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大宋三百年来唯一的一个硬骨头,晚年却遭贬谪客死他乡

发布时间:2025-09-26 18:41  浏览量:1

公元1004年,辽军南下,宋朝群臣一片主张南逃,唯有一人敢于拍案,力排众议,硬是把皇帝“拖”到澶州督战。

结果军心大振,辽军退兵,缔结“澶渊之盟”,换来百年和平。他就是寇准,大宋三百年来唯一的硬骨头。

然而,正是这份刚直,让他一生五次罢相,终被权臣构陷,贬谪至雷州,客死他乡。

一个挽救大宋江山的丞相,最后竟落得孤寂潦倒,这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呼啸而来的铁骑几乎直逼黄河。

宋廷一片恐慌,朝臣们个个面如土色,有人主张南迁洛阳,有人甚至建议弃汴京保江南。

群臣面前,宋真宗迟疑不决,整个朝堂弥漫着避战的气息。

就在这时,寇准站了出来。

这个在朝中素以直言著称的宰相,拍案而起,一针见血的指出:若陛下退避,国家还能保住吗!

他的声音压过了所有人的畏缩,语气中透着不可撼动的坚决,让宋真宗到澶州督战。

这一幕,堪称大宋三百年间最硬的一次担当。

寇准的强硬,不仅仅是对辽军的态度,更是对懦弱政风的当头棒喝。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坚持,宋真宗御驾亲征,军心随之振奋,士气一举扭转。

辽军见宋军并未退缩,攻势受阻,反而开始心生顾虑,最终坐上谈判桌,签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结果,是岁币换和平。

表面上看,宋朝每年要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像是屈辱的和约。

可换个角度,这场以战谋和的协议,让宋辽边境百余年无大战。

对内,它换来了安定的百姓生计;对外,它保存了大宋的颜面与实力。

后来的王安石盛赞:“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寇准在澶州城下,凭一腔硬骨头,把宋朝从亡国边缘拽了回来。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大宋史书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救社稷于危难的宰相,后来却屡屡遭贬,最终客死雷州。他的功业,辉煌如火;他的命运,却冷酷如冰。

敢力排众议,硬是把皇帝“拖”到澶州督战的寇准,绝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他的性格,从年轻时便打上了刚直不阿的烙印。

寇准出生在华州下邽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十九岁便高中进士。

这在科举史上极其罕见,几乎是少年天才的象征。

不同于许多年轻士子在庙堂上唯唯诺诺,寇准一出仕,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锋芒。

他在地方任官时,便以敢言敢断闻名。

处理政务,他从不拖泥带水;遇到不公,他直接指出,哪怕得罪上官。

正因如此,他被召入京城,进入学士院,逐渐踏入权力中枢。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次,是他在宋太宗朝为枢密直学士时,当面与皇帝争执。

