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六维力传感器:人形机器人浪潮下的突围与变局

发布时间:2025-09-26 13:57  浏览量:1

(图片生成自Nano-Banana)


摘要:人形机器人“神经末梢”的降本之路。

……

想象一个场景:在一条手机总装线上,一只机械臂正试图将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连接器稳稳插入主板的插槽中。

在过去,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像一个蒙着眼睛、只懂执行命令的大力士,它的一切行动都依赖于预设的轨迹规划。只要目标位置有0.05毫米的偏差——也许是传送带的微小抖动,也许是零件自身的公差——它就会毫不犹豫地用蛮力硬怼,结果往往是连接器应声损坏,产线戛然而止。

但今天,情况正在改变。新的机器人手臂在靠近插槽时,会有一个微小的停顿,然后像人的手一样,轻轻地“晃动”和“试探”,在找到正确角度的瞬间,顺滑地将连接器推入到位。

这短短几秒钟从“蛮力”到“巧劲”的进化,背后是一种被称作“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在发挥作用。它就像植入机器人腕关节的“神经末梢”,让冰冷的机器第一次拥有了接近人类的“手感”(力觉)。

这个“神经末梢”能同时感知三个方向的力(Fx前后、Fy左右、Fz上下)和三个方向的力矩/扭矩(旋转扭力Mx/My/Mz,比如“拧”或“扭”的感觉),完整地解码出“用了多少力”以及“力从何而来”的全部信息。它不仅是精巧作业的基石,更是机器人维持行走平衡、实现安全人机交互的“灵魂”所在。

然而,这枚小小的“灵魂”却长期以来异常昂贵。美国ATI等海外巨头凭借几十年的技术先发优势,将这个传感器的价格维持在数万元人民币的水平。对于梦想着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2万美元的埃隆·马斯克们来说,光是手腕和脚踝的四个六维力传感器就可能花掉近万美元,这无疑是天方夜谭。

但现在,这场游戏的规则正在被一群中国的“破局者”彻底改写。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巨大增量市场的引力下,一场围绕成本的“价格革命”已经打响。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厂商们正挥舞着供应链优势、快速迭代和规模化预期组成的“组合拳”,将六维力传感器的价格从“万元级”拖入“千元级”。

这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国产替代,更像是一场由成本引爆的产业奇点。这台小小的传感器,为何如此关键?这场从万元级到千元级的“价格屠夫”式革命,又将如何撬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

一、没有“力觉”的巨人

要理解六维力传感器的价值,可以先理解一个没有它的机器人是多么“笨拙”。

从控制理论上讲,一个没有力反馈的机器人,其系统是“开环”的。它就像一台只会执行、不会感知的机器,控制器发出指令,机械臂就移动过去。它无法知道自己是否碰到了障碍物,也无法感知自己抓取物体时用了多大的力。

这种闭环反馈的缺失,在精细化作业场景中是致命的。前文提到的连接器插拔,0.05毫米的间隙要求机器人具备极高的定位精度。这种对绝对精度的依赖,使得系统非常脆弱。机器臂在长期运行后产生的任何微小磨损,都可能导致定位精度下降,从而让整套程序报废。

相较而言,人类手部操作并不依赖于高精度定位,而是通过视觉进行大致定位,再通过“手感”将连接器插入。这正是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价值——为机器人提供“手感”。

有了它,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手眼协同”策略:眼睛(视觉传感器)负责把手引导到大概位置,然后手(末端执行器+六维力传感器)接管,通过感知接触时微小的作用力和力矩变化,动态调整姿态,完成“摸索定位”和柔顺装配。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对机器人本体的精度要求,提升了操作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除了手腕处的精巧操作,安装在脚踝的六维力传感器同样至关重要。它能实时感知地面给予脚底板的反作用力,这是机器人实现动态平衡、在复杂地形上稳定行走的基础。没有它,机器人或许可以在平地上扭秧歌,但一旦遇到坑洼不平的土路,就可能立刻失去平衡,摔得人仰马翻。

可以说,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从“自动化机器”向“智能化生命体”跃迁的关键一环。它让机器人拥有了感知物理世界并与之柔性交互的能力。但目前看来,要赋予机器人这种“第六感”,还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价格。

