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李明攀 一个高学历的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5-05-24 20:39  浏览量:3

本周我在刷视频号时无意中刷到一个叫 李明攀的人,同时李明攀成了我今年最崇拜的一个人。因为20年来,教学之余我非常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也很关注中国农业土地硬化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因为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产生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我还想起中国某个科学院院士的一句话“不要让100年以后的子孙后代骂我们这代人是王八蛋”。

01

01 投身农业·道法自然

李明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是超越哲学的一种更顶层的思维。对于他,传统文化像是救命的“药”,又是让他找到人生正轨的一束光。

出身农村的李明攀,不满16岁就考上了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IT工程师。

高压的工作导致他的身体很快亮起了红灯,后来结缘中医和有机农产品,在真切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后,果断放弃高薪工作,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从2009年算起的话,距离李明攀从事可持续农业,已经过去了15年。在这15年间,李明攀持续在做的有两件事,一件是用自然农法做农业,另一件就是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

我们现代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往往过多地聚焦于“术”,忽视了“道”的重要性。李明攀在跟中医老师学习的时候,接触到了截然不同的思路。老师告诉他,学中医要先读道而不是先读医书,读医书要先读《黄帝内经》而不是直接的中医技法。

这种“以道为本”的思维方式,让李明攀受益颇多,也贯彻到了他从事可持续农业的方方面面。他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来种植作物,让土地自然发挥它孕育万物的本真能量,老祖宗从自然当中得来的智慧,他在接纳学习之后,又用来反哺自然。

来到谦益农业公司,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公司里的大家没有上下级称谓,基本上都是以“师兄”、“师姐”相称。

李明攀说,他们没有一味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是结合传统文化来打造企业的魂、团队的根,想要探索一种可持续的企业发展模式。

在现代化社会,西方思维自有可取之处,但作为中国人,也天然能够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得到营养。以传统文化的“道”为本,跟现代化的中西之“术”相结合,这或许是更适合中国人天性、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李明攀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思维正是如此,农业之道,道法自然,用现代科学知识跟传统文化智慧有机结合,让土地回归本来面貌,把自然本味还给粮食。

02

02 格物致知·自然农耕

听李明攀分享他下地实践自然农法的过程,总是让人想到一个词:“格物致知”。

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下地,能够看见地面升腾起来的地气(雾气);蹲在田间地头,观察稻穗的生长状况、胡萝卜是否茁壮成长、去给地里施点火粪……有时候会忙得忘记了吃饭。

李明攀经常是踩着满脚泥、一身土回家,但“格物”一天,总能够收获不少知识,让他能够想到新的办法去提升农作物的种植质量。

他表示,做农业就是一个跟天地自然做接触的过程,在你逐渐深入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现传统经典中的智慧跟自然规律是一一相应的。

在这个过程中,农人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诚心诚意,观察、记录、复盘,一步步地去跟天地自然心神相应,按照自然法则调整做事方法。

刚开始在山脚下种植水稻的时候,当地乡亲们找到李明攀,告诉他山里会有野猪来祸害水稻,并且表示他们可以帮忙去打野猪。

对此,李明攀给出的态度是坚决反对,他认为这种做法是在伤害生灵,不符合自然的本来规律。

于是村子里的人们注意到,这位高学历的新农人,不但不想办法驱逐野猪,甚至选择专门种一些作物留给野猪吃。

而结果也并不像一些人预想的那样,野猪会破坏掉李明攀的大部分稻田,反而被野猪吃掉的作物其实很少,并不影响整体产量。

在“格物致知”的过程当中,李明攀发现,如果完全不使用农药的话,田间的蜘蛛、青蛙、飞鸟、虫子等等会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道理就像是过去家家户户都有老鼠,但是家家户户都养猫,所以老鼠就不会泛滥。

李明攀表示,做农业要像养孩子一样去养育土地,去陪伴它的成长,去思考它的喜怒哀乐,观察它饿了渴了热了冷了,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这样去想的话,自然农法这件事情并不会很难。

“在做自然农耕的过程中,你慢慢就会感受到,原来万物皆有灵,人跟自然是可以对话的,只是我们现代人没有这种能力罢了。”李明攀如是说。

03

03 农业向上·商业向善

我们现代化的农业,更多的是在西方的科技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人们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武器”,努力把自然作物驯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全然不顾这种样子是否是一种“畸形”。

