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行思 · 昱见更新 | 创意文化引领的渐进式城市更新如何炼成?——丹佛“黄金三角”的设计+政策激励“双重奏”

发布时间:2025-09-27 01:26  浏览量:1

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更新模式的转型,“文化引领+机制协同”的片区再生路径正逐步取代以往以拆除重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中,如何通过微尺度的空间干预、制度激励和文化内容嵌入,实现老旧街区的复兴和功能重塑,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命题。近年来,创意文化片区作为复合型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这类街区不仅集聚了文化设施和艺术活动,也通过优化街道网络、提升空间品质、引入新型开发模式,展现出空间更新与制度驱动之间的协同效应。

作为丹佛市中心历史悠久的混合用途片区,黄金三角创意区(GTCD: Golden Triangle Creative District,下称“黄金三角”,图1,图2)在21世纪初面临街道空间割裂、功能衰退、文化设施利用不足等一系列挑战。尤其在丹佛市的发展重心南移后,该区域一度成为行政办公与低效公共设施并存的“中间地带”。为重振中心城区的空间活力,丹佛市政府将黄金三角纳入城市更新重点片区,通过引入文化机构、调整土地用途、实施街道改造并叠加配套的激励机制,引导该区域由行政边缘向文化核心转型。与传统拆除重建型更新不同,黄金三角更新呈现出渐进式空间优化与制度机制驱动并进的复合型特征,体现了美国城市中心区“非拆除导向”的更新理念。

图1 丹佛市黄金三角创意区鸟瞰

图源:https://www.freerangemovers.com/the-golden-triangle-denver-neighborhood-guide/

注:公共/准公共用地包括:政府办公、教育、医疗、宗教、博物馆等非营利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图2 丹佛黄金三角片区更新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本文聚焦黄金三角在片区转型中的空间策略与制度安排,试图梳理其城市设计、基础设施整合和经济激励机制,剖析其“空间—机制—文化”三元驱动下的渐进式复兴路径。黄金三角的实践不仅展现了从物质空间重构到治理逻辑演进的全过程,也揭示了文化设施在嵌入式更新中如何发挥组织与引导功能,推动区域功能重组和公共价值持续提升。

基于黄金三角片区的整体规划与空间形态分析,笔者将从空间设计、基础设施整合和经济激励三个维度入手,解析其渐进式更新的关键路径。第一部分聚焦街道系统、开放空间与建筑界面的重塑策略,展现以人为本的空间营造理念;第二部分关注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撑体系的整合重构,探讨在复合利用与韧性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街区功能与城市系统的协同发展;第三部分则深入分析税收增量融资(TIF: Tax Increment Financing)等经济激励工具在黄金三角中的适用性和实践经验,揭示其在引导投资、保障开发可行性方面所发挥的制度效能。希望通过对黄金三角三重路径的系统梳理,为中国城市中心区在文化功能提升与精细治理双重挑战下的片区转型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参考,并进一步揭示设计引导与机制驱动如何在渐进式城市更新中实现协同共振,奏响空间与制度的“双重奏”。

1 空间设计

丹佛黄金三角的形态演化体现了从传统低密度行政办公区向高密度、复合型、文化导向型创意社区的转型趋势。为适应丹佛市“20分钟城市”总体愿景,片区的规划重点放在塑造紧凑、步行友好、功能混合、文化活跃的高品质城市空间上(图3)。

图3 丹佛黄金三角片区的更新规划分析图

1.1 “轴线引导+节点强化”的结构策略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黄金三角采取了“轴线引导+节点强化”的结构策略。科尔法克斯大街(Colfax Avenue)和百老汇大道(Broadway)构成城市级主干动线,引导公共交通和人流流动;班诺克街(Bannock Street)和阿科马街(Acoma Street)等南北向次级道路则强化了街区的可达性和渗透性。整个片区的街道网络呈现规则网格状,尺度适宜,为未来的慢行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规划特别强调通过“人行优先走廊”“文化走廊”和“绿色街道”的打造,提升城市街道的场所感和交往性(图4)。