那次汇报事务,太宗不赞同他的方案,转身就要离席。

换作旁人,早已噤若寒蝉,可寇准竟伸手拉住皇帝的衣袖,硬生生让宋太宗坐下继续听。

朝堂寂静,群臣屏息,只有寇准一张嘴还在据理力争。

谁料,宋太宗不仅没有震怒,反而叹息道:“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

可魏征是以敢谏闻名,寇准则是连同僚也敢怼。

他在朝堂上屡屡与副宰相、公卿正面对峙,指责贪赃枉法,揭露徇私舞弊,甚至不惜当面撕破脸。

朝中很多人寇准私下多有抱怨,但谁都知道,他的骨头硬,背后没有私心,所争皆为国事。

这样的性格,在北宋文臣集团中,显得格外突兀。

毕竟宋朝的政治文化更重文治,讲究温和与妥协,而寇准却偏偏直来直往。

正是这种格格不入,让他在澶渊之盟的关键时刻敢于一锤定音,也埋下了日后屡遭打压的伏笔。

寇准的早年,仿佛已经写好了一生的剧本:锋芒毕露,敢言敢争,不怕得罪任何人。

这样的他,注定能救大宋于危难,却也注定在仕途沉浮中,走向孤独的结局。

澶州的风雪过去之后,本应是寇准人生的高光时刻。

毕竟,他力排众议,挽救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理应青史留名,功成名就。

可现实却是冰冷的:功劳越大,招忌越深。

宋真宗虽然在澶渊之盟中听从了寇准,但回京之后,耳边的声音渐渐变了调。

原本是一转宋军颓势,倒逼辽国求和的澶渊之盟,成为城下屈辱。

这些话,句句带刺,却一点点蚕食了皇帝对寇准的信任。

更致命的是,寇准的性格使然。他不会拐弯抹角,更不会曲意逢迎。

朝廷之上,他照样直言;权臣当道,他依旧针锋相对。

王钦若、丁谓等人本就忌惮他的威望,抓住机会便落井下石,把他推下台阶。

于是,堂堂大宋宰相,在短短十几年间,竟五次被逐出相位。

罢相再起,再起再罢,宛如潮水般反复。

若是换作一个懂得圆融权谋的人,或许还能在庙堂上周旋一生;可寇准偏偏直性子,从不肯向小人低头。

这五次罢相,不只是权力场上的角力,更是寇准与整个大宋官场文化的格格不入。

宋朝的文官集团讲究妥协,讲究中庸,而寇准骨子里带着一股“不合时宜”的刚烈。

他在澶州拽皇帝衣袖时是硬骨头,在权臣面前依旧是硬骨头。

可在战场上硬骨头能救国,在朝堂上,硬骨头只会被慢慢敲碎。

功高震主,直言得罪权臣,这一切注定了寇准的仕途不会平坦。

澶渊之盟带给他无上的荣耀,也带来了最沉重的负担。他的荣耀,是他一生的勋章;而他的直率,则成了他人生的枷锁。

人们记住寇准,多半是那个在群臣一片主张南逃时,让宋真宗到澶州督战的硬骨头,那个朝堂上敢怼权臣的直臣。

可若只把他看作“铁面宰相”,便忽略了他心中另一片天地。

寇准是会写诗的,而且写得不俗。他的《咏华山》云: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寥寥数句,气势磅礴,既有身为关中人的豪迈自豪,也暗合他作为一代名臣的豪情和抱负。

但若翻到他的《江南春》,却截然不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是江南的柔美画卷,字里行间充满了闲适与温情。这样的诗句,很难让人联想到那个铁骨铮铮的宰相。

可正因如此,才更显出寇准的复杂。他并非只会在战场与朝堂上硬碰硬,他同样懂得生活的温润与人间的诗意。

寇准影视剧形象

如果把寇准的一生比作一首长诗,那么澶州之盟是最铿锵的一句,而晚年的雷州,却成了最沉痛的尾声。

在朝堂上,他五次罢相,每一次下台都伴随着权臣的暗箭和同僚的冷眼。可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改本性,依旧敢怒敢言。

最终,这份执拗彻底耗尽了皇帝的耐心,也触怒了那些把持权力的对手。

于是,寇准被一贬再贬,直至流放到天涯海角的雷州。

那是大宋疆域的尽头,荒蛮偏远,瘴气弥漫。曾经在澶州拽住皇帝衣袖的宰相,如今只能孤身病榻,遥望北方。

公元1023年,61岁的寇准客死雷州。他的棺椁因经费不足,竟不能立即运回故里,只能暂时葬在洛阳巩县。

直到十年后,家人和门生才把他迁葬回渭南,才算让这位铁骨丞相“落叶归根”。

朝廷追谥他为“忠愍”,一个“忠”字,是对他一生的定论;一个“愍”字,却也道尽了他的悲凉。

雷州的荒凉之地,见证了寇准的悲剧结局。

但千年之后,人们回望这段历史时,记住的不是权臣的权谋,也不是皇帝的犹疑,而是那个在澶州拍案而起的身影——寇准。

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敢争”。敢争者,或许不能得到完美的结局,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最响亮的回声。

参考信源:

寇准曾直谏皇帝:拽住宋太宗衣袖 请他重新落座 中国新闻网-北方新报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