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40% 亿万富豪会购买二手车,“真正有钱人” 无法从外表判断

发布时间:2025-09-26 10:55  浏览量:1

亿万富豪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普通上班族靠投资积累 2 亿日元资产的东山一悟表示:“全身名牌、开着保时捷或法拉利等豪华进口车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富裕阶层都过着朴素的生活。”本文节选自东山一悟所著《靠投资赚了 2 亿的上班族,想传给 15 岁女儿的 29 个真相》的部分内容。

虽说目标资产额因人而异,但或许有人还是想知道一个参考标准。在日本其中一个参考标准便是 1 亿日元资产。这里指的是金融资产减去负债后的 “纯金融资产”,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定义,达到这一标准便属于富裕阶层,也就是 “亿元富豪”。“亿元富豪” 这个说法,源自 2008 年的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作为日本电影,首次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我拥有 2 亿日元资产,或许可以被称为 “2 亿元富豪”。那么,“亿元富豪” 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地主、大企业高管,或是医生、律师这类光鲜职业的精英人士吧。但实际上,如今像我这样的普通上班族,通过脚踏实地的定期投资,最终收获成果、成为 “亿元富豪” 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 2023-2024 年,日元贬值、股市上涨的趋势持续,在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有人分享自己通过国际分散投资成为 “亿元富豪” 的经历。包括我在内,那些通过稳健方式实现资产增值的 “亿元富豪” 中,有不少人过着出人意料的低调生活。

提到富裕阶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的形象:住在市中心的高层公寓里,全身穿着名牌,开着保时捷、法拉利等豪华进口车四处兜风,在高级餐厅里手持红酒杯,尽情享受奢华生活。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大江英树曾在野村证券长期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退休后以经济专栏作家的身份活跃。他出版过一本书,名为《隔壁的亿元富豪:上班族也能拥有 “1 亿日元资产”》(朝日新书)。大江先生是一位温和且极具智慧的人,我曾多次与他见面,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遗憾的是他在 2024 年 1 月与世长辞了。如今正是大家期待他新作的时候,实在令人惋惜。根据《隔壁的亿元富豪》一书的内容,结合大江先生以往为 3 万名投资者提供咨询的经验,以及为撰写本书采访的 4 位 “上班族亿元富豪” 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并不会追求上述那种奢华生活。简单来说,他们 “穿优衣库(ユニクロ)、开威姿(ヴィッツ)、住普通公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旦追求奢华,开支就会变得没有上限。

原本是上班族、过着普通生活的人,即便资产达到 1 亿日元,生活水平也几乎不会改变。他们会在必需品和感兴趣的事物上毫不犹豫地花钱,但绝不会浪费钱财。而且他们也经常会把钱用在教育支出、捐款等帮助他人的事情上。

这种情况在美国也同样存在。如果说想变富有就必须阅读某本书,那一定是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J・斯坦利(Thomas J. Stanley)所著的《邻家的亿万富豪:创造成功的 7 个法则》(与威廉・D・丹科合著)系列书籍。斯坦利教授曾大规模开展针对富裕阶层的实证研究,该系列书极具参考价值。大江先生那本书的书名灵感正来源于此。即便在看似充斥着奢华的美国,资产超过 100 万美元的亿万富豪,大多也过着朴素的生活。据说把他们和银行职员放在一起,银行职员看起来反而要富裕得多。《邻家的亿万富豪》一书,针对那些困惑 “为什么我成不了有钱人?” 的人,调查了超过 1 万名亿万富豪。结果显示,亿万富豪具备以下 7 个特征:

生活开支远低于收入水平为积累资产,高效分配时间、精力与金钱认为 “无需为钱发愁” 比 “维持体面” 重要得多步入社会后,未接受过父母的经济援助子女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善于把握商业机遇选择了与自身能力高度匹配的职业

顺便提一句,我个人符合第 1、2、3、4 点,但不符合第 5、6 点。至于第 7 点,虽说我在工作上没有晋升到很高的职位,但我在媒体公司任职期间,学到了资产运作相关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符合的。由此可见,即便不满足全部 7 个特征,也能成为 “亿元富豪”,但我认为,其中第 1 至 3 点尤为重要。

《邻家的亿万富豪》中提到,美国的亿万富豪大多居住在极为普通的街区,他们多是经营小工厂或连锁店铺的个体经营者,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是亿万富豪。其中有一半人从未买过 399 美元(约合 6 万日元)以上的西装,40% 的人会购买二手车。

与之相反,律师、医生、银行职员等看似精英的高收入人群,为了让生活水平与同阶层的同事、朋友保持一致,会住在高档住宅区,在时尚服饰和汽车上花费大量金钱,最终难以积累资产。斯坦利教授指出:“高收入与财富是两回事。”基于此,他总结出了一套可被称为 “斯坦利法则” 的理论。