图4 黄金三角功能组团、街道分级和步行友好策略分布图

1.2 构建活力街景

黄金三角致力于通过建筑高度、街墙界面、地面层透明度和开放空间的有机组合塑造活力街景。其中,城市天际线引导系列原则对建筑高度进行分区分级控制,强调节点建筑的竖向表达和背景建筑的协调控制。例如:市民中心公园周边建筑高度逐级上升,突出城市视觉焦点;面向居民区的边界建筑则控制在中低层,以缓冲尺度上的差异,实现与相邻建筑的过渡。丹佛艺术博物馆以其独特造型成为片区的空间焦点,带动周边建筑构成多元化的天际线轮廓,强化了街道的可识别性和文化象征性,体现出黄金三角在“建筑语言引导+节点强化”策略下的空间组织逻辑(图5)。

图5 极具可识别性的丹佛市艺术博物馆

图源:https://denverite.com/2023/12/11/city-auditor-unsure-if-denver-art-museum-is-properly-keeping-track-of-all-city-owned-art/

地面层设计方面,规划引导所有新开发项目在一层设置透明活跃的沿街立面,并鼓励设立临街商铺、文化空间和公共艺术,增强街道的活力,吸引路人驻足体验。正如长期在丹佛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规划师安迪·卡申(Andy Cushen)指出,黄金三角的更新并未依赖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填充式”开发逐步提高密度:原本的停车场被改建为住宅,闲置空地被利用建造塔楼。这种渐进式的物理转型不仅维持了城市天际线的整体形态,也代表了一种健康、常态的城市发展逻辑。

在黄金三角的更新框架中,规划团队将发展愿景概括为三大核心目标:互联互通(connected)、创意驱动(creative)和宜居活力(livable)。其中,“互联互通”侧重于打造步行友好、骑行便利和交通高效的街区环境,主要策略包括构建多模式交通系统,改造百老汇和斯皮尔等城市大道,以及实施灵活停车管理。“创意驱动”强调文化表达和经济活力的双重激活,涵盖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设施与艺术内容建设,以及构建艺术和文化路径,串联片区资源。“宜居活力”则聚焦城市生活品质的营造,通过连通开放空间系统,打造阿科马绿色慢行街道,营造安全整洁的公共环境来提升整体生活宜居性。三大目标相辅相成,构成了黄金三角由空间优化到机制支持,由文化激活到生活复兴的整体策略体系(图6)。

图6 城市更新要素、策略与重点转型项目

1.3 通过微空间打造开放空间网络

此外,黄金三角强调微空间的营造和公共开放空间的系统性布局,提出建立完整的开放空间网络,以连接主要广场、公园、街头绿地和街角节点(图7)。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街道绿化带和慢行步道系统的整合,城市形态不仅要为使用者服务,还纳入生态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逻辑。

注:斯皮尔系列三角地(Speer Triangles)指斯皮尔大道(黄金三角的“弦”)与科尔法克斯大道等街道交汇形成的一系列三角形开放空间。

图7 丹佛黄金三角开放空间系统图

图8 斯皮尔系列三角地中的一块,上图为更新前的照片,下图为在其上布置移动式绿植、便捷家具布置和遮阳棚的构思效果图

2 基础设施与城市整合:支撑体系的重构与韧性提升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基础设施不仅是物理支撑系统的重构,更是引导空间秩序、生态韧性和公共生活融合的关键一环。丹佛黄金三角的更新实践表明,基础设施的升级已从单一功能导向,演变为以整合性能、生态适应和使用体验为核心的综合体系。本节重点围绕可持续设施建设、交通优化、人本街道营造与城市系统整合等内容,剖析黄金三角在基础设施更新中的关键策略。

2.1 可持续设施系统:绿色理念与城市韧性的实践

2.1.1 雨水管理与绿色排水设施

黄金三角处于高密度建成区,面临地表径流大、排水压力高的问题。更新过程中广泛采用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策略,引入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绿化沟、地下蓄水池等设施以缓解洪涝风险,提升排水能力的同时优化景观感知。典型节点如斯皮尔三角形区域。

