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突破60%
发布时间:2025-09-25 19:59 浏览量:1
过去5年中国有5500万大学生毕业,当前有4846万在校大学生
· BEGIN ·
文| 王静仪
编辑|王延春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这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9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最新数据。
教育部统计,“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5500万人才,这相当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这意味着平均每年1100万人从大学毕业,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更是达到1222万人。
过去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达到现在的60.8%,提高了一倍多,不仅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统计公报》)显示,当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119所、4846万在校大学生。
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2.5亿人,而要从教育大国建成教育强国,仍要解决区域发展结构和布局不均衡等问题,继续强化人才培养适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十年翻一番
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突破1200万,是20年前的近20倍,连续四年超千万。
1999年的大学扩招是关键转折点,此后20多年间,大学生的规模迅猛扩大。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毛入学率第一次突破60%。
尤其最近十年,招生规模快速扩张——201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30%,2023年翻倍到60.2%,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全民教育”,过去2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和世界上其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这一进程的时间跨度要相对短得多。
当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119所。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包含普通本科学校1257所(含独立学院154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51所,高职(专科)学校1562所,成人高等学校249所。另有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233所。
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统计公报》显示,普通本科在校生2085.91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40.68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764.66万人等,还有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在学人数。
怀进鹏介绍,“十四五”期间,通过有序实施优质高校本科生招生扩容计划,更多学生进入高水平大学。继续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累计录取123.5万人,促进了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学生资助实现了各学段、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每年惠及学生约1.5亿人次。
不过在少子化趋势下,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曼源研究发现,2025年—2031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还是呈现上升趋势,2032年成为拐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
中国的高等教育涵盖三个层次:普通本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高职(专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离不开专科院校的持续扩张。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发现,专科院校的录取率高于本科院校。1999年大学扩招后,高考考生的大学录取率从1998年的34%增长到2023年的81%,而其中本科录取率只从1999年的33%增加到2023年的37%。
随着大学学历的普及,人们对优质高校的渴求愈发强烈,但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是有限的,入学竞争日益激烈。
白重恩统计,2021年的高考录取率为92.9%,但是本科录取率不到一半,只有41.2%。2021年,一本录取率平均只有12.4%,而且12个省都低于平均水平,最低的河南只有7.8%,而最高的北京有30.5%;“211”高校平均录取率仅为5.0%,广东低至2.7%,北京有14%;“985”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只有1.6%,安徽、河南只有1.1%,最高的天津有5.8%。
在优质高校供给短缺的同时,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雷生撰文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还面临区域发展结构和布局不均衡等问题。
从教育部公布的前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所在地的区域分布来看,大约有70%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人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最为典型的就是最近几年在网络上出现并走红的“山河大学”现象。与优质教育资源结构和布局紧密相连的是教育科研经费和生均经费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和平台,同样也呈现区域之间严重失衡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4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下称《纲要》)就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等,力争实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
上大学还值不值?
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超千万连创新高,一个在舆论场上时常浮现的问题是:上大学还值不值?教育投资是否仍有较高回报?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吴舒钰认为,高等教育回报并未下降,但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尤其在毕业生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并非因为教育无用,而是学科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她认为,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面向市场,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李稻葵也指出,社会对教育回报的理解出现短期化现象。“很多人忽视了教育带来的长期综合收益——不仅提升个人能力,也惠及家庭、组织以及下一代。”他强调,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在健康意识、社会适应力、转型能力等方面普遍更强,能更好应对未来社会的转型发展。
从宏观层面而言,高中或大学的毛入学率提升,会在若干年后转化为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和人力资源总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
吴舒钰研究发现,1978年-2020年间,中国的宏观教育回报率为20.7%,显著高于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测算的中国经济5%的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宏观教育回报率分别为27.1%、20.9%和21.6%,各阶段的教育回报率均超过了1978年-2020年的平均宏观教育回报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比1982年增加3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人。
研究发现,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中国劳动者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受教育群体在健康意识、法律观念、公民责任感等方面素养更高,推动着社会整体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持续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形成渐进但深远的结构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