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机器人打出“生态牌”,要把行业从价格战中解放出来!
发布时间:2025-09-25 18:32 浏览量:1
“我们厌倦了没完没了的价格战,但又不知道出路在哪。”这可能是很多物流自动化从业者的心声。而在近日2025移动机器人生态产品发布会上,海康机器人拿出的三款新产品,并未延续此前行业对更快、更强、更便宜机器人的追逐——相反,他们讲了一个关于打破内卷的新故事。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局:随着二维码导航、激光SLAM等技术逐渐成熟,标准化产品不断普及,但市场需求却趋向个性化,涌现出大量非标的应用场景,例如特殊尺寸载具、超重物料搬运以及复杂人机协作交互等,与标准化产品的交付能力形成脱节。传统的解决方案依赖高度定制的集成模式,但这种模式通常成本高昂、实施周期长,且系统柔性较差,难以快速响应变化。与此同时,物流设备厂商大多延续“单打独斗”的硬件开发思路,陷入同质化竞争,比拼价格、比拼性能参数,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
面对这一行业深水区,海康机器人用行动表示,破局的关键不再是单一技术的极致,更非一家企业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真正的出路在于——“打开大门,拉起队友”。此次发布会,正是对这一行业之问的回答。
发布会现场
罗戈网.物流沙龙获悉,海康机器人此次推出的三款产品:控制器集成套件、PlantMirror、EasyAMR,旨在通过提供“核心能力”(控制、高效易用的仿真、导航算法)和“生态入口”(统一调度),助力合作伙伴应对非标场景挑战、降低集成与仿真成本、实现小微场景快速柔性部署,并在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避免重复行业此前的造车和内卷现象。
其中,控制器集成套件是一个稳定、协同、开放的生态平台,面向的是多样化的非标场景。面对诸如“需要量身定制的生产线、一个需要搬运超重物料的铸造车间、需要和复杂机械臂精准配合的装配台”等标准化产品无法覆盖的场景,该套件就像一个功能强大、稳定可靠的通用技术底盘,可帮助生态合作伙伴高效开发行业场景定制化移动机器人。
它深度集成海康机器人AMR底盘运动控制、多模态导航(包括二维码、激光SLAM及自研VSLAM)及多种工业通信协议方面的技术经验,让各类型机器人也能在复杂厂区环境中“走得稳、看得清”,并外设了多个接口,通过国际CE认证助力全球快速部署。
PlantMirror(磐镜)则是一款面向智能制造与物流的通用型3D集成物流仿真软件。一般来说,自动化系统升级往往成本高昂、周期漫长,传统仿真工具往往依赖专业编程能力,门槛较高。而PlantMirror依托海康机器人的万级项目实践,以零代码、高易用和高灵活性的设计构建了一个高度逼真的“数字沙盘”,用户在投入真金白银的实际建设之前,就能在3D虚拟环境中高效完成产线布局、物流规划和方案验证,大幅缩短项目周期,降低系统升级和非标创新的试错成本,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3C等行业。
EasyAMR瞄准的是传统自动化难以渗透的海量小微工厂,是一套通过软硬件深度集成实现开箱即用的简易移动机器人系统。该系统搭配轻便PAD终端,支持一键组网、实时建图、路径自动生成与远程运维,内置标准化场景库,支持直观动画演示与灵活动线定制。可以说,通过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产线物流自动化,EasyAMR为生态伙伴开发创造了新的、广阔的下沉市场,培育了用户习惯,也进一步拓宽生态能力应用边界。
业内人士认为,这三款新品共同标志着海康机器人从造车到铺路的战略跃迁。它们并非简单的功能延伸,而是将长期积累的控制、导航算法、调度等核心能力封装为开放、易用、可复用的工具,打造成一套“授人以渔”的生态基础设施。通过这一方式,海康机器人正普惠化地向生态伙伴开放底层技术能力。伙伴们可基于这一平台快速响应非标需求,无需重复造轮子,即可独立完成行业定制,快速开发出适配自身场景的机器人应用。
由此可见,海康机器人正在战略性地转型为生态赋能者。那么,问题来了——海康机器人为何能打造出一个赋能的生态池?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技术积淀、行业认知以及早已布局的生态体系。
一、技术基因与行业实践的双重积淀
海康机器人具备行业少有的“眼脚手协同”技术闭环能力,即机器视觉(眼)、移动机器人(脚)和关节机器人(手)的深度融合,不仅在硬件层面具备机器人本体研发能力,更在软件与算法层面拥有自研基因优势,其VM算法开发平台便是典型代表,被誉为国产工业软件中的“扛把子”。
该平台通过提供完全图形化、低代码的方式将复杂的机器视觉算法封装为简易工具,大幅降低开发门槛,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强大的算法性能和开放的生态体系(模块化架构与标准化接口,支持灵活集成和定制开发)、以及用户协同验证(广泛应用物流、3C、光伏、锂电、汽车、半导体等行业),一举突破了机器视觉主流软件都由国外厂商瓜分的局面。