2.1.2 材料更新与能源系统革新

黄金三角在基础设施选材方面强调节能和环境友好。道路铺装优先采用可再生材料(如透水砖、低碳混凝土),提升雨水渗透性(图9)。照明系统普遍采用LED光源,配合智能传感与远程控制系统,实现节能减排与夜间安全的双重保障。部分街灯还融合Wi-Fi热点和USB充电接口,提升公共服务功能。

图9 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路边绿化带/槽(左为实景照片,右为剖透视效果图)

图源:https://www.denvergov.org/files/assets/public/v/2/doti/documents/standards/doties-018.0-green-continuum-streets-guidelines.pdf

2.1.3 城市绿化与微气候调节

沿阿科马街打造的绿色步行廊道,通过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组合构建生态缓冲带,可有效调节街区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每增加10%的树冠覆盖,地表温度可降低约1℃。

2.2 街道和交通体系:从通行效率到体验导向

2.2.1 街道瘦身和步行空间拓展

黄金三角的街道更新强调以人为本,班诺克街、第14街等次级街道实施“街道瘦身”(Road Diet)策略,减少机动车车道数量,将空间还给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化带。街道设计整合可渗透铺装与树池系统,增强街道活力与舒适性。

2.2.2 交叉口安全整治和慢行优先

通过微更新提高通行安全性,特别是针对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主要措施如下:主要交叉口缩小转弯半径,可令机动车降低车速,让行人过街线路更短、更安全;斑马线更靠近车辆停止线,让行人更早进入驾驶员视线范围;缓坡过街等(图10)。同时引入视觉引导铺装和统一街道家具,提升环境识别性和导向性。

图10 丹佛市艺术博物馆新馆与馆前广场

图源:https://www.denverartmuseum.org/en/history

此外,丹佛市还通过街道界面和临时设施的柔性更新策略,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层次。例如丹佛植物园与市中心组织在第16街购物步道上联合实施的Garden Block临时装置项目,利用可移动绿植“块”和临时服务小屋等元素,营造出集美学、生态与社交功能于一体的街道节点,打造了一条22英尺宽、绿意盎然的优雅走廊。该项目提升了行人的停留意愿,也强化了步道空间的趣味性和文化识别力(图11)。

图11 第16街购物步道上的Garden Block临时装置空间

图源:https://www.tclf.org/landscapes/16th-street-mall

2.2.3 多模式交通接驳和可达性提升

百老汇大道沿线设置快速公交专用道,联动地铁和公共单车系统,提升出行效率。慢行网络通过步行街、骑行道、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无缝连接,实现“最后一公里”接驳,通过多模式交通集成提升系统韧性和城市公平性。

2.3 基础设施的系统整合和城市协同机制

(1)地上与地下空间协同管理:黄金三角在实施更新前即开展地下管线普查与空间协调,推动排水、电力、通信等设施统一布局,减少重复开挖。地表景观设计与地下设施布置同步推进,形成“设施—街道—景观”三层协同的空间架构。

(2)嵌入城市级生态系统:片区绿色设施不仅服务本地,还接入丹佛市生态水资源与垃圾分类系统。例如:雨水再利用设施对接市政灌溉系统,垃圾分类站点接入城市智慧管理平台。该类机制推动片区设施嵌入城市运行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与效能最大化。

(3)基础设施的场所化表达:黄金三角强化设施的公共属性和视觉表达。例如:将排水口设计为雕塑装置,既具实用性又丰富城市景观;灯柱结合片区文化元素,体现在地性。此类策略提升了设施对公共空间的参与度,强化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体验。以科罗拉多历史中心(History Colorado Center)为例,该馆作为重要文化设施之一,采用大尺度石材立面与开放式街道入口设计,在强调厚重感的同时提高了互动性和透明度。建筑前广场设置雕塑与展示横幅,将展陈功能延伸至城市空间,体现了文化基础设施“设施—景观—街道”三位一体的场所营造逻辑(图12)。

图12 科罗拉多历史中心

图源:宋彦拍摄(2025年3月)