二、五道雄关与“隐形”的王座

六维力传感器昂贵的原因之一,是其背后复杂的“软硬一体”技术壁垒。想要造出一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需要闯过五道核心难关。

第一关是弹性体设计。这是传感器的机械核心,通常由高强度的钢、铝合金或钛合金等制成。当外力作用于它时,它会产生微米级的形变。如何设计弹性体的结构(例如三梁、四梁、六梁、横梁、竖梁等结构),让它在不同维度的力的作用下,产生独特且可被测量的形变模式,是结构解耦的第一步,也是各家厂商专利布局的核心。

第二关是解耦算法。当力施加在一个方向上时,由于结构耦合,其他方向也会感应到微弱的信号,这种误差被称为“串扰”。串扰是评价传感器性能的核心指标,优秀的产品能将其控制在1%以下,而普通产品则在2-5%之间。解耦算法的作用,就是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将采集到的混合电信号精准地分离还原成六个独立维度的力和力矩信息。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实践积累。

第三关是加工工艺。这包括对弹性体进行热处理和应力释放,以保证其长期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应变片的贴装工艺。应变片是一种能将机械形变转化为电阻变化的敏感元件。如何将这些比头发丝还薄的元件精准、牢固地贴装在弹性体的特定位置,并做好固化,是决定传感器精度的关键“know-how”。

第四关是嵌入式电路设计。随着人形机器人对小型化、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将数据采集、信号处理的电路板高度集成并内置到传感器内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一关,也是影响加工效率和产品精度的关键,是六维同步校准技术。每一台传感器出厂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标定,以建立其形变与力值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传统的做法是人工或半自动地对每个维度逐一标定,耗时极长,标定一个就需要半天时间。而头部厂商则都在自研能够同时在六个维度上施加精确载荷并进行同步标定的自动化设备。这种设备目前市面上还买不到,是各家压箱底的秘诀。

除了这五道雄关,更重要的是,在人形机器人爆发前,六维力传感器的市场非常小众,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碰撞、高端科研等对价格不敏感的领域。这导致整个市场“不温不火”,ATI们没有降价的动力,新玩家也缺乏进入的意愿,从而形成了一个长期稳固的低量高价格局。

三、“价格屠夫”们的组合拳

人形机器人的浪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

当马斯克喊出“2万美元”的目标价时,所有零部件供应商都听到了倒计时的滴答声。对于整机厂来说,性能、成本和大规模量产交付能力,是他们评估供应商的三个核心指标。在这样一个对成本极度敏感的新兴市场,万元级的传感器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这为国产厂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破局窗口。他们打出了一套凌厉的“组合拳”,目标直指价格这个核心痛点。

首先,供应链的降维打击。

国产厂商最大的优势,是背靠中国成熟的电子制造和精密加工产业链。无论是弹性体的机加工,还是电路板的元器件采购,本土化的供应链都能提供极具竞争力的成本和响应速度。弹性体和应变片是材料成本的大头,随着未来人形机器人带来的规模化采购,议价空间巨大。九鼎投资预测,当订单量从几十个提升到上千个时,仅弹性体的采购成本就可能下降30%-40%。

第二,自动化的效率革命。

九鼎投资在行业调研中发现,目前行业核心环节的主流加工模式仍以人工为主,效率低,成本高。贴片、布线、标定等环节,都有巨大的自动化改造空间。国内厂商正积极自研自动化设备,尤其是自动化标定设备,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标定流程压缩到十几分钟。这不仅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更能为未来的大规模量产铺平道路。

第三,“贴身肉搏”的敏捷服务。

目前,下游的机器人本体设计方案尚未定型,处于高速迭代中。这就要求上游供应商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和定制化开发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国产厂商的“杀手锏”。九鼎投资在行业调研中了解到,国内有六维力厂商的定制周期可以做到小于1个月,而国外厂商则需要3个月左右,且不太接受小批量定制化需求。在这个争分夺秒的赛道上,这种响应速度的差异是致命的。

