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果飘香笑满园——“衢州的山水会说话”系列报道之五
发布时间:2025-08-08 15:28 浏览量:1
山水语录·果说
我是一只常山胡柚,在众多水果中或许并不起眼,但我浑身是宝。小时候青涩时,大家叫我衢枳壳,可以入药;成熟后摇身一变,变成柚汁当起“网红”,迷住了万千人。人们还照着我的模样捏了个“胡柚娃”,圆脑袋上顶着小柚叶,成了浙江首个地方特产动漫符号,连带着拍的电影都去了戛纳电影节。一部《伊路向东》的纪录片,把我从开花到结果的故事讲给上亿人听。虽然我生长的地方山清水秀,但是我并不挑地方,也爱装扮农家庭院。风穿过柚林时总爱跟我絮叨,说我这小果子撑起了当地人的好日子。可不是嘛,600年前我只是山里一棵不起眼的果树,如今枝头挂着的不只是沉甸甸的果实,还有家家户户笑弯了的眉眼。
8月2日清晨,常山县同弓乡中和村的大宝山胡柚基地里,57岁的负责人彭国方早早忙开了。他掰掉胡柚树上多余的嫩叶、扯去缠绕的草藤。“你瞧这些胡柚树,看着多精神,都是30多年的老树了。”他笑着说,“说是我照料它们,其实啊,是它们把我一家人的日子撑得稳稳当当。”
抬眼望去,青绿色的果子缀满枝头,不少果径已超80毫米。“今年又是丰收年,预计能收100万公斤,收入能有500多万元。”彭国方的言语中露出藏不住的喜悦。
谁能想到,如今生机勃勃的这片胡柚林,在2007年彭国方刚承包时还是另一番光景:果树因常年无人打理,病虫害把枝叶啃得斑斑驳驳,产量低得可怜,480亩地一年总产量才5万多公斤。他全身心扑了上去,像个开荒者,硬是让30多年的胡柚老树重焕“青春”。现在,不仅果子的产量和品质节节高,这里还成了旅游地。每到胡柚成熟季,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七八辆旅游大巴、上千人,山林间满是欢声笑语。
彭国方与常山胡柚“情”根深种。16岁,他就开始走南闯北贩销胡柚。“1994年,我靠贩销胡柚盖起了三层小楼。”后来,随着市场变化,胡柚价格一路走低,靠着胡柚谋生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曾经热闹的果园成片抛荒。
这让深知胡柚价值的彭国方心疼不已。
2000年,坚信“胡柚肯定能行”的彭国方揣着13万元积蓄,签下了同弓乡下东村200亩胡柚林的承包合同。那笔钱,家人本来劝他拿去城里买房,可他铁了心要种胡柚。“以前贩销的时候,价格俏了找不着货,价格跌了又容易滞销,品质还没个准头。”他心里盘算,“有了自己的基地,种出像样的果子,还怕没销路?”
“像样”两个字要实现并不容易。起初对技术一知半解,他就抱着书本啃,蹲在地里研究,跟着农业局农技员学“三疏二改”,把基地里密不透风的老树修剪得疏密有致。有一回,没留神剪到了隔壁村民的3棵胡柚树,对方气冲冲地找上门要赔偿。他拍着胸脯打包票:“年底要是产量少了,我一分不少赔给你。”那年秋天,被修剪过的果树像憋足了劲,挂满了拳头大的果子,产量竟比往年翻了一倍。村民们心服口服,纷纷来向他取经。
“胡柚的名气,其实是这几年靠深加工打开的。”彭国方望着枝头的果子,语气里满是感慨,“深加工能消耗更多鲜果,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就说我们基地,每公斤多卖个两毛,一年就能多挣二十多万元。以前没人要的小果、残次果,去年每公斤都卖到近3块!”
站在基地最高处,漫山的胡柚林顺着山岗起伏,大坞水库像面镜子,把蓝天绿树都揽了进去,“林在水中、水绕林生”的景致让人挪不开眼。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像基地里新种下的柚苗,扎回了常山的土地。彭国方的儿子四年前就回来了,正对着手机镜头,把精品胡柚和加工好的果脯、果酱,一点点卖到了更远的地方。山风拂过,胡柚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轻轻打着节拍。
生态账本
2024年,常山胡柚深加工率达45%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61.63亿元,规模化种植面积3.2万亩,种植面积已超10.6万亩,年产量达13.6万吨,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107.93亿元。
常山全县建成“共富果园”66个,实现乡镇全覆盖,精品果率达90%,亩均产量均提升30%以上,亩均增收2000元。
常山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创建胡柚碳账户,建立集碳排放自动核算、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碳排放核算系统,以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胡柚生产主体为碳账户建设对象,全方位量化果园碳排放量。经初步核算,常山胡柚种植的碳排放总量约为2075.21tce(吨标准煤当量),固碳总量约2268.18tce,碳净吸收量约192.97tce。
专家点评
小果“生态圈”打造共富“同心圆”
吴迪(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常山胡柚的蝶变,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的典范。从600年古树焕新到百亿品牌崛起,其核心在于破解了“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的困局,走出了一条“生态筑基、科技赋能、共富共享”的振兴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为这颗“金果”注入了持久动能,特别是受益于联合浙江大学开展了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浙江大学和常山联合建立了“浙大—常山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平台,依托共建平台、联合攻关、协同推广和品牌创建等举措,实施创新链“交叉融合”攻关新机制,形成了产业链“吃干榨净”发展新模式。未来,若能进一步量化胡柚林的固碳等生态服务价值,探索碳汇交易等变现路径,将生态优势更精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常山胡柚必将成为“两山”转化更耀眼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