这个判断标准是将 “年收入 × 年龄 ×1/10” 作为 “预期资产额”。其中,若实际资产额达到预期资产额的 2 倍以上,就被称为 “储蓄优等生”;若不足预期资产额的一半,则被称为 “储蓄劣等生”。即便不是亿万富豪,只要是 “储蓄优等生”,就会被视作有钱人。不过,该标准仅适用于有固定收入的人群,无业者不在此范畴。

举例来说,在餐饮店工作的安津(あんず)小姐 30 岁,年收入 400 万日元。她的预期资产额为 1200 万日元,因此若资产达到 2400 万日元以上,就算有钱人;反之,若资产在 600 万日元以下,就是 “储蓄劣等生”。再看汽车制造商的部长真司(まし)先生,他 50 岁,年收入 1000 万日元。其预期资产额为 5000 万日元,所以只有当资产达到 1 亿日元以上(即成为 “亿元富豪”)时,才算有钱人;若资产在 2500 万日元以下,就是 “储蓄劣等生”。有趣的是,若两人资产均为 2400 万日元,安津小姐会被视作有钱人,真司先生却会沦为 “储蓄劣等生”。这是因为该标准基于年龄和年收入进行判断,本质上是对一个人在过往人生中,是否认真对待储蓄与资产运作的评价。

假设安津小姐当前资产为 2400 万日元,若能以当前水平持续增加资产,假以时日,她大概率能成为 “亿元富豪”。反之,若真司先生当前资产仅 2400 万日元,那么除非他改变现有生活水平,或获得中彩票等突发性收入,否则要成为 “亿元富豪” 将会非常困难。

《邻家的亿万富豪》首次出版于 1996 年。此后美国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IT 和金融行业涌现出大批富豪;同时,通货膨胀长期持续,物价大幅上涨。因此,我曾一度认为斯坦利教授的研究可能已经过时。然而,斯坦利教授在 2015 年去世后,其女儿萨拉(Sarah)继承了他的研究,并于 2018 年出版了《后来的邻家亿万富豪:从全美调查看日本人也能实现的富豪之路》(藤原玄 译,Pan Rolling 出版社)。即便在这个时间点,研究仍显示,大多数亿万富豪依然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

不过,该结论并不适用于资产在 3000 万美元(约合 45 亿日元)以上的超级富豪。但话说回来,能成为 “亿元富豪” 的人本身就占总人口的 97% 以上,超级富豪的世界本就属于另一范畴了。

即便在超级富豪群体中,也有秉持节俭的人。被誉为 “世界顶级投资者” 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便是其中的代表。

巴菲特通过美国股票投资积累了巨额财富,据《福布斯》杂志数据,他近期的资产约为 1330 亿美元(折合日元约 20 万亿),规模远超常人。但他至今仍居住在故乡 —— 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这是一座人口仅约 50 万的地方城市。他的最爱是麦当劳汉堡(麦当劳也是他的投资标的之一),早餐总会开车到麦当劳的得来速窗口购买。他目前居住的房子是 1958 年花费 3 万美元购置的,即便在 2020 年美国房价因通胀飙升时,这套房子的价值也仅约 65 万美元,远比在东京买一套高层公寓便宜得多。

关于巴菲特节俭的轶事不胜枚举。据说有一次,他与微软创始人、同样是世界顶级富豪的比尔・盖茨一同前往香港,巴菲特提议请客吃饭,结果选择的竟是麦当劳,而且付款时还使用了折扣券。不过,巴菲特不仅擅长投资,多年来也一直在进行巨额捐赠。2024 年 6 月,他捐赠了 53 亿美元,累计捐赠金额已达 570 亿美元。此外,他在遗嘱中还明确规定,要将自己 99% 的财产用于捐赠。凭借节俭的生活态度、张弛有度的金钱使用方式,以及天才般的投资能力,巴菲特最终成为了世界顶级富豪。

在人们印象中,美国似乎比日本更富裕。但这种印象,其实源于日本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人物多为政治家、企业高管、演员等富裕群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负责制定美国货币政策的机构)2018 年发布的调查显示,全美国有 40% 的家庭表示无法应对 400 美元(折合日元约 6 万)的突发支出。如今美国物价飙升,无力支付房租的人不断增加;2023 年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已达约 65 万。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美国,成为亿万富豪也绝非易事。

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小,尽管物价也在上涨,但并未像美国那样大幅飙升。此外,日本支持长期投资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只要掌握正确的知识并付诸行动,普通日本人成为 “亿元富豪” 的可能性,其实比美国等其他国家更高。“有钱人其实过着很普通的生活”,效仿这种生活态度,正是资产积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