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宣称宇树机器人舞蹈武术能力提升大,今年春晚或不止扭秧歌

发布时间:2025-09-26 14:36  浏览量:1

算法能让机器人跳武术、翻跟头,但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它们走出实验室,承担起危险、乏味的工作。

“反重力模式、自主恢复站立、完成各种舞蹈武术动作……”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对其新一代身高1.8米的人形机器人信心满满。这家中国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公司,再次以算法的迭代升级引发广泛关注。

半年前,宇树科技在春晚的精彩表演仍让人记忆犹新。如今,随着技术再次突破,人们不禁猜测:今年春晚,我们是否会迎来一场更加惊艳的机器人团体秀?

但在这场技术狂欢的背后,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亟待回答:当机器人能够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它们离真正的实用还有多远?

王兴兴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宇树科技的技术实力。“今年算法经历几次迭代,机器人稳定性大幅提升。”他特别强调的“反重力模式”,意味着机器人在受到外力干扰时能自主恢复平衡,这是实现复杂动作的关键突破。

理论上,机器人现已能够完成舞蹈、武术等高难度动作。这一进展无疑为娱乐表演开辟了空间。

回想2023年春晚,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方阵确实为观众带来震撼体验。整齐划一的动作、精准的时间控制,展现了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王兴兴提供的数据也佐证了行业火热:“中国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平均增长率达50%到100%。”

然而,当技术突破的焦点过度集中在“表演能力”上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否偏离了机器人研发的初衷?

机器人的核心价值,本应是替代人类完成不愿承担的危险、重复或精密工作。在危化品处理、地震搜救、高温焊接等场景中,机器人本可大显身手。但当前研发重点似乎更倾向于视觉冲击力强的“炫技”。

这并不是宇树科技独有的现象。从波士顿动力 Spot 机器人的后空翻,到各公司竞相展示的舞蹈动作,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种“表演竞赛”。

专家指出,娱乐展示固然有助于吸引投资和公众关注,但若成为研发的主要驱动力,将导致技术路线偏离实际需求。真正的技术瓶颈,如能源效率、复杂环境适应性、成本控制等,反而可能被忽视。

当王兴兴自豪地宣布机器人可以完成各种舞蹈动作时,我们更希望听到的是:这些机器人已在哪些实际场景中成功应用。

将机器人从实验室展示品转变为实际工作伙伴,面临多重技术障碍。动力系统续航能力有限,制约了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复杂环境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仍远不及人类;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使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特定场景的适配需要深入理解行业需求。一款通用的“舞蹈机器人”可能无法满足工厂巡检、医疗协助等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

王兴兴提到的算法升级确实令人振奋,但算法只是机器人实用化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硬件、能源、成本等全方位的突破,再优秀的算法也难以发挥实际价值。

当前,机器人行业似乎处于“演示泡沫”阶段——演示能力远超实用能力。如何跨越从“能演示”到“能使用”的鸿沟,是宇树科技等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发展历程或可为宇树科技提供借鉴。该公司凭借一系列震撼视频获得全球关注, Atlas 和 Spot 机器人的高难度动作展示了顶尖的技术实力。

然而,商业化的道路却充满坎坷。波士顿动力多次易主,从谷歌到软银再到现代汽车,始终难以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其产品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进展缓慢,高昂的售价限制了市场规模。

这表明,技术领先并不等同于商业成功。机器人公司需要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否则可能沦为“技术明星,商业矮子”。

中国机器人企业拥有本土市场优势和政策支持,但若不能避免重蹈“重演示、轻实用”的覆辙,恐将重复波士顿动力的曲折之路。

随着宇树科技宣布下半年发布1.8米人形机器人,业界期待这款产品能展示更多实用功能而非仅止于表演能力。王兴兴表示,“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火热”,但火热之后需要的是持续燃烧的能力。

机器人技术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春晚舞台上的短暂掌声,而是工厂、医院、灾难现场等真实场景中的默默奉献。当某天机器人如同智能手机一样融入日常生活而不再引人注目时,才是技术真正成熟的标志。

宇树科技有机会引领中国机器人行业从“表演时代”迈向“实用时代”,这需要勇气拒绝短期诱惑,专注长期价值。毕竟,机器人的舞台,本应在它们真正该出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