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位值评价”:教育评价改革如何“立破向新”西安教育系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启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26 09:44 浏览量:1
为破解教育评价难题,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场由西安市教育学会、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启动会于近日在西安市宏景小学举办。
启动会上,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发表了题为《知源自强、位值评价、构建质量驱动的教育发展新生态》的倡研报告。报告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哲思和务实的路径,为西安教育改革创新描绘了一幅从“位值”评价破局,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的蓝图。
据悉,中国本土化的“位值评价”改革实践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西安市蓝田县白村中学的基层探索。当前,这一典型实践经验经过跨时空的传播和各地的持续发力发酵,正不断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
(一)一场教育质量革命的“西安宣言”
“撕开教育评价大而全的概念谱系,让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目标聚焦每一方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位学生发展进步的最近发展区。”
报告开场,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以振聋发聩之语,直指当前教育评价的痛点与核心。他强调,教育的真谛在于“优质带动,资源共享,融合协同,共情共智”,追求的是人本与物本在成长过程中“拾级而上”的最新发展。
“为教少爱自生卷,学研不静难修成;为师德艺贯始终,育人向真使命然。”这四句箴言,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警醒,更是对教育本真的呼唤。田征指出,“面向人人,人人发展的教育,不应该只是理想的图景,而应该是生动的画面。”他所提出并倡导的“知源自强,位值评价”,正是将这一理想图景转化为生动画面的方法论突破,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价值观重构。这不仅是西安的实践探索,更是融通中外先进教育思想的“中国表达”。
在阐述改革构想之前,田征并未空谈理论,而是抛出了年初深入十三区县调研后凝练而成的《十问教育者自己》。这“十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教育发展中的深层困惑,也为“位值评价”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土壤和问题导向。
从“强市、强区、强校、强人”的路径之问,到如何“唤醒人的发展自觉”的动力之问;从“质量立校”的切口之问,到如何“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方法之问;再到极具冲击力的“八问”——“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怎样跳出原地看发展?……大家知道自己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发展、自己学校质量发展、每一学科质量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业发展在全县、全区乃至全市的发展生态位吗?”
这“十问”环环相扣,直击要害,迫使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与实践者停下脚步,反思自身在教育生态中的“位置”与“价值”。它清晰地揭示:没有对自身“生态位”的清醒认知,任何发展都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这正是“位值评价”理念诞生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关切。
(二)“位值评价”:回归本源的价值重构
报告的核心,是田征对“位值评价”基本内涵的深度阐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评价指标,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态化的管理评价新模型。
“位”,指的是“生态位”。它彻底摒弃了传统评价中“唯分数、唯排名”的线性思维,转而将每一个教育主体——区县、学校、学科、班级乃至学生个体——视为一个复杂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位”是动态的、多维的、关联的。
其中,“动态性”是指关注主体在自身发展轨迹上的“最近发展区”,即相对于“过去的我”所取得的进步。一个基础薄弱的学校,若其进步幅度远超名校,其“位值”同样应得到高度肯定。
“多维性”是指不仅包括学业成绩,更涵盖五育融合、师资发展、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学生成长等多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的“价值坐标”。
“关联性”强调个体与整体的依存关系。一所学校的“位”,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也与其在区域教育集团、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协同作用息息相关。
“值”,是附着于“位”之上的“综合价值”,衡量的是教育主体在其特定“生态位”上所创造的实际贡献和发展效能,包含但不限于育人价值、协同价值、增值价值。
田征强调,“位值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以“生态位”认知为基础,以“综合价值”创造为导向,以“最近发展区”目标为抓手,以“人本、个性、共享”为特征的发展性、激励性、生态化评价新范式。它旨在引导每一个教育主体找到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方向,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可能可为可发展”的生命成长。
(三)多维并举,构建质量驱动新生态
