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身上有这3种习惯,说明她真的很优秀
发布时间:2025-09-25 21:05 浏览量:1
温尼科特说:“你只要做‘刚刚好’的妈妈,就够了。”
“刚刚好”,意思是,我们不需要完美,不需要做100分妈妈,只要对孩子来说,够好,就可以了。
那优秀的妈妈,是怎样的呢?
如果你身上有这3种习惯,说明你,真的很优秀!
一:情绪稳定
一位宝妈分享说,她带儿子出门游泳。两人本来还高高兴兴,说着游泳时发生的趣事。
结果到了游泳馆门口,儿子发现,自己的泳裤竟然忘拿了!
不是提醒了你几遍记得拿吗?不是特意给你放在沙发上了吗?你怎么还会忘?
当下,宝妈就忍不住想要发脾气了。
她真想说,那你别游了,什么都不记得,还游什么游!
她怒气冲冲往里走,走了几步,理智劝她,算了,还是给他买一条吧,毕竟,好不容易休一次假,孩子也盼了好久来游泳。
于是,她拉着儿子去选泳裤,却发现,那种最普通的平时也就30-40块的泳裤,居然要98!
看着儿子,她更来气了。都是你,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要记得带泳裤,会闹得这么不愉快吗?
儿子站在旁边,也不开心。
宝妈的怒气更大了,我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开这么远的车带你出来玩,花大价钱买这个票,你自己忘带泳裤,你还不开心了,我真是没事找罪受。
她正想一股脑儿发作,突然看到,旁边一对母女,手牵手边走边笑地路过。
那一瞬间,她意识到,自己出发前,脑海里想象的,不就是这种场景吗?
她好不容易能陪孩子一次,为什么要为了几十块钱、孩子的一个小错误,而弄得不愉快呢?
于是,她毫不犹豫给儿子买了泳裤。之后,儿子玩得很开心,他们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她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因为一时的情绪,而朝儿子大发脾气,毁了孩子期盼已久的出行。
情绪稳定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因为,如果妈妈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忍不住朝孩子大吼大叫,批评、责骂他。
那孩子就会经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他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又做错什么,惹妈妈生气。
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不安全感,做事畏手畏脚,害怕出错。
而情绪稳定的妈妈,若能接纳、包容孩子犯的小错误,孩子就会处于放松的状态。
他会更有安全感,也更有勇气和自信,去大胆地探索世界。
二:不把全部身份压在“妈妈”上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需要多维度的身份认同,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当成为妈妈后,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妈妈”这个唯一的角色。
如果,你一出门,不管遇到谁,介绍自己就是:“我是谁谁谁的妈妈。”
那你就把你所有的价值,放在了“妈妈”这个角色上。
那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该怎么办呢?
就是当一个“好妈妈”。
于是,你的所有重心,都在孩子上。孩子吃得好不好,开心了还是难受了,跟朋友玩了还是被欺负了,成绩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眼皮子底下,他遇到一点点问题,你就会特别焦虑,想方设法去“解决”。
你会把自己的空间全部压榨完,同时,孩子也没有一丝可以喘气的空间。
等他长大一点,你会发现,孩子叛逆得特别厉害,跟你对抗得特别强烈。
这时候,你的价值感,会瞬间崩塌。
生了孩子,我们是一位妈妈,但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别的角色需要平衡。
我们可以有工作,有自己的社交圈,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还可以学习成长。
当我们不那么过度关注孩子时,孩子才能在“刚刚好”的爱里成长。
三:善于表达爱
我们总以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为孩子花了那么多钱,他总能知道我有多爱他吧?”
不一定。
我身边一个青春期孩子,跟她妈妈吵架时,她说:
“我现在回想起来,感受不到一点你对我的爱,全是你骂我、凶我、打我的记忆。
你既然不爱我,为什么要生我?”
她妈妈当时就哭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她小时候妈妈为了她,辞去高薪工作,全职在家带她。
她身体不好,生病时,是妈妈一个人抱着她跑医院。晚上也是妈妈一个人守着她通宵不睡,生怕她出什么事。
平日里,妈妈变着法给她做一日三餐,生怕她吃不好,耽误长身体。
结果到头来,她却觉得妈妈不爱她。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也会发现,这位妈妈,从来不会对孩子说“我好喜欢你”、“我好爱你”。
她平时几乎不怎么抱孩子,也不怎么对孩子笑。总是板着脸,严肃地命令女儿“你必须做这个”、“你快点把那个做完”。
女儿稍微调皮,她就生气,甚至打骂。
女儿越长大,跟她关系就越差。
不是说,我们不能生孩子的气,不能管教他。
而是,在管教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用行动让他知道,我们很爱他。
因为孩子是“感受型”动物,他需要从你的怀抱、话语、眼神里感受到爱,而不会把平日里的“照顾”,自动理解为爱。
当我们真的感受到很爱孩子时,不妨抱一抱他,温柔地看着他,说一句“妈妈真的好喜欢你啊”。
这些肢体动作和语言,都传递爱的信号,让孩子知道:“我是被爱的。”
以上3种习惯,你有哪一种呢?占一个就很不错啦~
- 上一篇:丸美官宣佘诗曼为品牌代言人
- 下一篇:通知!这周六,很多东莞人要上班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