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2号”来了!
发布时间:2025-09-25 13:04 浏览量:1
“成都高新造”
人形机器人队伍再添一员!
今天,
成都高新区企业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
西南地区首个全尺寸
通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
——“天行者2号”正式发布。
“天行者2号”
“能干活、懂交互”的全能型伙伴
据四川具身科技CEO冯振宇介绍,作为四川具身科技从0到1全栈自研的第二代产品,“天行者2号”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爆发轻量化关节模组与全身级运动算法,在整体灵活度、运动控制算法和人机交互方面实现颠覆性提升。
本体性能方面
“天行者2号”高165cm、重55kg,灰黑色金属壳外形兼具科技感与实用性,头部集成柔性屏可定制各类情感互动表情包,仿生腰部枢轴更具灵活性。其搭载的55个自由度,不仅支持高仿真肢体动作,更能通过全身协调的力运动控制,轻松完成复杂地形行走、抓取搬运及动态避障——这一突破源于关节模组的技术升级,续航能力也随之大幅优化,支持2小时持续作业,彻底解决初代产品“续航短、难量产”的痛点。
感知交互方面
“天行者2号”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融合激光雷达、3D视觉,可实现空间定位与环境建模,可适应工厂巡检、康养服务等场景的实时需求。
应用场景布局
“天行者2号”主要面向智能制造、科研教学与康养服务三大应用场景,形成“能干活、懂交互”的全能型伙伴,既能适配工业领域的高精度作业,也能为科研提供实验平台,更将逐步拓展至养老陪护与康养照护。
发布会现场,与其配套的数据采集平台同步推出,并在现场完成了“指令识别—饮料抓取—手部识别—饮料递送”的全过程自主操作,更直观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任务执行时的自然交互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四川具身科技与中国电信、京东、腾讯科技、阿里云、百度云、成都华微电子等生态合作伙伴,及华高场景、美迅达、华睿等场景合作伙伴在发布会现场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举行“AI机器人智慧巡检场景孵化基地”揭牌仪式,共同推动四川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发展。
其中,“天行者2号”已率先接入京东Joyinside大模型,实现更自然、更拟人的交互体验。同时,“天行者2号”也将作为西南地区首个上线京东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借助京东生态优势加速落地。
全国首款情感陪伴人形机器人
年底亮相
从追求技术突破的“速度”,到兼顾产业化落地“耐力”,在天府绛溪实验室、成都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的支持下,四川具身科技一年内完成了天行者1号到天行者2号的跨越式迭代,展现出四川人形机器人在本体性能、交互智能与产业化落地上的全方位突破。发布会上,四川具身科技重磅预告,将于年底推出全国颠覆性情感陪伴人形机器人——“爱湫”。
四川具身科技创始人、天府绛溪实验室交互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彭倍表示,“爱湫”将融合情感计算与康养应用,面向银发经济与家庭陪伴场景,致力于成为人类“从第一个朋友到最后一个家人”的情感伙伴。“爱湫”的问世将填补人机情感交互领域的空白,为康养机器人发展提供“四川方案”。
未来,具身科技将依托成都高新区在数字经济产业、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厚积淀,以及成都高新区持续优化的扶持政策,继续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技术创新走向场景落地,让‘成都高新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川具身科技CEO冯振宇博士
构建完整机器人产业链条
持续培育“成都高新造”标杆性创新成果
一直以来,成都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坚持“算法引领、整机带动、场景牵引、融合赋能”发展路径,构建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完整的产业链条,区内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超30家,产业能级持续攀升。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平台建设上,成都高新区依托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鼎桥、芯华创新中心、四川具身科技打造“三中心一训练场”(机器人大脑技术创新中心、机器人训练技术创新中心、交互人形机器人前沿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机器人训练场),围绕机器人大脑、交互人形机器人关节、运动数据采集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同时,充分发挥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的制造能力和生态带动作用,加速机器人本体快速实现可量产制造。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省级以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平台33个,包括3个国家级中心、5个省级实验室,为产业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提供核心支撑。
为支持人工智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以“政策+载体”为双核驱动,出台支持力度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14条”专项政策,并高标准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天府智谷(诸葛空间),通过“空间集聚+生态培育+场景开放”联动机制,已吸引一批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入驻。
同时,加快构建“中试为核,三端发力”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专业母基金,并已储备超过70亿元的子基金,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金融支持。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政策赋能激发创新活力,以平台搭建聚合全球资源,以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推进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以及企业落地孵化,持续培育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性创新成果,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