从感知、决策、协同到执行,海康机器人通过构建全链路的技术闭环确保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度稳定性、兼容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据了解,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已被行业机构如GGII认定为“隐形龙头”,技术话语权持续领先。
这些技术实力历经隆基、小米、长安汽车等多个行业头部客户复杂场景的充分验证。例如,2024年,医药流通巨头华润医药携手海康机器人在其南通仓库部署了高效高密箱式存储STRP方案,打造了标杆级智能仓库,高效应对医药流通行业拆零拣选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人工作业强度高的痛点,实现了50多台移动机器人的协同作业。
总结来看,VM算法开发平台的成功验证着海康机器人拥有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易用工具的能力,而众多头部客户的实践案例以及创新技术实践则为其沉淀了深厚的行业认知与场景理解。这些沉淀正是其能推出控制器集成套件、PlantMirror和EasyAMR等生态核心产品的关键前提,为其构建可信、开放的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成熟多元的生态体系构建
更重要的是,海康机器人在生态建设上已早有布局,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群体系统性地推进资源开放与能力共享。
对于开发者,提供易于部署且专业的软件工具、全面的培训和认证服务,提升他们的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在技术商用层面,与各行各业的领先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譬如与长安汽车共建工业AI联合创新中心,以共同攻坚行业痛点,推动解决方案落地;对设备商、集成商和终端用户,建立了健全的供货体系、全方位的维保服务,并针对技术人员推出职业技能认证计划,提升合作伙伴实施与服务能力;面对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平台,提升人才的实用性和培养效率,通过机器智能赛事以及产学研合作,提前布局人才生态,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未来工程师。
据悉,截至2024年底,海康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数量已超300家。形成一个覆盖“技术-人才-市场”全链条的协同网络,为其生态战略提供具备了较强的可持续性和行业带动力。
综上,海康机器人通过技术上的全域布局、实践中的场景深耕以及上下游伙伴的系统构建,正在推动行业迈向一个真正开放、协同的新生态。这一生态模式,正是应对当前行业困境的有效路径。
具体而言,该生态体系通过三类价值重构实现突破:
首先,通过技术普惠降低创新初始门槛。海康机器人通过将核心算法、控制器、仿真工具等标准化、模块化,极大降低了合作伙伴的开发难度与试错成本。这是生态繁荣的基础前提,使得广泛的合作伙伴能够以更低风险、更高效率地参与创新。
继而,通过能力分工提升效率。在这个生态内,通过分工,海康机器人与伙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互补关系,海康机器人聚焦提供稳定的技术底座,而更懂行业场景的伙伴则专注解决非标应用问题,效率最高,成功率也最高。
最终,竞争维度由此改变。行业不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参数与价格,而是生态的综合赋能能力。海康机器人通过输出核心技术与标准打造更多元的商业模式,合作伙伴则可聚焦自身行业应用开发与集成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双方共同把蛋糕做大,驱动行业从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
这意味着,此次发布会不仅是海康机器人对技术创新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其“让机器更智能,让智能更普惠”发展理念的深度践行。同时,它也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启——中国物流机器人行业将从单点创新、硬件内卷的初级阶段,正迈入生态共赢阶段,为流通乃至千行百业的客户提供新选择。这不仅是一家企业商业模式的升维和护城河的加深,更是通过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性和竞争力,引领行业走向成熟、高效发展的关键一步。
- 上一篇:蓝海风采 | 南疆海事局彭斌
- 下一篇:“残唐十六杰”名震天下,他们都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