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到底有什么错
发布时间:2025-09-25 21:38 浏览量:1
当初把张雪峰捧上神坛的那拨人,眼看张雪峰出事了,转头就猛踩他,当初捧得有多高,如今踩得就有多重。
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逻辑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利他人,大家立场不同,利益不同,道德标准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同,如果不是违法乱纪,大部分问题其实都谈不上什么是非对错的。所以,我们在分析利益问题的时候,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就事论事,他做的事符合你的利益了,你就夸他;他做的事损害你的利益了,你就骂他。而这个人本身,大多是像你我一样的俗人:有一点公德,也有一点私心,有一点正直,也有一点小恶;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仅此而已,根本就不值得去神化或者是妖魔化。
但令人费解的是,如此朴素的逻辑,在互联网上却成了稀缺的思维方式。面对名人或者公众事件,很多人会带着各种极端化的情绪去审视评价,而张雪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他突然走红的时候,大家一股脑的神化他,说张老师真是业界良心,全中国就只有他敢为老百姓说点真话;当张雪峰受到处罚时,大家对他的评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说这小子为了赚钱,伪装了这么久,终于露出尾巴了,简直是丧尽天良。
可是,张雪峰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生意人啊,主观上是为了谋利,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和家长,他找到了一个行业痛点,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利用他的口才营销出圈,不就是这点事儿吗?这里头咋就能牵扯出那么多人品道德方面的东西呢?
以商业的视角来看,几乎所有关于张雪峰的争议,都有合理的商业逻辑来解释。
张雪峰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在教育行业里,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痛点,就是学历和专业,与未来就业和收入之间的不确定关系;他通过上综艺节目和发表夸张言论,来为自己的个人IP和业务做营销曝光;而他所引发的大量争议和抵制,也与他影响了行业利益格局密切相关。很多人说,张雪峰公司的高价课程质量不如预期,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产品品控出现了问题,这里面可能会存在产品标准化不足以及过度营销的问题;而课程价格卖的高,其实就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一个敢卖,一个愿买,这有什么好说的呢?假如市场上有很多跟张雪峰一样有影响力的教育服务公司在与他竞争,张雪峰还能卖到这么高的价格吗?
在这里多聊两句网上关于张雪峰制造焦虑割韭菜的指责。
上过高中政治课的朋友们都知道,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对应到制造焦虑这件事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引发焦虑。而对于一家商业公司来说,其营销行为所引发的焦虑,营销手段到还在其次了,更重要因素的在于其产品定位和目标客群。
张雪峰公司的主要目标客群,从收入水平上来看,属于中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受限于经济条件,其子女的未来发展,主要就是通过高考和考研这一条路,发展路径单一,家庭抗风险能力差,自然对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非常看重。并且,这些家庭里的家长们,受限于认知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对于专业以及将来的就业前景缺乏判断,非常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他们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就只了解到张雪峰这么一个出圈的教育服务专家,自然就涌入了张雪峰的直播间里疯狂下单。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一个中产以上家庭的家长,看到张雪峰的那些言论,还会感到焦虑吗:高考考研太卷?那就出国镀金;就业前景一般?爸妈帮忙安排;专业培养周期太长?没事,只要孩子喜欢就行,家里养得起。所以说,制造焦虑这事儿,未必就只有单方面的责任,同样的言论,受众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当你的面前就只有一条路的时候,无论是谁说点负面的话,你都会感受到焦虑。
对于张雪峰这事儿,我个人就是一个吃瓜的立场,这篇文章也只是借题发挥,分享一些思维逻辑而已。但可以预想到的是,评论区里一定会有人说我给张雪峰洗白,阴阳我发一条要多少钱之类的话,对于这种人我向来是比较欢迎的。虽说我写文章纯粹是兴趣爱好,但肯定也不反对流量更多一点,而那些顽固的无脑黑无疑就是优质的流量来源,稍微怼两句他就上头了,一来二去,评论区活跃度就起来了。而且也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论斤都卖不上价的货色,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
- 上一篇:北约全面压向俄罗斯
- 下一篇:上海已故亲属房产查询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