在李明攀看来,西方理念指导下的常规农业,是带有对抗性思维的。比如你用了除草剂,除了庄稼别的菜都不能长,这就是对抗;你使用农药把一些小动物、虫子给杀死掉,这也是一种对抗。

这种对抗性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好像对于提升农作物产量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有益的。从长期角度来看,用西方对抗性方法做农业,会导致土地的腐殖质越来越少,越来越板结,农作物也会变得有形而无实,真正能够提供给人体的能量也会变少。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用对抗性思维做农业,是在向子孙后代借资源,是在透支人类社会未来的福利。

而用非对抗性思维做农业,是在考虑当下人过得好的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未来。

李明攀现在从事可持续农业的路线,就是在用一种非对抗性的方法:跟大自然建立“合作”,让农作物能够以一种原生态的方式自然成长。

当然,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过程中,除了从农业方面发力,也要跟现代商业机制联动,用商业向善进一步带动农业向上。

目前来说,整个可持续农业的产业链并不完善,国内从事自然农法或者有机种植的有经验的农人仍然较少,再加上成本高、社会消费意识匮乏等因素,可持续农业还处在一个比较小众的范围。

李明攀举了一个例子,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有一条很宽广的河,消费者在河这边,生产者在河这边。想要让可持续农业真正地发展起来,就得有更多人站出来,去填补这条河,弥补消费者跟生产者之间的“鸿沟”。比如有更多人愿意消费有机农产品,又或者是有人愿意投身到可持续农业的产业链当中,成为生产者之一。

李明攀本人就是站在可持续农业的生产端,而且近些年他一直在关注“河流”的变化。

他注意到,这几年往内求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开始抽出更多时间关注自己,关注身体,关注教育,关注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农业。

社会的发展就像是一个太极图,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社会从快速转变到中速,商业环境也逐渐从浮躁变得安定。当大家站在趋势变化的临界点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反思,驱动他走到原来道路的另外一面。

04

04 展望未来·走向世界

李明攀提到了任正非先生讲过的一句话:在大机会面前不要做投机主义者。就像炒股,假设你明知道一个行业会在未来10年向上发展,但你一直做一些高抛低买的投机操作,最后有一天你会发现,当初抛出去的,你已经买不回来了。

李明攀坚定认为,如果你在大的机会面前选择做一个投机者,最后你会丧失掉这种产业性机遇。这种理念也反映到了谦益农业的发展当中,谦益始终秉持着长期主义精神,稳扎稳打,一步步做好自己的事情。

近些年,谦益农业在稳固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链接更多同行,去赞助各种生态行业大会、微生物大会、中医大会等等。李明攀开玩笑说,谦益是在用很微不足道的资源在做生态农业的全产业链。

谦益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既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又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销售芝麻丸、山楂条等产品,也搭建起了相对健全的产品销售链路。

李明攀分享说,如果谦益农业在三年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就会有力量往海外去发展。因为从长远来看,想要打造中国放心粮品牌,出海是绕不开的一条路。

从海外市场来看,东南亚地区的土地成本更低,人力成本更低,土地本身也没有经过工业化的过多污染,环境更好,所以综合成本也会更低。也就是说,那里有着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天然优势,只是国内的相关企业实力不足,还需等待时机。

李明攀告诉我们,做企业要追着阳光去,但是方向并不绝对是一条直线。有句话这样说:绝对的净土是在彼岸不在此岸。谦益的目标虽然是那个净土,但并不绝对,企业会始终坚持自己的核心原则,采用自然农法,跟随阳光前行。

李明攀在回忆创业经历时表示:创业就像是在黑夜里开车,前方只有一束光指引着你,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坎坷、爬坡、下坡等等,但只要前方有路,那就只管勇往直前。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力量一直在支撑着李明攀和谦益农业。老祖宗从天地自然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穿越古今,正在激发当下新农人们的内生动力,让大家沿着正道前行,一起把可持续农业进行下去。

谦益农业的创始人李明攀。“谦益”表示:“谦卦有山有地,益卦有雷有风,那么就会有云有雨,做农业的要素实际上就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