黄金三角的基础设施更新突破了传统隐性设施与单一功能的框架,构建起绿色低碳、人本体验和系统协同的三元策略模型。

3 经济激励与房地产开发:制度杠杆与市场驱动的耦合机制

在黄金三角片区的更新过程中,城市政府巧妙运用一系列经济激励工具,协调文化导向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张力,引导开发者、机构投资者和文化团体在空间资源有限的中心城区开展复合型、可持续的房地产开发。尤其是在地价高涨、更新成本高的背景下,税收增量融资机制、分区激励措施和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LIHTC: Low-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政策共同构成了黄金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柱。

3.1 税收增量融资:以未来税收反哺当前开发

黄金三角的部分基础设施改造和文化设施建设依托税收增量融资。该机制以未来收益现值化为基本逻辑,通过锁定特定片区的地税增长收入(即把更新区未来地价上涨带来的新增税收专门划拨出来,用于偿还基础设施或文化设施建设的融资,不进入一般财政),弥补开发初期的资金缺口。在黄金三角片区,丹佛城市更新局将文化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和街道改造列入税收增量融资可支持的项目,显著提升了项目融资能力和开发信心。丹佛艺术博物馆近期扩建的安娜和约翰·J·西接待中心(Anna and John J. Sie Welcome Center)便是一个结合税收增量融资和文化投资驱动的代表性项目(图13)。该中心由丹佛艺术博物馆主导建设,占地5万平方英尺(约合4645㎡),设有展厅、咖啡厅和多功能活动空间,不仅提升了博物馆整体接待能力,还通过建筑立面和公共开放性设计激活了百老汇大道界面,强化了黄金三角文化轴线的空间表达和人流集聚效应。

图13 安娜和约翰·J·西接待中心

图源:https://denverinfill.com/2021/12/golden-triangle-nov-2021-roundup.html#

税收增量融资主要用于以下三类项目:(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人行道拓展、雨水系统升级);(2)文化类项目支持(如博物馆配套、艺术街区改造);(3)社区配套(如可负担住房或社区服务设施)。

这一机制降低了初期资本门槛,有效撬动了私人投资与多方合作。例如:市政府与私营开发商共同设立专项基金,结合联邦和州级融资工具,推动文化设施的兴建和房地产综合开发。

3.2 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激励机制:对公共价值的制度回应

为引导开发商在高强度利用土地的同时贡献公共价值,黄金三角实施了“容积率激励+用途调整”机制。丹佛市通过灵活用途分区,允许开发者在满足某些公共贡献前提下获取额外的建筑高度或容积率奖励。可获得激励的贡献主要包括:(1)提供一定比例的可负担住房;(2)设置一定面积的开放空间或文化设施;(3)引入创意办公、艺术孵化等非传统高利润用途。例如:若开发项目在首层配置开放文化空间并对公众开放,市规划局可授予10%~20%的容积率奖励;若项目中纳入符合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规则的可负担住房单元,则可获得更高比例的开发权利。

黄金三角多个近期项目显示出容积率激励机制对开发密度提升与地块重构的显著推动作用。埃文斯韦斯特(Evans West)项目便是典型案例之一。该项目位于第11大道与班诺克街交汇处。更新过程中,该项目将原地面停车场和低层零售用地等“负空间”建设为19层高层公寓,可容纳420个家庭,标志着片区从低效土地利用向高密度复合开发的转变趋势。

3.3 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与开发协同:平衡利润和社会目标

作为科罗拉多州住房与金融管理局(CHFA: Colorado Housing and Finance Authority)主导的核心机制,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在黄金三角片区内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与税收增量融资和分区激励相结合,形成了“财政激励+规划引导+开发协同”的复合工具包。在黄金三角及其周边区域,多个项目已探索将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与其他财政工具协同应用,以提升城市核心区开发的可行性和公共效益。典型路径为:(1)私营开发商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设立项目公司;(2)申请9%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用于新建或改建混合用途住宅项目;(3)同时使用TIF资金弥补基础设施成本;(4)利用CHFA提供的预开发贷款或中长期债券融资。

