幻莫测的发球方式,根本不受常规技术范式的束缚,当你同时还需要适应器材特性及其他变量时,确实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我可以肯定,现阶段他已经完全适应,这个现象恰恰印证了我们先前提出的快慢节奏理论,就像网球选手今天在温网的草地比赛,明天肯能就要适应巴黎的红土地,这种场地转换必然需要相应的技术调整,而乒乓球节奏极快,在五局三胜的赛制下,比赛形式更是瞬息万变,即使对于奥运冠军而言,有时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这本就是竞技体育的常态,我相信他已经适应的很好,但不同器材店特性差异,确实始终要求运动员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便是乒乓球本身都存在差异,每个球的弹跳特性都略有不同,因此,顶级选手们确实也会持续察觉到这些细微差别,而他们需要更多精力来适应,这对樊振东而言也不例外。

本尼迪:我本身是门外汉,你也知道,樊振东呢,他本来是很擅长摆正手短这类技术的,但这次没有奏效,或许你可以针对他和这场比赛,说说哪里出现了问题,以及他之后需要做哪些改变和调整?

我的意思是他对阵巴特队的两场比赛也都赢了,说明他适应很快,但就首秀这场比赛而言,他具体的问题出在哪里,他到底应该做哪些改变,或者说应该调整什么?

理查德:首先紧张情绪难以避免的,樊振东当然也需要努力克服,实际上也做到了,具体来说,如果我们以短球控制为例,你当然可以只是简单地把球传过去,或者我也可以尝试通过加强动作幅度,给短球增加一些旋转,根据我选择的策略,这就意味着我必须调整才能把球控短,或者,我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放弃短球战术,因为我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困难,且确实需要时间适应,更具体的说,我是仅仅让球轻碰过去,还是应该真正地从球的下方发力,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对球的最佳控制,至于樊振东的情况,他在正手短的衔接上,很多球一开始有点出台,在比赛中,你很难一键切换式的马上调整过来,而是需要时间,这只是技术上的微调,我相信他在这期间已经完成了这项调整。

本尼迪:是的,但他在这种球台比较滑的情况下,他要如何调整,才能实现他要的那种短球控制呢?还是说他大部分会放弃短球战术,根本不追求控短。转而地使用长球或加强拧拉之类的技术。

理查德:思路可能是这样的,尽管他完全可以更频繁的运用拧拉技术,将比赛带入相持,阶段,但他技术的一大特点正是用反手发起极具侵略性的进攻,无论是通过台内拧拉还是正手控短技术,他肯定不会放弃这些优势,而是需要做一些技术上的调整,比如更多向前迎球,更充分从球的下方发力,以此来中和球的旋转,接下来就有几种不同的接球方式,而我确信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他不会放弃控短,但关键在于这种技术调整,需要更注重从球的下方发力,还是在处理短球时主动施加更多压力,这确实他近期重点打磨的环节。

本尼迪:德甲级既简单又艰难,其中一个被经常低估的因素是比赛中使用的不同器材,实际上,每个俱乐部使用的品牌、球和球台都不同,而作为观众,很容易低估这些差异的重要性,器材如何和球员特点适应,以及球员如何从国际比赛节奏重新调整到德甲节奏,这种现象在乒乓球圈子是被魔人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常态,还是也有人提出,我们需要想办法,让器材条件更统一规范。

理查德:确实很多人希望器材能够更加统一,实际上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球拍、球台、球的生产标准已经收窄,目前主要将器材分为三大类别,制造商必须据此生产,尽管差异仍然存在,但已经比过去小了很多,这方面国际乒联确实做了很大努力,以杜塞为例,我们为此准备了多种不同的球台,在奥运会或世锦赛前,我们会提前准备好比赛指定用的球台,确保运动员能提前几周,尽可能多地在这些球台上训练,慢慢适应,从而在开赛前完成调整过程,然而对于德甲来说,这个过程有点艰难,但我同样理解各俱乐部和器材供应商的立场,他们肯定希望使用和展示各家产品,因此对运动员来说,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当下做到最好。

本尼迪:说的很好,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比如我,如果短球回长了。那肯定是球台太滑,绝对不是自己不行,这么看来,我们找理由的套路又能多添几条了(开玩笑),什么球台太滑,或者球台摩擦力太大之类的,所以这话题确实有意思,就像我刚才说的职业运动员对这种细节的敏感程度真的惊人,不过我们讨论的可是世界顶尖选手,他们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理所应当。

理查德:不过,虽然我觉得职业选手非常敏锐,但其实很多普通球员也能感受到,不同场馆、球台带来的差异,这种差别其实挺明显的,当然,咱们顶级选手对这方面肯定更加敏锐,其实我相信你也能感受到,某种程度上这种差异反而是一种平衡,毕竟器材差异始终存在,或许这样也挺好。

本尼迪:生活中一切终会平衡的,就像擦网球一样,终会回归平衡。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