基于“位值评价”的核心理念,田征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改革实施路径,强调必须强化并推进多个维度的研究与探索——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确保改革方向正确、路径务实;
在管理机制上,推动制度化与人文化管理相融合,通过“活性管理、活力评价”,激发教育全主体的内生动力,化解“内卷”,让“源动力自驱”成为常态;
在育人实践上,聚焦“五育融合”与因材施教,尊重“人本生态差异性”,通过梯次循进的哲学方法论,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发展路径,让“面向人人、人人发展”成为现实;
在技术赋能上,创造性地提出将“梯次循进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数据大模型互联互通。通过AI对海量学科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精准“画像”,帮助他们用最经济的时间找到最想要的“位值”信息,认识真正的自我和发展中的孩子,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发展充满理性与活力;
田征提出的“位值评价”改革,并非对现有评价体系的简单修补,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深层次的范式革命。其核心思想是从传统的、以“分数”和“绝对排名”为核心的竞争性评价,转向以“发展生态位变化值”为核心的发展性、生态性评价。这场改革旨在破解当前教育领域“内卷化”“同质化”和“功利化”的困局,构建一个“面向人人、人人发展”的质量驱动新生态。
这场由西安发起的探索,其意义远超一城一地,它为全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西安方案”。
(四)十维研究向度:构建改革的基石与框架
田征在报告中提出的“十维研究向度”是整个改革的理论基石和世界观,它描绘了一个理想教育生态的完整图景,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想。
文化维度——中外融通与本土建构的辩证统一强调改革不是盲目引进西方理论,而是立足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
动力维度——制度规范与人文唤醒的双轨并进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难题,既要有科学的制度框架(如数据模型),更要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如自尊、自奋),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发展维度——目标引领与问题破解的螺旋上升改革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以“教育强市”等宏大目标为牵引,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如城乡差距、数据缺失),形成“实践—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生态维度——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协同共振避免“一刀切”。市级层面提供宏观指导、技术平台和评价模型(顶层设计),区县和学校则在此框架下进行个性化探索和创新(基层创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质量维度——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的有机整合超越唯分数论。质量不仅是最终的考试分数,更是整个“质量形成过程”的体现。通过过程性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对质量的精准把控和持续改进。
育人维度——五育融合与个性发展的动态平衡回归教育本质。在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并鼓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实现“全面发展”与“差异成长”的和谐统一。
管理维度——活性治理与自主发展的相生相长赋能学校与教师。管理不再是刚性的、命令式的控制,而是提供支持、服务和引导的“活性治理”,从而激发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自主发展活力。
效能维度——常态守成与创新突破的张力调节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坚守教育教学的“常识、常规、常态”,又要鼓励在评价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在稳定与变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公平维度——集团化办学与城乡一体化均衡推进聚焦教育公平的核心难题。通过“源动力自强合作体”等组织形式,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用技术手段弥合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价值维度——全面发展与差异成长的和谐统一这是改革的终极价值追求。教育的成功不是培养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五)目标与问题:改革的靶向与痛点
“评价引领不足: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融合深度不够:集团化办学停留在表面,内涵不足;数据模型缺失:缺乏支撑‘人人发展’的大数据评价工具;数据支撑薄弱:区县缺乏横向比较的大样本数据库,质量目标模糊;人本活力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内卷’现象滋生;‘内卷’现象:上述所有问题导致的最终恶果,即无效的、消耗性的内部竞争……”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田征在报告中精准地指出了当前教育评价的六大“痛点”,同时从短期、中期、长期出发分别提出了相应目标,并清晰地勾勒了改革的路线图。
其中,“短期”重在“抓薄弱、补短板,提升内涵发展,服务‘西安教育强市’”;“中期”重在“构建模型、促进公平、优质带动、提升管理,形成新生态的雏形”;“长期”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让‘赋能校’和‘成长校’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目标与问题形成了完美的对应关系,改革的设计正是为了逐一破解这些痛点。
