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也要“上岗前培训”?北京石景山训练场落地,年产超600万条数据,16大场景真操实练
发布时间:2025-09-25 22:59 浏览量:1
人形机器人“毕业”再上岗!
机器人前瞻9月25日报道,国内最大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近日在北京石景山正式投入运营,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年产高质量训练数据超过600万条。
据悉,该训练场由石景山区政府牵头,区属产业公司、北京银保产业园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乐聚机器人联合运营。
▲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
这一设施将作为全国具身智能产业的数据生产和验证平台,填补真机训练数据供给缺口,并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物流、养老等多场景落地应用。
01.
产业级“练兵场”启用
夸父机器人开启多场景实训
走进训练场内部,1:1搭建的“未来作业场景”几乎占满整个空间。从汽车生产车间、快递打包线,到居家康养场景与5G融合,共布局16个细分应用区。其中不乏中兴智能制造、一汽总装线、顺丰分拣、联合利华装箱与海晨物流搬运等真实场景复刻,成为目前国内国内覆盖场景最全、仿真程度最高的训练空间之一。
▲台面清洁
▲垃圾分类回收
身高1.66米的人形机器人“夸父”(Kuavo)也正在完成空箱回库、物料分拣、装箱打包等任务。通过配备的VR设备与动作捕捉系统,这些机器人在实训中迭代优化动作策略,当前已掌握20余项“原子技能”,单项任务成功率超95%。
▲快消品装箱
▲小件工装上料
▲SMT料盘架下料
02.
数据年产600万条,全国分布式联动,
训练机器人大脑
该训练场每年可输出超600万条符合训练需求的高质量数据,产量在国内同类设施中居首。
此外,该训练场已与苏州、济南、合肥、郑州等多地训练基地建立联动机制,支持跨场景、跨机器人本体的数据迁移使用,月均数据产能可达5000小时。数采平台覆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导出四个环节,配合“人工+自动+模型”三重质检机制,使得单条数据合格率达99%,并通过专业机构认证。
技术负责人指出:“以往各企业分散采集训练,就像‘小作坊生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而该训练场通过标准化、流程化方式能够提供可复用的数据资产。
03.
解决“数据荒”
“训练+应用+孵化+科普”一体化
人形机器人智能化依赖于真实物理交互数据,当前行业长期面临数据质量不稳定、多模态采集难度大、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虽提供了通用路径,但依旧高度依赖高质量真机数据。
负责人透露,该训练场已建立跨模态、跨本体的数据标准体系,部分数据集可直接用于训练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Base Model),计划通过开放合作推动异构数据融合。
除了基础数据生产,该训练场还承担多元化生态角色。围绕“训练+应用+孵化+科普”四大板块,平台正在联动科研、高校与产业端力量,构建覆盖数据训练、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的具身智能生态,并依托产业基金开展初创孵化与挑战赛活动。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图
其中,应用板块联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工业制造、养老陪护、商业导览等方向开展模型微调与能力评估;训练板块则提供具身语料与数据交易平台,支持企业模型商业化迭代;在孵化板块,打造“第一届具身智能操作任务挑战赛&创业启航营”,形成“赛孵联动”的机制;科普板块则服务于数据采集、标注、运维等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研学实践。
04.
结语:从数据生产起步,
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设施
在具身智能走向落地应用的过程中,高质量数据、真实训练场景和统一标准体系是绕不开的基础建设。以石景山训练场为代表的实践平台,正成为这场技术进化中的关键支点。
国内人形机器人从“能动起来”走向“能干得好”,正需要这类具备产业穿透力的数据基础设施打底。未来,随着更多“毕业机器人”走入工厂、园区与家庭,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应用版图也将更加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