第四,技术上的务实取舍。

与典型的国产替代不一样,在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国产厂商如今并没有盲目地在所有指标上对标ATI的最高标准。因为人形机器人当前的应用场景,对传感器的综合精度要求并不像军工科研那般苛刻,0.5%FS甚至1%FS的综合精度就已足够。而国内头部企业已经可以做到0.1%的水平,性能上绰绰有余。因此,他们将研发重心放在了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上,例如通过简化结构设计、优化电路集成度等“巧思”来实现降本。

同时,九鼎投资也在调研中发现,头部的国产厂商均在探索新技术,比如用成本更低、更容易自动化的“硅基应变片+玻璃微熔工艺”来替代传统的金属应变片,为未来的成本战储备弹药。

正是在这套组合拳之下,国产六维力传感器成功实现了“价格革命”。当外资产品还停留在万元级别时,国产主流产品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三四千元,约为国外竞品的一半甚至更低。这无疑是在向整个行业宣告:六维力传感器“贵族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价格也是推倒产业变革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一台人形机器人通常需要2-4个六维力传感器,部署在手腕和脚踝。如果采用国外方案,单价按1.5万元计,仅此一项的成本就高达3-6万元。而换用4000元的国产方案,成本则降至8000元至1.6万元,降本幅度超过50%。

在九鼎投资看来,成本的下降,将使人形机器人率先在一些需要机器人频繁进行抓取、装配等精细操作的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比如汽车制造、物流分拣等。因此,当最关键的“力觉”成本瓶颈被打破后,下游应用的大门将有机会随之敞开。

更长远看,“降本”还是人形机器人从“to B”走向“to C”(家庭服务)的催化剂。一个能帮人们端茶倒水、叠衣服的家庭保姆机器人,如果售价高达几十万,注定只能是少数人的玩具。只有当成本足够低,它才有可能像今天的汽车和智能手机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迷雾中的风险和机遇

尽管前景光明,但对于身处其中的玩家而言,前路依然充满迷雾和风险。在九鼎投资看来,最大的风险并非技术路线的颠覆,也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不及预期,而是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化。

当前正处于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应用的早期,各家六维力厂商体量都不大。根据九鼎投资的研究数据统计,传统工业场景下,2024年六维力传感器的全球市场规模在10亿元左右的体量。未来,随着成本大幅降低,协作机械臂以及抛光打磨场景下,六维力传感器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但鉴于价格的下降,传统工业场景下的六维力市场规模预计仅为小幅上涨。

行业真正的成长来源是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新场景下,六维力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与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以及六维力传感器的渗透率直接相关。目前基数还很低,据九鼎投资测算,预计2025年全年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不到1亿元,但远期一定是一个每年百亿级别的市场,未来10年都将处于高速成长期。

然而,随着市场从几千万增长到百亿级体量,也意味着今天的领先者明天可能就会被超越,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么,对于这个赛道上的创业公司而言,现阶段的战争罗盘应该指向何方?

九鼎投资认为,首先在战略节奏上,拓展头部客户,跑马圈地。现阶段,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厂商的核心任务是绑定1-2家头部的机器人本体客户,与头部客户深度配合,同步研发。在竞争的早期阶段,谁能率先进入头部客户的供应链,谁就能在未来的放量中抢占先机。这是一个“赢家通吃”效应非常明显的阶段。

其次,在产品节奏上,企业的重点是,成本优先,性能跟上。当下游客户普遍还不太会使用高精度力觉数据,甚至算法还在迭代时,提供一个性能冗余的超高精度传感器意义不大。因此,产品策略应向成本倾斜,以走量为重点。但同时,高性能产品的研发也不能丢,这是为行业进入下一阶段、需求升级所做的必要储备。

最后,在融资节奏上,九鼎投资认为企业的融资原则是,能融尽融,储备粮草。人形机器人的热潮存在周期性波动的可能。趁着市场窗口期,尽可能多地储备资金,“广积粮”是保证自己能活到“决赛圈”的不二法则。毕竟,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技术优秀的公司最终倒在了现金流上。

如今,六维力传感器作为一枚方寸之间的精密元件,正在成为撬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支点。从设计、算法到精密加工、自动化设备,再到贴近市场的敏捷服务,对于国产厂商而言,这不是一场国产替代的竞争,而是一场全新战场里的系统性考验,谁能在早期赢得阶段性胜利,谁就能率先掌握新时代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