其中,丹佛干货大楼(Denver Dry Goods Building)作为一栋建于19世纪末的历史建筑,其改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多源财政支持的叠加效应(图14)。该项目最早由丹佛城市更新局介入,利用税收增量融资支持建筑基础设施改造和街道环境提升;在随后的住宅再开发阶段,引入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用于新增55套经济适用房,并叠加联邦历史税收抵免(HTC: Historic Tax Credit),分摊修复成本和外立面保留支出。三类工具形成“文化保护+住房供给+环境改善”的政策组合路径,既维持了建筑原有特色,又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

图14 丹佛干货大楼更新项目

图源:https://denverinfill.com/2024/07/downtown-adaptive-reuse-roundup-july-2024-2.html

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不仅提升了项目的可行性,还在市中心地段切实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可负担的住房,完成了从制度混合到价值再生产的路径。黄金三角的房地产开发策略以政府主导的制度工具为起点,通过税收增量融资降低前期成本,通过容积激励调节市场收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比例,再辅以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等资金支持工具,实现了更新区内“文化激活+社会多元+市场参与”的多维目标。在中国城市更新中,同样可以探索通过财政引导和制度激励的方式,提升非市场价值在城市开发中的可见度和权重。

4 从黄金三角实践看中心区渐进式更新路径

黄金三角的空间设计策略实则反映了其“渐进式更新”的系统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其更新过程中的关键策略,尝试提炼出面向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可借鉴路径。黄金三角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公共空间与文化设施的有机融合,也在“人本尺度营造—复合功能嵌入—法规机制引导”的系统框架下,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更新逻辑。该片区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功能再生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探索,为我国中心城区更新实践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经验样本。

从历史发展来看,黄金三角片区原为政府办公和低密度住宅混合区域,街区尺度偏大、活力不足。近年来,随着丹佛市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该片区逐渐吸引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进驻,形成以“文化机构+街区重构”为核心的转型路径。其城市设计实践由点状的“文化地标营造”向片区级“街道网络活化”和“复合空间更新”演化,形成了以街道空间为骨架、文化设施为支撑的复合城市肌理。

与此同时,黄金三角规划还纳入了较为明确的设计引导条文。例如:所有沿街新建建筑需满足“50%以上街墙界面透明度”“入口设置间距不超过30m”“临街商业不小于一层总面积的60%”等要求。这些量化的街道设计准则,有效保障了街景的连续性和活力,避免了城市“空壳化”现象的发生。

此外,为强化片区的识别性,特别提出通过文化标识节点构建城市记忆路径,包括在多个街道交汇处设置雕塑、互动装置和信息牌等,如艺术区入口处的黄金三角标识柱、市政厅前的市民议事亭等,形成视觉、行为、文化三个层面的空间体验。

黄金三角以“街道更新+激励机制+文化激活”三重策略,强调街道与建筑之间、制度与空间之间的协同推进,为我国城市文化片区更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路径。相比之下,国内项目在前期规划和文化资源整合方面更为系统,但在社区参与和运营机制上仍显薄弱,未来可借鉴黄金三角在艺术驱动、制度激励和公众协同方面的经验,增强更新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文化生命力。

黄金三角案例提供了一种兼顾文化表达、社区参与和政策引导的城市更新策略模型,其经验的核心不在于某一单一工具的效能,而在于不同策略在目标一致性上的协同设计。通过财政激励机制打通项目融资和开发动力,通过用途引导机制鼓励公共功能嵌入,通过法规制度保障更新实施的连贯性和公平性。黄金三角的经验提示我们:在面对复杂更新任务时,应强化跨部门协调和财政规划联动,提升制度弹性和社区协同机制,从而在有限空间中实现文化激活、功能复合与社会可持续的多重目标。UPI

注:文中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来自https://www.downtowndenver.com/reports/golden-triangle-neighborhood-plan-2/(图中中文标注为作者翻译)。

感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宋彦教授提供黄金三角片区的实景照片。

作者:王昱,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规划专业,访问学者。ichbinwangyu@yahoo.com

编辑| 王暄、顾春雪排版| 张祎娴

审定 | 陈 明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