(六)行动与策略:从理念到落地
在田征看来,“七大行动”是改革的核心抓手,进一步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其中,“组织创新”重在组建“源动力自强合作体”,是改革落地的组织保障;“理念引领”提倡“行知源,共自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模型构建”旨在创建“位值评价”模型,是改革的技术核心;“特征定义”在于明确新模型的“生态化、差异性”等特征,指明发展方向;“管理创新”力主推行“活性管理”,旨在化解“内卷”,激发活力;“回归本源”坚守“常识、常规、常态”,防止改革走向形式主义;“核心转换”实现“分数→位次→位值”的飞跃,这是改革最关键的“临门一脚”。
而“七项策略”则提供了确保行动成功的具体方法,其中,“方法论”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变通切口”,体现改革的务实性;“技术赋能”探索建立“数字库”,加持AI,让管理评价科学化、智能化;“机制设计”强调将评价从“高利害”的考核工具转变为“低利害”的发展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参与者的行为动机;“内容支撑”以“真题、母题”研发落实新课标,确保评价内容的质量;“范围界定”明确“3+n”监测学科,聚焦核心,兼顾综合;“命题设计”强调科学的题型与权重设计(基础80%+能力20%),既保底又拔高,导向明确,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七)科学工具模型:改革的“硬核支撑”
田征在报告中强调,“三维导式”和“四环控制”构成了“位值评价”模型的“硬核”,是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三维导式”即“目标制导的立体坐标系”,包含纵向(时间轴)、横向(空间轴)、边际向(潜力轴)。
其中,纵向(时间轴):与自己比,看进步。解决了“基础差就永远落后”的不公,让每一分努力都被看见。
横向(空间轴):与同伴比,找位置。在“合作体”内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参照系,避免了“坐井观天”。
边际向(潜力轴):与潜力比,定目标。通过测算“最近发展区”,为每个主体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个性化目标,最具激励性和发展性。
“四环控制”又称“PDCA循环的升级版”,即“标基确认(Plan):精准定位起点”“标高研定(Do):科学设定目标”“标管实施(Check):过程数字化管理”“标质审论(Act):结果审论与反馈”。
这个闭环确保了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追溯性。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这是“位值评价”的点睛之笔。它意味着评价不再是“我(评价者)对你(被评价者)”的单向裁决,而是“我们(所有教育参与者)”在共同的教育生态中,相互参照、共同发展的关系性建构。这为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依据。
(八)意义与创新:改革的深远影响与保障
实践意义部分,报告以具体案例和数据,雄辩地证明了改革的价值。
一是,破解“标准化陷阱”,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
二是,激活“沉默大多数”,用数据证明了“位值评价”对中等生群体的巨大激励作用,是实现“差异公平”的有力工具;
三是,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从“零和竞争”到“互补共生”的转变,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高级形态,并获得了国际认可,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四是,生成本土教育理论,标志着区域教育从“学习借鉴”走向“理论输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田征的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西安地区的教育改革方案,更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深刻哲学内涵的中国教育评价改革宣言。它以“位值评价”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手段,以“激发人的内生动力”为目标,以“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为愿景,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理念与实践的创新重点在于:
其一,范式转换,从“排名竞争”转向“生态发展”,重构了教育评价的底层逻辑。
其二,科技赋能,将大数据、AI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管理,实现了评价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其三,人本回归,始终将“人”的发展置于中心,通过巧妙的机制设计,化解“内卷”,唤醒自觉,让教育回归其本源。
“‘位值评价’不是简单的工具创新,而是教育哲学的重构——从‘主体性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教育’,从‘竞争排名’走向‘生态共生’。”田征多次强调。
以“人工智能+”平台服务位值评价改革创新。今年8月,全国首个“位值评价”AI助手智能体正式上线。田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西安研发的‘位值评价’AI助手智能体平台,旨在为改革探索提供智能化服务,集聚共情共智、互学互研、群策群力、勇毅前行的发展势能,催生自觉自信、自发自强、向新而行、向下扎根的创生活力。”
西安的“位值评价”改革,正尝试走出一条兼顾质量与公平、标准与差异、技术与人文的新路,随着报告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以质量为驱动、以生态为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教育新格局必将不断形成。这不仅将极大地推动西安乃至陕西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一个充满东方智慧和现代科技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